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探究

2015-05-30 16:15方素祥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大学生

方素祥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目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但高校德育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研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现状

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受教育者的需要,利用外在和内在的各种方法使二者不断沟通和交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和心理等方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活动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高校角度分析,当前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更多的是站在国家政治视角的高度上,强调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形式上的强调,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需求。高校整体的走向是重才轻德。相较于品德修养,学校更倾向于用分数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每年的奖学金评定,德育评价几乎未纳入考核范畴,即便纳入考核,考核的项目也模糊不清,当然德育评价也的确存在不易量化,不易精准考核的问题。课堂上讲授的德育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指导实践活动,而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

从学生角度分析,在多元化的价值冲击下,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也发生着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心重、缺乏诚信意识,缺少社会责任感,同时存在道德认识模糊,道德选择迷茫的问题。“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不能有效的运用所学的有关道德知识规范调节自身的行为。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德育教育有别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可量化,有精确的知识点,而伦理道德知识更为主观,极易给学生造成空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印象。当前德育教育工作从内部来分析,主要依托高校开展。从外部来分析,家庭和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说教式的德育教育,二是由专门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相配套的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德育工作。

说教式的德育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课,这是一种强迫式的外在思想的灌输,老师千篇一律的讲授,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90后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收新鲜刺激的讯息,因此当面对“高大上”,略为空洞的思想政治课,会出现敬而远之的心理。同时,90后大学生普遍务实,对自身有显著帮助的课程才会认真学习,而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较为深远,短期内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收效甚微。

除了思想政治课,高校希望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来配合进行德育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教育实施者,平时必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修养。但纵观当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过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但现在师生关系冷淡,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特别在高校,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教师下课后,和学生几乎难再有联系,更别谈指导与关怀,而我们的少数大学生甚至在学期课程结束时,都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姓名。诚然所有教师都肩负德育教育的责任,但主要承担者仍然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后勤和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繁重琐碎,在顾及学生日常管理之余,很难对学生进行细致到位的引导和教育。此外,高校辅导员配备比例基本上是上百学生配备一位辅导员的标准,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除了学校承担德育教育之外,家庭和社会同样肩负有德育责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是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替代的。绝大多数家长认可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迫于生存压力,竞争压力,多数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轻视了学生个性、品德、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存在推卸责任的侥幸心理,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必将全部承担。

除了家庭因素,外在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期,新旧更迭,社会矛盾激发,美与丑的事物如涌而来,各种良莠不齐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迷失自我和困惑纠结的情况。例如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学生都认可搀扶一位摔倒的老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碰瓷”新闻频出的背景下,当学生遇到真实的同样情况时,内心开始挣扎与斗争,最后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往往会选择袖手旁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观念上认可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但受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时常出现思想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仅依靠学校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才能为祖国,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三、高校德育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蔡元培先生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季羡林先生曾说:一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 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2】

德育,甚至是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切合实际,符合时代需求,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德育内容中需要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生命价值教育等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国防知识教育。“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竞争意识、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因此,德育内容也必须围绕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诚信品质、法律意识展开,培养学生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品质。”【3】

德育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不少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不少学生之间矛盾或伤害的出现,正是因日渐累积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看似生活在美好的象牙塔中,但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现实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大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问题,极易造成严重后果。目前,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危害性,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还建立心理健康追踪系统等一系列措施。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需加大教学力度,鼓励全员参与配合。

德育教育之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人际交往技能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经观察,人际交往技能高、情商高的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几率也较高。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独生子女,容易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制造产生矛盾,甚至演变成人身伤害。学生宿舍矛盾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惯等问题,促使了宿舍内部矛盾的产生。当有分歧出现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不善于处理,于是分歧便上升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减少人际冲突,获得更好的大学生活体验。

德育教育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严重脱离社会,对于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就业方面极容易脱离实际,出现理想与现实落差大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德育教育之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属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所谓生命价值教育是指教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丰富生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平等宽容的性格特质。”【4】 大学生自杀的悲剧每年都在上演,遭遇小小挫折的大学生,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毫无责任感的表现,更是高校生命价值教育缺失的后果。高校增设生命价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减少悲剧的发生。

德育教育之爱国教育。当前大学生爱国精神薄弱,经常会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爱国教育的缺乏,二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因素。爱国从来就不应该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对国家缺乏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的大学生,未来又如何能做到好好建设我们的国家?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至关重要。

德育教育之竞争意识教育。现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薄弱,在校时心高气傲,好高骛远,缺少能力的累积,以至于进入社会遭受挫折时,便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从未经历过社会风雨洗礼的大学生,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正如当下社会给大学生的评价:玻璃心。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遭遇挫折时的承受力。

德育教育之诚信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诚信是最基本的品质。当前社会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如地沟油和毒奶粉事件,就是源于缺乏诚信。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危机问题也日益严峻。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今天我们教育的学生,明天将分布在各行各业,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走向,就是由今天这一个一个的学生所决定。诚信教育的最大作用是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势在必行。

德育教育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是社会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各行各业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经济,衍生出了许多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人们在享受优越物质的同时,也承担着经济过快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将寸步难行。总之,培养知法守法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创建和谐社会。

高校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要增加,在方法上也需要因时制宜。“德育教育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践活动,都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对话来增强德育的效果。”【5】蔡元培先生强调德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展个性”,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德育应当立足于大学生自身需要的特性,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人生的幸福与道德的内在关联角度来解说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既要考虑国家发展的要求,也要顾及大学生主体的需要,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的主动接受,也符合道德教育规律。

高校德育教育不仅在内容上要有所增加,形式上也要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轻视道德品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蔡元培先生曾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要抱着实验的态度。”他强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教育者的德性,使得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感,在实践中加深道德认识。道德品质属于个人内在的特征,必须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后才能逐步形成。当下,有高校提倡体验式教育,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实践主题,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收获,这种依托于实践体验的德育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大一阶段,要求学生参与学生社团进行团队合作的体验,培养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在假期期间,包揽所有家务,照顾父母长辈的饮食起居,体验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要求学生在大三阶段前往孤儿院、养老院等非营利机构,照顾和关怀弱势群体,感受作为社会的个体,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结束语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就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等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有助于德育的发展,实现为国家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小东.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0

[2]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3日第三版.

[3]司春霞.关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反思.三峡高教研究.2014

[4]刘海英.高校德育的生命关怀.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5]谢慧玲,谭建平.促进生命发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14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