穿梭70年的历史影像

2015-05-30 10:48李洋
电视指南 2015年9期
关键词:二战抗战上海

李洋

十年来,抗战风云从未退出过荧屏,战火持续“蔓延”。今年这把火烧得尤其厉害。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伴随着系列纪念活动的契机,原本已炙手可热的抗战剧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有朋友和我说,现在看电视,只要打开电视机,几乎换三个频道就有一个在播抗战剧。谈情说爱,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加上炮火连天,几分天下。如果说有一种题材既和国家民族历史相系,又和传播优势相连,无论从数量和影响来说,抗战剧当属第一。从收视传播影响效果来考察,抗战剧占据显著位置。我把它看做是近十年来中国电视剧最具特色的“国剧”标本。

二战是一场几乎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70年来,很多相关国家都在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这场战争,从战场到民生,从军人到百姓,从男人到女人,从老人到孩子。各种角度,五花八门,战败国不避讳,战胜国更喜欢拿二战说事儿。德国对于二战的态度在二战题材电影《莉莉玛莲》《潜水艇》里已有呈现,与之匹配的还有德国政治家向受害者的诚恳道歉。其作品數量不多,且多以与英美合资出品方式介入和回味历史。日本对于二战的“念念不忘”也一直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十年来,推出了电影《男人的大和号》《吾为君亡》《永远的“零”》等战争电影,近期还在播放侵华战争背景的电视剧,已引起中国观众的热议。但按数量来看,盟军阵营里,对于二战题材最为钟情的当属中、美,美国的电影和中国电视剧。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和电视剧。美国人一直以二战为荣,的确这场家门外的战争使美国成了世界霸主,英美异位,日不落帝国让位于美利坚合众国。二战片成了美国战争电影的精神支柱和荣誉殿堂。而我们的二战片具有特别的本土气质,名为“抗战片”,与法国的“抵抗片”相仿佛。抗战题材曾是中国电影的一道强悍风景,老三战特别是《地道战》《地雷战》曾经创造过洗印拷贝超高的纪录。我们这一代观众是看着老三战长大的,《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小兵张嘎》里的嘎子,曾是我们心目中特别崇拜的接地气的英雄。后来,这个血脉被电视剧继承并得到了发扬光大。

十年来,抗战风云从未退出过荧屏,战火持续“蔓延”。今年这把火烧得尤其厉害。从央视开年面对《锋刃》,到连月排播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怒放》《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东方战场》《24道拐》,到各家卫视的抗战剧,如《马上天下》《秀才遇上兵》《英雄祭》《铁在烧》《生死连》,可谓战云密布,枪炮齐鸣,杀声四起,霸气四射。

观察发现,抗战剧的味道与时俱进。透视其变化轨迹不难看到,自70后、80后主创(特别是编剧、导演)开始进入“沙场”纵横抗战岁月,抗战剧的色彩的确出现了鲜明的变化。时间让我们与历史渐行渐远,与历史的距离让不同代的创作者几乎下意识地选择了不同的故事立场。抗战剧开始出现了很飞扬的、穿越的甚至是雷人的剧作,戏剧感不断被加强,当失去了一种控制和限度的时候,戏剧就迈向了游戏。由此,在不同年龄段的业者以及观众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年迈者对于这种飞扬失度提出严肃质疑和批评,而年轻的受众则喜欢和接受抗战剧的新变化和新味道。我相信,10年后20年后,这种代差反馈还会继续存在,认知和观念冲突依然会出现。时间在推进,时间在淡化和稀释一些东西,浓咖啡会变成一杯清茶。历史的痛点也在模糊化,痛感在减轻。

抗战剧数量繁荣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好剧寥寥,与数量呈反比的现状也有目共睹。被收视数据推波助澜的抗战剧,有似脱缰野马,在一片质疑和吐槽中高歌猛进。很明显的变化是,从2005年推出的《亮剑》至今,抗战剧的味道的确一直在变,变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失重,越来越强调技术含量,不大在意内涵开掘和深度立意了。过去我们特别愿意强调,我们是在“创作”,后来创作很少提了,这个概念被“制作”取代了。制作的自然首先是产品而不是作品,制作产品的目的就是销售。商业气质已然成为所有抗战剧的第一风度。坚守人文叙事很困难,在产品流水线上从善如流成为正道。从时间的变化到环境的变化来看抗战剧的变化,大致也就能理解目前抗战剧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了。时间直奔未来,想倒车回到10年前20年前,怎么可能?面对现实,思考趋势,探寻更好的路径,是唯一现实的态度。从创作到制作,现在更多地扯到“运作”,这事儿变得越来越不单纯了。

去年以来,我一直沉浸在上海抗战历史的史料堆中,摸索和思考上海抗战剧的创作策划思路。和许多上海朋友聊天,发现即便是上海人,很多人也分不清“一·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抗战,一个是1932年,一个是1937年,中间有五年间隔。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大家都是了解的,但讲述中就把“八一三”发生的故事讲到了“一·二八”的背景里,记忆是模糊的,张冠李戴者不少。上海本地人尚且如此,外乡人含糊也就不足为怪。所以,我和上海朋友合作发起抗战姊妹篇的创作,一部叫《铁血淞沪》写“一·二八”抗战历史,一部叫《同一面战旗》(又名《纪念日》)写“八一三”抗战。这部由我任艺术总监的《铁血淞沪》已拍摄过半,以1932年“一·二八”抗战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裁缝世家卷入抗战风云的故事。父亲是这家的顶梁柱,作为上海滩小有名气的旗袍大师,稳当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二儿二女,大儿子子承父业,专做洋服,为十里洋场的各路神仙精心服务,后被日本人拉下水,成了汉奸。大女儿是中国地下党员,驻19路军特派员。小儿子在戏班子混事儿,私下里是民间斧头帮的头号“锄奸杀手”,小女是在校女生。以这个家庭故事为主线,以19路军进驻上海抵御日军为副线,讲述“一·二八”抗战的风云历史。上海抗战历史头绪繁杂,很容易陷入麻团说不清楚。故事的清晰度是我们特别强调的,突出上海抗战的特点,突出上海普通人家应对危机时的犹疑和果决、忐忑和血性。叙事择“武戏文唱”,有炮火硝烟,但重点放在民生故事。以民为主,以军为辅,全民抗战上海滩,希望在全体剧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拍摄出一部有特色、有特质、有追求、有品格的品质剧。在故事里与观众分享1932年的上海的空气、风雨、欢笑、眼泪、决绝。

抗战史无疑是我们内心充满痛感和悲壮的往事。时间减弱了我们的疼痛,但不可泯灭的是记忆。不管用怎样的方法讲故事,对于历史脉络的清晰认知,对于那段历史的价值评判等,都是需要坚守的。有戏不游戏,就是底线。

忘战必危,抗战剧是一剂良药,提神醒脑,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发愤图强,激励看客做一个称职的勇敢的中国人。

商业气质已然成为所有抗战剧的第一风度。坚守人文叙事很困难,在产品流水线上从善如流成为正道。从时间的变化到环境的变化来看抗战剧的变化,大致也就能理解目前抗战剧不尽人意的原因了。

猜你喜欢
二战抗战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