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赏析

2015-05-30 00:59彭文香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涉江屈原赏析

彭文香

摘 要:屈原的人生追求是以立志成名、追求理想、进德修业、乐观向上为主要特征的。他主张“美政”,主张“举贤授能”,从而使国家富强。昔人已乘黄鹤去,吾辈更当上下而求索。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屈原;涉江;赏析

一、诗人及写作背景

屈原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人,传说为湖北秭归县人。曾“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为代表的反动贵族和亲秦派的诽谤、进谗,被两次流放,长达30年之久。公元前278年春,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遂于当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殓国。屈原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当时顷襄王任命其弟子兰为令尹,彻底走上了对秦妥协投降的道路;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更受到残酷的打击,再被迁逐。从诗作的开头第二句“年既老而不衰”可知,当作于晚年。篇中叙写了作者从鄂渚至溆浦的行程,远走的原因,独处深山的景况和心情,尽管处境艰难险恶,但他仍在坚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决不与邪恶势力妥协。主观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客观残酷的现实的尖锐矛盾,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也就构成了贯穿《涉江》全诗的思想感情的主线。

二、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节(“余幼好此奇服兮……旦余济乎江湘”),写涉江的原因。诗人有很好的品德,又有崇高的理想,却不被别人了解,因此离开家乡,涉江南行,表现了诗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余幼好此奇服”领起全篇,是诗人塑造自我形象,用“奇服”来表现自已的志行高洁的独特性格。虽然现实中的屈原已是面容憔悴的老人,但是在精神世界里却青春永存,“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对追求人格美的理想充满了自信和自豪。这种对人格美的追求,必然与混浊的现实环境产生激烈冲突,难怪他要“哀南夷之莫吾知”、“旦余济乎江湘”,又开始独自走自己的路。

第二节(“乘鄂渚而反顾兮……虽僻远其何伤”),写流放行程,诗人水陆兼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他从鄂渚出发,经“山皋”、“方林”,渡湘江,过洞庭,逆沅水而上,又从枉陼到辰阳,沿途奔波劳累,但诗人却觉得“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恶劣的环境不仅没有使他屈服,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虽被流放但决不改变志向。本节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有机结合,通过行程、景物、季节、气候的描写和诗人心灵思想的抒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孤立无助,登上鄂渚回顾走过的道路的老年诗人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在急流漩涡中艰难前进,舟中的逐臣的心绪正与这小船的遭遇一样,有着抒发不完的千丝万缕的感情。

第三节(“入溆浦余儃佪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写进入溆浦时的情景,在当时,溆浦是个荒无人烟之地,山高林密,环境幽暗,猿狖出没,雨雪纷纷。诗人独处山中,寂寞、悲愤,日子难熬,因而产生“哀吾生之无乐”的哀叹,然而诗人并没有因为这种艰苦的环境而产生动摇,明知“固将愁苦而终穷”,却仍然坚定地表示“不能变心以从俗”,诗人的倔强性格跃然纸上。

从以上三节可以看出,诗人南渡长江,逆沅水而上抵达溆浦后,“迷不知吾所如”,迷失了方向,只好安顿下来。朱碧莲教授说:“溆浦一带是此行的终点”。这是诗人自己,描述其真实的一段流放经历。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纪行诗。

第四节(“接舆髡首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诗人援引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古代的隐士桑扈、吴国贤臣伍子胥、商纣王时贤臣比干四个古代贤人名士的事例,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悲愤心情。在诗人看来,这种“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的事,在历史上司空见惯。诗人宁肯终身不见天日,也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道,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乱曰”以下为第五节,以“阴阳易位”揭露了当时楚国进行中黑白(善恶)颠倒的现状。诗人面对这种现状,发出了“时不当兮”的感叹。“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此两句表明了诗人内心困惑、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

三、诗的艺术特色

《涉江》中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构造了一个虚构的境界,塑造了一个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奇异的衣服,佩着长长的宝剑,驾着青龙和白龙,与舜帝同游瑶圃,登昆仑山的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篇诗歌中,表现出了屈原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里面有他的失意的孤独、也有政治理想不被理解的悲哀,更有他的蔑视丑恶现实的高傲自负,而主导的思想则是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道德操守的自負和执着,他认为这是他不见容于楚国当权者的原因,也是他的骄傲和光荣。他反重申要坚守自己的主张与信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不妥协。

参考文献:

[1] 主编:王峰.副主编:禹琳,丁慎国.语文[M].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司马迁.史记[M].北方文艺出版社.

[3] 朱碧莲.楚辞讲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殷光熹.屈原“入溆浦”的前后经历和心声[J].职大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涉江屈原赏析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端午思屈原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