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Move”的认知语义分析

2015-05-30 06:26秦文杰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意象图式转喻多义词

秦文杰

摘 要:一个动词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达多个意义,动词的多义研究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从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角度对英语动词“move”的多义范畴结构进行研究,解释动词move不同语义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些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多义词;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隐喻;转喻

一、原型范畴理论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批判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而来的。原型范畴的基本观点:一个范畴由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成员构成,这些成员之间并不是由某种共同的特征联结,他们之间只是共享某些相似的特性,形成家族相似性;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它与其他非原型成员享有更多的相似性,其他成员根据与原型成员相似性的多少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因此它们在范畴内的地位是不相等的,与原型成员的相似性越少,它们的位置就越边缘化;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的范畴间可能存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相似特征(戴瑞亮,2009)。

二、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文人墨客所使用,而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刘小琴,2011)。概念隐喻可以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从功能上讲,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个领域的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个领域的经验(刘小琴,2011)。隐喻通常情况下是用人们熟知的、具体的、本身具备一定的结构和意义的概念去理解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从结构上讲,隐喻是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本身不具备自己独有的(或尚未被发现)结构和意义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上。

三、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重要的概念结构形式,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活动、对物体的操控以及感知互动等反复体验身体与外部事物的各种空间关系,这些空间关系逐渐内化为空间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李福印,2007)。Langacker认为意象图式由射体(TR)、路标(LM)和路径(PATH)三部分构成,其中射体TR为动作发出的主体,路标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提供参照点,PATH 为主体所经过的路径(叶龙娣,2011)。

四、概念转喻分析

Lakoff 和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语言运作的重要原则,是人们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当代语言学将转喻定义为在同一认知域或同一理想认知模型范畴内,一个概念实体为人们理解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通常是人们用同一理想认知模型中突显、容易理解的部分来理解其它部分或整个理想认知模型。

分析Move的认知语义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作为动词的move有以下十种含义:

1. to change position or make sb/sth change position (使) 改变位置,移动

2. to change, to change sth 变化;改变;转变

3. to make progress 进步,前进

4. to take action; to do sth 采取行动;做(事)

5. to change the place where you live, have your work

6. to make sb change from one job, class, etc to another (使)变换,调动

7. (in chess and other board games) to change the position of a piece 走棋,移动棋子

8. to cause sb to have strong feelings 使感动,打动

9. to cause sb to do sth 促使,迫使

10. to suggest formally 提出,提议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动词的语义结构就是一个以原型意义为中心的范畴。在“move”作为空间位移动词所表达的十种义项中,“to change position or make sb/sth change position”是动词“move”语义结构的中心义项,即原型义,因为由原型意义所抽象概括而来的意象图式可作为其他非原型意义的意象图式的基础,非原型意义的意象图式通过原型意义的意象图式拓展而来。例如,

(1) Eric moves towards the car. 艾瑞克朝车走去。

(2) We moved house to a new town. 我们搬到一个新的小镇。

(3) He moved his queen to the front square. 他将王棋向前走了一步。

以上三个例句中,例(1)意为“某人的位置移动”,在其勾画的意象图式中,动作发出的主体TR是“Eric”,路标LM为 “the car”,射体TR(Eric)朝着LM(the car)移动;例(2)中TR为“house”,LM是“town”,射体“house”向参照点路标“town”移动;例(3)TR为“queen”,LM为 “the front square”,在这三个例句里,“move”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例(1)的“move”采取了第一个语义“to change position or make sb/sth change position 移动”,例(2)表达的是“move”的“to change the place where you live 搬家、搬迁”,例(3)“move”的含义是“to change the position of a piece走棋”。尽管“move”在以上三个句子里表达的具体含义不同,但是它们可以抽象概括出一个中心意象图式,即○TR→○LM在此意象图式中,“move”所表达的基本含义就是事物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位置变动,构成了多义词“move”语义结构中的原型意义“to change position”。

多义词的非原型意义通过隐喻和转喻从原型意义扩展而来。“Move”的原型义“to change position or make sb/sth change position 改变位置,移动”是表示空间概念的认知语义,从空间中的某一点移动到另一点。人们在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结构关系和概念可以映射到其他概念域,从而得到“move”新的延伸语义。例如,

(4) The government has not moved on this issue.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没有转变。

(5) Lets move the meeting to Wednesday. 开会时间被我们调到周三。

句(4)是将“move”语义范畴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思维领域,思想、想法的改变是通过具体空间里物体位置的变动映射而来的,从而得到了“move” 的“change ideas”的语义。例(5)中,“move”的意思是 “to change time 改变时间”,将“move”表示的空间域的位置移动映射到时间域上,时间点在抽象的时间域里面也可以发生位置的移动。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总希望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变化发展,而积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在人的经验认识里是向上的或前进式的,因此我们通常将隐喻CHANGE IS UP/FORWARD/GOOD映射到金钱域或时间域里,表示时光的流逝和价格的上升等,如,

(6) Time is moving quickly. 时光飞速前进。

(7) Share prices moved ahead today. 股票价格今天上升了。

以上两个例句中,“move”就是根据隐喻CHANGE IS UP/FORWARD/GOOD引申出“make progress 前进,进步”这个语义。

物体有具体的空间位置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物体一样,可以由某一种状态移动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只不过这种变化是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如句(8)“We were deeply moved b by her plight. 她的困境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作为主语的“we”,起初的心理状态处在比较平静的位置,但是得知“her”的困境遭遇后,主语的心理状态从平静变化到情感比较强烈的感动,是心理空间里的抽象位置移动。“Move”的另外一个语义“to cause sb to do sth促使,迫使”也是由“move”语义范畴的空间域向心理感知域的映射。

除了通过隐喻扩展词义,“move”的部分语义是通过转喻认知机制延伸而来的。在例句“(9)We dont like it here so weve decided to move. 我们不喜欢在这住所以我们决定搬家。”和“(10)It is your turn to move. 该你走棋了。”中,“move”一词用位置和地点的改变转指移动的事物,句(9)用家庭处所的变化转指被移动的物品,句(10)用棋子位置的移动转指被移动的棋子。

五、结语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动词“move”的核心意义与引申意义的由来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阐释了“move”的认知语义范畴的核心是如何在其所抽象出来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从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抽象领域以产生其引申意义的,解释了“move”不同语义形成的原因以及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对一个动词的不同义项有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 Lakoff&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6).

[3]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刘小琴.论概念隐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0).

[5]叶龙娣.介词“for”的认知语义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0).

猜你喜欢
意象图式转喻多义词
多义词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论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