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华家的教育记忆

2015-05-30 10:48王建强
江苏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华罗庚家风

王建强

【关键词】华罗庚;民国教育;家风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73-02

工作需要,到金坛挂职。离居所不远就是华罗庚纪念馆,我曾数次造访。恭立华老铜像前,我常想,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先生何以成为世界级数学大师?他的求学时代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教育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态和面貌呢?有幸拜会到华罗庚先生的侄女华瑞珍(88岁)、侄子华志民(80岁)两位老人,聊起华罗庚早年求学时期的一些往事,深受启迪。

不带书包的小学生

在华瑞珍老人的记忆中,华家虽然清贫但家教甚严,爷爷(华罗庚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家中能上学的孩子都很勤奋,是左邻右舍孩子们的榜样。幼时的华罗庚爱动脑筋,喜欢看戏。当我问及那个年代小学生上学是怎样的情景时,华志民老人沉思片刻,说了四个字:“不带书包。”他继而解释,那个年代,小学基本办在村子里,小孩子上学大多是用一块四角形棉布,把课本包一下,揣在怀中或直接拎在手中,不像现在的小学生背一个大书包,甚至拖一个箱子。说起民国时期的学校,华志民老人说,他知道的大致有三类:公办的、私立的和慈善机构(如教会、寺庙等)办的。这些学校收费都不高,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有时交不起学费就供饭(请老师到家吃饭或做好一点的饭菜送到学校)。儿时的华罗庚学习很认真,在学校里常被老师表扬。放学后,华罗庚也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野”。华瑞珍老人说,罗庚叔叔小时候有一次在庙堂里爬高(3张四方桌子和1张椅子叠起)不小心摔了下来,却不敢告诉家里人。他后来左腿残疾是否与此有关,没有考证,但由此可见,好奇贪玩乃孩童本性,华罗庚先生也不例外。那个年代,因为学校的课业负担不重,小学生就有很多时间和年龄相仿的同伴玩耍,课堂上学习的效率也比较高。今天,尽管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减负”文件发了一大摞,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却不见改观。即使学校负担减轻了,各种校外的培训也会立即乘虚而入。这样比较,我们今天的孩子还真少了好多“幸福时光”。

能自编教材的老师

聊及民国时的学生都学什么,华志民老人说,主要学语文(国文)和数学,还有自然、历史、地理等。老人特别解释,在他获得的资料中,华罗庚读小学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数学天赋,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是上了初中以后。说到老师,华志民老人说,那个年代,进学校当老师很看重资历和学历,好多老师是师范毕业,科班出身。华罗庚只是初中毕业,按常理是不能进学校当老师的,幸遇王维克先生大力举荐,才谋得一个中学庶务员职位。那时村里的小学或县里的初中,很少有统一的教材(课本),老师课堂上教的内容,大多是自己编的,难易不同。比如,对华罗庚有重要影响的王维克先生,他教数学都是自己编教材选题目,甚至把当时世界顶级数学难题引入到初中教学中。因为没有统一教学内容的框架约束,一些好老师的教学就比较自由、自主。华志民到现在依然记得小学里教他《桃花源记》的国文老师张绍伟先生,老先生教古文、读古文很有特色,经常把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评判结合古文讲给小学生,说到兴起时,还拍桌子大骂县长。参照当时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在学校当老师,待遇不高,却时常面临被解聘的危险,所以每到开学前,一些教学不好、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会想办法给校长送礼,以保住自己的职位。看来,在教育这方领地上,虽时过境迁,但不变的是老师要担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都必须练就真本事。

培养兴趣还要引领方向

众所周知的是,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岁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我和华志民老人聊及这一现象时,提出一个疑问:华罗庚为什么会自学数学并早有建树?华志民老人冥思片刻说:关键是遇上了欣赏他的人。引领华罗庚走上数学研究道路的老师中,王维克至关重要。王维克,1917年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后转至上海大同大学学习数理,毕业后又入震旦大学专修法语。1925年,王维克到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天文,成为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王维克曾做过华罗庚的班主任,很赏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和他学习的勤奋、刻苦。华罗庚也经常到王维克先生家里借书看(华罗庚后来发表论文的上海《科学》杂志就是在王维克那里读到的),不懂之处常向王维克先生请教。王维克出任金坛县立初中校长时,华罗庚正失学在家,王维克把他请回学校担任会计,兼教初中补习班的数学。一些反对王维克的人据此向县教育局长告状,说王维克任用仅初中毕业的不合格人员,是“用人不当”,“亵渎”了中学教员的称号。王维克先生愤然辞职,只身去湖南大学执教。后来,华罗庚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忆老师:“我这位中学老师,不仅数学好,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了解了这段史实,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优秀老师对学生的发现、赏识和培养就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航路。华罗庚在读初中和做初中教员时,因为遇到王维克,不但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知道了当时世界数学(数论)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和问题,这就为他后来逐步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树立了目标。也正因为有这些目标,华罗庚才能在数学的自由王国中遨游。由此观照我们当前的学校,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中小学中缺少优秀的老师,初高中阶段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大多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中小学师资从源头上看先天不足;二是中小学老师对学科前沿关注不够,很多老师自身学术视野狭窄、封闭,也就无法引领学生打开视野。幸运的是,一些有远见的校长已经尝试在学校课程建设上加大与高校合作,把大学教授请进中学课堂和实验室,这对培养一些优秀学生的研究兴趣应该有帮助。

家风教养润泽孩童生命

金坛自古重教兴学,训育有方,名人辈出。唐代诗人戴叔伦,明代文学家洪应明,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等对后世影响深远。府邸华宅、乡村野居都十分注重子女的读书和品性教养。华罗庚兄弟姊妹以及后辈,不论是求学经商,还是做工务农,都被乡邻称道,几辈人都有极好的人缘。为写此文,我专门到华罗庚纪念馆寻找资料,在纪念馆工作的一位女士是华罗庚的孙辈,极热情地为我提供方便。我寻访华瑞珍、华志民两位老人也十分方便,到了巷口,随意一问,就得到邻里指引。两位老人热情招待我这个陌生访客,泡茶相待。新中国成立后,华瑞珍老人曾到北京堂妹家住过5年。当时华罗庚先生已经是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对这个上过小学但文化程度又不算高的侄女关爱有加。但一次家里人向他提起能否由他出面,介绍侄女到住家附近的幼儿园找份工作,华罗庚先生认为不妥,终究未能解决侄女在北京工作的事情。88岁的华瑞珍老人说起这段往事,虽有些遗憾,但她说罗庚叔叔自小为人正直,是想大事搞研究的人,这和华家多年秉承的家教严训息息相关。由此,我就想,当前社会对学校教育期盼太多太重,想把培养孩子的责任都交给学校,却经常忽视家庭环境、父母言行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面对现实,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民国教育,诟病现实教育,却又很少反省自身。两位经历了不同时代的老人反复跟我讲,那个年代很苦,好多人是上不了学的。华罗庚先生就因贫辍学,但因其父母兄长身体力行的教导和名师大师不拘一格的选拔培养,他走上数学研究之路,最终成为科学巨匠和誉满中外的数学家。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华罗庚家风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勤劳节俭传家风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名人趣题——华罗庚
华罗庚谈学习数学
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幽默好家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