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蒙太奇

2015-05-30 09:01陆晨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纽约大学文书梦想

追寻梦想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但梦想会一直在那里,静待你的靠近。当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时,你会发现,曾经漫无目标的自己更接近心之向往的那个地方。

——题记

很多人可能没听过“蒙太奇”这个词,听过的可能也是一知半解。所谓蒙太奇(Montage),是指通过不同画面的剪辑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故事表达效果的电影导演艺术手法。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拍电影是我最向往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被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录取,去学习我最爱的电影专业。梦想是美好的,但追梦的路上免不了会遇到种种坎坷,如今回顾自己的申请之路,虽有苦涩,但想到最后的成功也会觉得甘之如饴。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梦想,不妨透过下面这些镜头(take),来看看我的这段人生影片。

其实在高一之前,我都没有想过自己将来到底要做什么。之前因为爱玩电子游戏,所以当别人问起类似“你的梦想是什么”的问题时,我都会回答:“3D建模师吧。”不过可笑的是,我根本不明白这个职业是什么,也不清楚做这一行要具备什么样的资质。为了了解这个职业,我当时心血来潮,一下子买了好几本与3D建模相关的书籍,可第一本才拿起来看了不到三页,我就被里面的各种坐标系绕晕了。我知道这个职业不适合我,于是放弃。

放弃做3D建模师意味着我又变得没有了目标。对当时的我来说,目标没有任何意义,为一个不太可能达到的目标而给自己无形的压力真心没有必要。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遇见了电影,我才意识到所谓目标都有其存在的特别意义,只是我之前未曾找到自己所期盼的那个目标。

说起与电影的相遇,要感谢李安导演和他的那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从小到大,我看过上百部影片,但只有在看过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我才萌生了想要制作电影的想法。在那个普通的夜晚,我走进一家普通的电影院,我看到电影呈现出一幕幕美轮美奂又洗涤心灵的画面,我倾听电影叙说奇幻的漂流故事,我受到电影中关于人性、社会、亲情和宗教的思想冲击。我从未意识到电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艺术载体、思想载体。回到家后,我久久无法入眠,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最终,我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坚定地对自己说:“我要做电影。”

那时候我高一,在经历了九年的应试教育后,我对国内的教育产生疲倦,开始关注国外的优质教育。为了得到专业的建议,我在高一下学期咨询了一位留学顾问。我告诉她我准备申请美国一流的电影学府,她给了我一些建议,让我先着手准备TOEFL和SAT考试。

为了准备TOEFL和SAT考试,我课余时间要记单词,每天要学习到深夜,还要参加多个考前学习班,做成堆的模拟题,同时还得保证高中课程的正常学习。虽说准备各种出国考试是每个想出国留学的同学都必须经历的,但对从小就讨厌考试的我而言,这绝对是我申请路上最难熬的一段。

我一共参加了数次TOEFL考试,数次SAT考试和一次SAT II考试。历经多次考试,我的TOEFL达到106分,SAT达到2050分,SAT II中数学考了790分,物理考了750分,整体来看算是中等偏上,不过我对这个成绩很满足。我后来问过纽约大学的招生官,她告诉我,艺术生的录取更侧重于申请者对艺术的思考等,不过成绩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虽然不需要很出挑,但也要达到基本要求。所以,即便考试不那么令人愉悦,但它的价值不可小视。

在申请过程中,除了准备考试,写文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打开我的电脑,40余篇申请文书列在屏幕上,记录了我在键盘上苦苦敲击的日日夜夜。作为艺术生,我拥有比普通申请者更多的文书题目。其实,完成这些题目并不难。首先,我爱写。其次,这些文章不是考场作文,只要展现自己,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体现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就可以。于是,我摒弃一切模板的烙印,运用自己的写作手法,写下了一篇篇体现自己价值追求的申请文书。通过写这些文书,我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学做电影。

写完文书后我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你所做的一切一定会派上用场。

记得初中毕业时,我为我们班做了一个毕业纪念视频。其实我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工作,当时只能自学剪辑软件,收集素材,并进行配乐。在制作过程中,我穷尽所学,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美学观,最后成就了一段对于新手来说还算过得去的视频。我想,或许在那个时候我就与电影结缘,因为我发现成功剪辑出一部影片可以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而且我也乐在其中。之后出于兴趣,我在高中开设的课外学习班中挑选了3D动画以及视频数字特效等和电影有关的课程,算是一种经历,也算是提前打下了一些基础。

