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对待“国学”的三种角度

2015-05-30 10:48汤林春
江苏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国学

汤林春

【关键词】中小学;国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64-01

从常识看,中小学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全面复古,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推陈出新。但如何推陈出新,恐怕见仁见智。笔者觉得应做到三点:

一、从涵育学生素养的角度开展“国学”

近年,跪拜孔子、穿汉服诵古诗等现象一时热热闹闹。这种一哄而上的现象,总让人觉得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有形式主义的嫌疑。

中小学校是教育机构,开展“国学”教育理应体现教育性。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为一以贯之,儒教是一种人文教,即教人如何为人,如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与其他宗教提倡出世不同,儒教主张入世,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是目的。《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儒教修身的八项内容。不难理解,人文精神、社会伦理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对学生的教育而言,当下缺的恰恰是社会责任感与诚意正心的修身功夫。所以,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来开展“国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教育智慧也在其中。如果从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进行关照,就能找到去伪存真的办法,最终能找到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符合社会主流的经典内容与合适方法。

二、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推进“国学”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因,那么学校便是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小学应创造机会,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适当接触、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各种文化形式,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激发他们的文化兴趣,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培育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琴棋书画、唐诗宋词、古代戏曲、园林建筑、中华烹饪等。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遗产才有机会得到弘扬。

三、从促进教育改革的角度借力“国学”

近代以来,中国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经历了百年屈辱,一时间,西方的科学与文化成为膜拜的对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乎到了要丢之而后快的地步。中国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上世纪初向日本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向苏联学,改革开放后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学。我们不提倡闭关锁国,但也不能漠视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遵循的一条准则,也是当今教育改革力图实现的理想。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关键词】中小学;国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64-01张“因材施教”,在当下的班级授课制下,最大的矛盾就是集体授课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孔子两千年前的主张切中了今天的弊端。由于时代迥异,面对今天中小学的教育弊端,不可能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全部的解决方案,但先辈们的教育智慧至少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事实上,许多中小学在这一方面已经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的学校在校训中引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在课程建设上开设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在教师培养上注重“人师”的锻造,等等。

总之,中小学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避免庸俗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要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使命,结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推陈出新,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与文化生成的肥沃土壤。■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

猜你喜欢
中小学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