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德评价研究现状与趋势

2015-05-30 00:27喻娜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研究现状趋势

喻娜

【摘要】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对我国1991-2014年师德评价主题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分别从年代、著者、基金、主题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二十多年来师德评价研究关注的热点,揭示了研究的三个趋势。

【关键词】师德评价;研究现状;趋势;文献计量学

我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荀子云:“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但另一个角度,整个社会对于教师职业也倾注了更高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因此被人们授予“社会良心”的道德光环而肩负起人类道德文明薪火相传的特殊使命。[1]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师德这一愈久弥新的话题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从管理学角度去研究师德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师德评价是典型的道德评价,当然也就遵循道德评价的一般规律,从评价方式来说,道德评价往往借助社会舆论和自身反省而达到道德约束和激励的目的,但随着现代管理学的引入,师德评价研究者将师德这一难以量化和评判的道德范畴,纳入教育管理领域进行探讨,师德主题与评价学结合,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然而,在师德评价研究中,研究者到底关注什么?研究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探究。因此,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1991-2014年间师德评价论文进行计量分析,试图去探寻研究的规律,并为实践借鉴提供参考依据。

一、统计方法与数据出处

本文论文检索的来源为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时间为2015年4月,关键词为“主题”,检索词为“师德评价+师德考核+师德考评+师德评估”,经过去重、除错等筛选处理,获得论文311篇,采用文献信息计量分析方法以及Office软件,采用百分比统计以及频次等方法对这些论文的主题、基金、年代以及著者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结果讨论

(一)论文数量分析

首先对收集到的311篇论文按照年代顺序,从论文总数、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和基金资助论文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统计,见表1。

表1: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1.年代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91至2014年这24年间,我国师德评价论文数量呈缓慢增长态势,2006和2007两年论文数量增长较快,2007年以后每年维持在25篇左右,2012年论文数量达到峰值35篇。这反映出师德评价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

2.发表源分析

对论文发表源分析,311篇论文中共有68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比例为21.9%。就具体年份而言,发表在核心期刊中论文绝对数量最多的是2009年11篇,而比例最高的为2002年57.1%。就具体期刊而言,共有4个核心期刊发表师德评价论文3篇及以上,分别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1篇、《教育探索》6篇、《教育与职业》5篇、《黑龙江高教研究》3篇。可见,师德评价论文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

3.基金资助分析

对论文的资助情况进行分析,311篇论文中,有60篇获基金资助,资助比为19.3%,从资助基金的层次来看,获国家级基金资助较少,只有3篇,省部级基金资助11篇,厅级基金32篇,校级基金14篇。对于师德评价的研究,高级别的项目资助有待加强。

(二)论文著者分析

1.作者所著论文数分析

311篇师德评价论文共有295位作者(其中,多位作者的仅统计第一作者),人均发表论文1.1篇。发表论文仅1 篇的作者为281人,占总数的95.3%,发表2 篇以及2 篇以上的作者为14人,比例为4.7%。根据普赖斯定律对于核心作者形成指标的界定:“科学家总人数开平方,所得到的人数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2]由此,师德评价研究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研究队伍并不稳定。

2.论文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首先,对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只有一位作者的为212篇,占论文总数的68.2%,合著论文99篇,占31.8%,而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占多数,占21.0%。由此,本文得出的结论为师德评价方向的合作研究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个人研究方面,研究队伍有待扩大。其次,通过分析合著论文作者单位信息,在同一机构内部合作的论文有78篇,占比78.8%,不同机构的合作有21篇,占21.2%,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为不同机构的外部合作有待加强。

3.作者水平分析

首先,从每篇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来看,在295位第一作者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为81人,占比27.5%,其中正高职12人,副高职69人。其次,从作者学位情况来看,第一作者中硕士以上学位共有86人,占比29.2%,其中博士学位20人。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为师德评价方向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高职称、学位研究人员对于该方向的研究关注度有待加强。

(三)论文主题分析

师德评价方面的研究中,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研究的中心词汇,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论文研究的热点和方向。通过对师德评价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共获得关键词1161个,可以大致看出研究关注的热点:

一是对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统计表明,“考核指标”同义关键词出现达57次,研究者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优秀师德传统和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理念两个方面分析师德评价指标的内涵,并分基本人格目标、职业标准目标、教育创新观念等不同层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二是对师德评价方式方法的研究。研究者积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仅关键词中评价方式和方法就多达10余种。研究者一般主张定性与定量、自评和他评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建议针对具体学校灵活选用360度考核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方法。

三是对师德评价问题对策的研究。关键词中出现“问题”或“对策”达42次,研究者多数从标准、程序、方式、手段等方面分析师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实践中面临的制度和操作困境,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趋势分析

对论文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年代顺序,可以清晰看出师德评价研究的三个趋势:

(一)评价标准由传统师德向现代师德转变

在我国历史上,教师从来就是一项和社会道德高标准紧密联系的岗位和专业。[3]人们普遍认为师德应高于其他职业道德,教师应成为德行完美的“道德家”,这从早期的论文中可见一斑,1998年,李成岁在论文《让师德这一票“铁”起来》中还转述《中国青年报》“向炒股教师亮红灯”的报道,并且表示“人们实在听不惯校园里、备课室里甚至课堂上预传商界信息的‘BP声”[4]。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2003年,甘剑梅在论文《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中就详细论述了教师不可能、没有必要也不应当成为道德家。人们的师德观念深刻影响着师德评价标准,随着师德内涵的更加丰富和开放,师德评价标准也正由传统师德向现代师德转变,教学革新、创新理念等都纳入了评价标准的范围,这也同时印证和推动着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二)评价主体由管理者向教师转变

早期的论文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师德评价是一种单向评价过程,评价主体应是学校或者代表学校的管理者,而对于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发挥教师自我评价作用的研究重视不足,1999年,寿培聪就曾指出:“目前师德评价应注意摆脱以自我评价,自我表扬为主的方式方法。”[5]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倡,在师德评价中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代表的如2011年韦诗业的论文《论高校师德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和2012年杨建春的论文《高校师德考核中教师主体作用探究》。

(三)评价方式从奖惩评价向发展评价转变

早年的师德评价论文中,多有提及“宣传师德标兵”和“师德一票否决”的内容,惩罚性评价的痕迹较重,评价的着力点在于评价教师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强调评价结果与奖惩手段结合,以此达到改善师德的目标。2006年吉贻祥认为:“这种师德评价机制,通常只注重教师过去的表现,使教师过分关心评价的结果,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时还会影响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6]所以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关注发展性师德评价,在评价中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表现,也重视其未来发展,师德评价的目标也由原来的奖惩转变为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近年来我国师德观念发展的三大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9-52.

[2]张季娅.洛特卡定律与普赖斯定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9):17-22.

[3]田爱丽.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0-12.

[4]李成岁.让师德这一票“铁”起来[J].民主,1998(1):26.

[5]寿培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师德建设[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9(3):91-93.

[6]吉贻祥.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222-225.

基金项目: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科研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2010rcpy054)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学研究现状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