再比如我高中时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中做场务工作的经历。我们学校的传统是学生全权操办元旦晚会。对场务来说,需要准备晚会道具,搬运道具,通知演员,摆放麦克风,确保长达三个小时的晚会顺畅进行等。在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做场务的艰辛和劳累,也认识到一场晚会不光要靠舞台上的表演者,还要靠整个团队的协作。

除了做场务,我还创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电影客Movier”,并在上面发布了我对多部电影所表现主题的看法,还写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感悟。

以上的种种活动,看似与申请无关,最后却都成为我的申请文书素材。

纵观我的申请过程,除了初中和高中的这些经历外,参加纽约大学预科(Precollege)的夏季课程对我的成功申请也有很大帮助。2014年暑假,我前往纽约参加了纽约大学为高中学生提前体验大学生活所开设的夏校(Summer School)。作为国际生,我需要选择两门主修课和一门写作课。那时的我已认定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就是我的dream school,所以我自然就选择了自己梦寐以求的Tisch艺术学院的电影课程——电影语言学和剪辑导论。在那里,我遇到了非常富有个性的教授,与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了课堂互动,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美国的课堂更注重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非老师自编自导。虽然我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觉得不太容易融入课堂,也不太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每次课堂讨论的问题提出后,我都会逼自己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尽管心里会感到紧张,尽管我的口语不是那么流利。令人欣慰的是,三位教授都十分理解并欣赏我作为课堂上为数不多的亚洲学生的独特看法。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要数我在夏校制作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Mynipulator。我动身去纽约之前就已经在构思这个作品,但在飞往纽约的飞机上被我否决。来到夏校后,我利用空余时间重新构思,重新编排,写出了这个关于一个质疑自己人生被操控的男孩的故事。我将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室友听,并请他担任这部影片的主角。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俩拿着数码摄像机几乎拍遍了整个纽约城。之后我从中选取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镜头,通过从学院借到的录音设备加入了画外音(voice over)。在完成初步剪辑后,我又请三位教授过目,在他们的建议下,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作品。

在夏校学习期间,我发现中国学生上课专心记笔记,下课后则常常扎堆,结伴游走在城市街头,很少去和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说,他其实很想和中国学生交流,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这让我感到很悲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课后通过学校提供的email联系到了给我上课的三位教授,他们也愿意同我聊天,听我讲述我的梦想。

通过与教授的多次交流和接触,我让他们了解了我,我想这可能也是三位教授答应给我写推荐信的原因。

记得在我决定要学电影的前两周,有一天我和老爸老妈出去购物,老爸给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编的故事,然后说:“以后你要是做了导演,就把它拍出来,我给你投资。”我当时笑了笑说道:“我怎么可能去做导演。”世事无常,谁也无法料到我会选择电影,谁也预想不到我会被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录取。收到录取通知时,我很开心,却没有太过兴奋,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我梦想的起点,未来仍是未知。

“现实不是小说,不是励志史,也不是文艺清新的话语。我们总是在迷茫之后清醒,之后继续彷徨。把梦想说得大,说得空,不是为了装,不是为了显得老成,不是为了展现优越,只是为了在艰难的追梦路上给自己一丝宽慰。至少,我做了一般人不会去做的事。”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段话。虽然我选择了不同于身边太多人的一条路,但回首望去,我觉得这将近三年的时光好美好美。

如今,我站在新的起点。看着学校里那些才华横溢的同学,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想我可能是受到上天的眷顾,才拥有了这一切。但不论如何,至少我给了从前的自己一个很好的交代。

以前看到过一部电影,一位站在街头的老爷爷朝两个向远方奔跑的男孩挥手,并喊道:“所以啊,少年啊,去追梦吧!”所以啊,各位,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作者简介:

陆晨,毕业于上海市育才中学,被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录取;平时爱好看电影、写作,对科技文化也十分着迷。微信号:Gray_Tuesday,微信公众号:电影客Movier,新浪微博:@Chen凌晨片场。

猜你喜欢
纽约大学文书梦想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梦想
上海纽约大学做全球式教育
爱立信加快5G研发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