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写作研究

2015-05-30 03:45邓云丽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写作

邓云丽

摘 要:作为译者或翻译学习者,仅仅关注“怎么译”还远远不够,更应当关注“怎译得好”,译者的译写修养在翻译活动中非常重要。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将翻译看作是译者对原文的非构思性写作,有助于指出翻译写作的实质。本文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双语作品中翻译写作的实质,说明以写作的态度进行翻译,将更有助于传达原作的精神。

关键词:翻译;写作;译写修养;林语堂

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其父为基督教牧师。林从小接受教会教育,22岁获美国圣公会创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后赴海外留学,27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9岁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在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1936年移居美国。作为中国作家,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以创作和翻译书写东西方文化,进行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在国际国内的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国内出版的中英文双语作品不少,但是中英文皆出自一人之手的却很少见,林语堂是中国少数几个可以同时用中文和英文创作的中国作家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汉译英、英译汉都有名译的翻译家之一。已有一些学者从自译的角度、二次创作的角度、跨文化的角度等对林语堂创作的双语作品其进行过研究,但笔者认为林氏的双语作品和跨文化实践为我们研究翻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即从翻译写作的角度研究林氏的双语创作,用写作的态度来从事翻译,更有利于译文保有原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一、翻译写作的基本概念

在提出翻译写作的基本概念之前,我们需要探讨一下翻译与写作的关系。翻译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意大利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贝尼季托·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 1866-1952)认为,“每一个翻译其实不外取原文擺在熔炉里,和所谓翻译者亲身的印象融会起来,创造一个新的作品。”[1],即“翻译即创作”;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1946-1996)在他的著作《翻译、改写和文学名声的控制》(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1992)[2]中明确指出,翻译实际上是对原文的改写,即“翻译即改写”。且不论“创作”与“改写”二词与“写作”的异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翻译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翻译是一种写作形式,写作是翻译的基础,写作时应遵循的原则,翻译时也应遵循”。[3]在阐述翻译与写作的密切关系上,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有深刻的见解,“所谓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4]他认为,翻译应该遵循写作的心理活动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翻译要考虑到翻译美学,使译作与原作同样具有可读性。

翻译与写作的密切关系体现在翻译过程与写作过程高度相似性上。

我们把普通意义上的写作称为构思性写作,根据周姬昌的《写作学高级教程》[5],构思性写作以思维过程为主线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过程,即“感知”、“运思”和“表述”过程。“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是对生活最直接最初级的认识,作者对生活的感知会贮存在大脑中,当创作开始,这所有的生活感知便会调动起来构成写作素材;“运思”就是指运用心思,就是想,以感知为基础,为表达创造条件,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表述”可以理解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是思维成果外化的过程。“凡做文章通顺之人,行文时于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total concept),心知其所欲言,直至下笔成文之时,然后不得不依习练之于法一字一字写出来”[6]。

在翻译中由于译者面对的是已经构思好了的原文,即“感知”过后的原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活动,我们可以称翻译写作其为非构思性写作。作为非构思性写作的翻译写作也有三个过程,即,“解读、运思和表述”过程。翻译写作的第一个过程是“解读”而非“感知”,是由于译者面对的是已经构思好了的原文,即“感知”过后的原文,译者直接“解读 ”就可以了;后两个过程实质上与构思性写作过程相同。

不过,翻译与写作还是有区别的,即翻译过程的“解读”、“运思”和“表述”都受制于原文,译者需深刻领悟、体会原文作者的思维、情感和表达风格,才能最终以表述的形式将从原文那里所感、所思的内容付诸文字。

何为翻译写作?翻译写作是写作的一种,但又有别于普通写作,指的是译者以原文为素材,在翻译时加入写作的思想,使译文更加贴切的一种翻译方法。翻译写作学研究的不仅仅是“怎么译”,而且研究“怎么译得好、译得妙”。所以翻译写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使读者发生兴趣、喜闻乐见。因为翻译写作关注的是译文的表达,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讲求如何以译者之心体现原作之意,所以翻译写作的具体操作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包括词句层和语篇层。

二、 翻译写作对译者的要求

研究林语堂的双语作品,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翻译时加入写作的思想,可以使译文更加贴切。

何为好的译者?林语堂提出了对译者的三项要求,“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具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有相当的见解”[7]。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译者,第一要求是其英文水平要高,也就是能够“解读”好原文;第二是其写作能力要好,能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第三是有良好的翻译实践能力,熟知翻译标准。可见写作水平的高低对翻译质量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郭建中更是在其著述《当代美国翻译理论》(2000)一书中[8],就何为好的译者提出了类似的三点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就是译者的写作水平。总结来说,一个好的译者,必须:1. 有与原作者相同或至少接近的写作水平;2. 是双语文化者,对原文作者的写作技巧和风格熟悉;3. 能揣摩作者的思维方式来模仿作者。

如果以这三个条件去衡量作为译者的林语堂,那么他完全够得上一个好的译者的称呼了。林语堂中英文水平俱佳,其中英文作品幽默智慧,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9], 其著作如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曾在美国连续五十二周位居畅销书榜首;更因1939年出版的《京华烟云》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美国,林语堂以英文创作三十余年,不仅因他所介绍的东方文化征服了西方读者,而且其英文也得到了西方的广泛认可和赞赏。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的校长曾赞赏他的英语,“您的英文及其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感羡慕又深自惭愧”[10]。

