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效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多角度与文本对话

2015-05-30 04:02何春兰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读者对话文本

何春兰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老师们永恒的追求。本文作者以一个教师的视角,探讨如何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身份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以期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读者;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多角度深刻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从普通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教师作为一个普通阅读者阅读文本时,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完全是一种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阅读欣赏。如果可能,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样,捧起书本,放声朗读,把自己完全融入文本中。这样,阅读者才能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的对话、与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才会捕捉到作者遣词的精妙、造句的生动、行文的结构艺术和主旨的深刻内涵,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和语言所感动。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读、想。当读到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到文章的妙处(哪怕是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段话)、当读到自己的惊喜时,才敢走进课堂。

二、从教师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一)了解语言背景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学生的理解就与文章的主题思想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桃子、苹果、石榴既好看,又实用,不是比落花生更强吗?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才出现了看似合理实则不然的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果不结合语言背景加以引导,就会误导学生。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作者许地山和众多仁人志士一样。他以“落花生”为笔名,是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只有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相信此时学生不会再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敬佩作者不求索取但求奉献的精神。

(二)解读文本题目

文本的题目往往与文本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为例,《杨氏之子》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晏子使楚》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半截蜡烛》题目表面上看是以写作对象“半截蜡烛”为题,实则是行文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还有的题目提示(或暗示)文本主旨,有的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就能较快地进入文本阅读,为深层次的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半截蜡烛》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剧本这种文学形式,学习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半截蜡烛”在剧本中出现了多少次?从每次的出现中你能揣摩到剧本人物怎样的特点或品质?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会深入语言文字去理解,去感悟,从“插蜡烛、点蜡烛、熄蜡烛、再点蜡烛、端走蜡烛”等情节变化中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了保住这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与敌人展开了扣人心弦、没有硝烟的战争,从而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与爱国精神。

(三)抓住关键词句

以教师的角色阅读文本时,我们总会为某些词句的精妙而击节叫好,文本的某些句段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让人十分开心。但用什么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呢?如果教师能抓住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这些切入点,往往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抓住题眼“游”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然后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就是“留、印、刻、烙……”的意思,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说明青年已把鱼的静态和动态了然于胸,所以画的鱼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的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时忘我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文本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下功夫引导学生用字用词精准和生动。

三、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能力、思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他们解读文本的深度是远比不上教师的,教师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促进者,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与文本对话,找准学生认知的起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文本对话,探索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寻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奋点、疑惑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对话找到切入口或共同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如《生命 生命》这一文本,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解读,除了能体会到作者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类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从而分别从强烈的求生欲、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角度强化了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还能体会到这三个例子是有关系的,前两个关于飞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说明了它们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拔高要求让学生体会第二层意思就拔苗助长了。同时,我们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感受去体验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最容易出现的疑问,便于在教学中答疑解惑。

综上所述,以教师,以普通读者的角度进入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以教师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以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设计出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效阅读教学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读者对话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