林语堂超常的語言能力更体现在其翻译活动中。 他翻译了许多中文经典作品如:《浮生六记》、 《论语》、 《老子》,向西方讲述着东方文化。同时他将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向东方将述着西方文化,如早在1929年,就出版过汉译的《茶花女》。

林语堂穿梭于中西文化之间,他不但翻译他人作品,同时他也翻译自己的作品。他毕生从事双语写作,林语堂早期的双语作品大致有50余篇[11],将他的许多双语作品对照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先有英文版本,后有中文版本。研究他的双语创作,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作品既象是写作,又象是翻译,写作中有翻译的痕迹,翻译中又有写作的影子,让读者难以分清在他的双语作品里,中英文两个版本那个是写作,那个是翻译。“既为双语作家,他的作品的相当一部分又具有其自备的英文双套文本,那么一个很自然的便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短篇散文之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带有甚至就属于翻译的性质”[12]。写作与翻译的完美结合,使他的双语写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具欣赏与研究价值。随着国内对林语堂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林氏的语言也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从事语言研究的学者的肯定和欣赏。赵毅衡夸林语堂的“中文是漂亮的中文,英文是典雅的英文……中文好到无法译成英文,英文也好到无法译成中文,两者都是炉火纯青”[13]。

何为理想的译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为只有这样,“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毛病了”[14]。称职的译者必在通读原文、掌握原文主旨之后才开始翻译,但这还不是第一步。在对原文精髓有了完全的领悟之后,译者接下来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译文成为独立于原文之外的一个作品。也就是说,翻译能力不但包括对两种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包括译者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译文的优劣取决于译者的写译水平。“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归依”[15]。

三、林语堂的翻译写作

大家都知道林语堂是一个幽默散文家,读他早期的散文作品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其大部分的作品都有两个版本, 一为中文一为英文。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英文版本都是在中文版本出现不久就面世了,如:How to Write English(《作文六诀》);I Committed a Murder(《冬至之晨杀人记》);My last Rebellion (《我的戒烟》);A Talk with Bernard Shaw (《水乎水乎,洋洋盈耳》),The Beggars of London (《伦敦的乞丐》);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中国文化的精神》);I Like to Talk with Women(《女论语》),所以从本质上看, 其英文创作是对其本土文化的翻译。基于此,他的双语写作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翻译或写作,因为其作品不但来自同一个文化背景而且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我们以其双语作品《论西装》中的一段为例,

中文:然一人年事渐长,素养渐深,事理渐达,心气渐平,也必然断其洋装,还我初服无疑。或是社会上已经取得相当身份,事业上已经有相当成就的人,不必再服洋装以掩饰其不通英语及童骀之气时,也必然卸了他的一身洋服。

英文:Furthermore, all the scholars, thinkers, bankers and people who made good in China either have never worn a foreign dress, or have swiftly come back to their native dress the moment they have “arrived politically, financially or socially. They have swiftly come back because they are sure of themselves and no longer feel the need for a coat of foreign appearance to hide their bad English or their inferior mental outfit.

在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句子的层面上讲, 中文句子体现了汉语写作的先因后果、句尾聚焦、结构松散等特点;英语句子也符合英语语法先果后因、句首聚焦、结构严谨等特点; 从字词的层面上讲, 中文惯用言简意赅、整齐均匀、顺口悦耳的四字格词组表达意义,文中“年事渐长,素养渐深,事理渐达,心气渐平” 四个四字格词组在中文读者看来文字优美、 琅琅上口,是极佳的中文表达。但这种结构在英文并没有,如按字面意思强译成英文,必有生硬的翻译腔之嫌。林氏在英文版本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解读”、“运思”、“表述”的手段,运用其娴熟的英文表达手段,以 “make good”这个含义丰富的短语概括上文提到的四个四字结构,并在其后加上“arrived politically, financially, socially”的具体表达, 使其想表达的意思在两种语言中都能找到地道的文字。从这个表达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其良好的语言基础和悟性,林氏对英汉两种语言都达到了运用自如,圆熟地道的程度。两种表述,孰是写作,孰是翻译,实难分辨。

四、结语

我们未必能够做到像林语堂那样中英文都好,因为我们不能人人都有林语堂那样的人生经历,所以不可能人人都自译自己的作品,许多客观因素限制了我们,然而,作为译者或翻译学习者,我们却可以从林语堂的双语作品中得到启示,也能为将来如何做好译者、译好文章提供一些借鉴,增加一些知识。

参考文献:

[1](意) 克罗齐.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 朱光潜 译.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78.

[2]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13.

[3] 李长栓. 《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58.

[4] 林语堂.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九卷)[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07.

[5] 周姬昌. 《写作学高级教程》[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6] 林语堂.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九卷)[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16.

[7] 林语堂.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九卷)[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07.

[8]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9] 施建伟. 《林语堂研究论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05.

[10] 林语堂.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九卷)[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88-189.

[11] 钱锁桥. 《林语堂双语文集》[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2] 高健. 近年來林语堂作品重刊本中的编选、文本及其他问题[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3.

[13] 赵毅衡. 林语堂与诺贝尔奖[N]. 《中华读书报》,2000(3):2.

[14] 傅雷. 《高老头》重译本序[A]. 傅雷. 傅雷译文集(第一卷)[C].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475.

[15] 傅敏. 《傅雷书简》[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270.

猜你喜欢
林语堂翻译写作
探访林语堂故里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