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荀子虚壹而静的内涵及意义

2015-05-30 20:43刘文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荀子

刘文

【摘要】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发扬儒家传统。在其解蔽篇中“虚壹而静”思想就是继承了道家的“虚静”来源,又发扬了其儒家的教化思想,提出新的观点。本文将从道家虚静着手来看一下荀子的虚壹而静的内涵,最后总结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荀子;虚静;虚壹而静

虚静理论在中国哲学在先秦时期就讨论的命题,到了秦末荀子时期他在《解蔽篇》中提出虚壹而静的思想,是荀子认识论的主要观点。追溯虚静的源头,最先是由老子在其宇宙观上和人生观上提出致虚守静,之后再有庄子的发展,才有了荀子的虚壹而静。

一、论虚静的起源和发展

《易经》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家则是倾向于形而上之学,其主要注重宇宙观、以及人的修养,并没有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强烈愿望。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1]”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则叫做静。

在老子之后,庄子把虚静概括的更加系统。在其《天道》中“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2]”庄子在这里把虚和静和在一块,认为心灵虚静的无为者是道德之至和万物之本。庄子把虚同心联系起来,在《人世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庄子把老子的虚静发展用两个新词,一个是心斋,上文中虚者心斋也,这里的心斋也是种通向虚状态的方法手段;另外一种则是在孔子与颜回对话中得出的叫坐忘,仲尼曰“何为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2]。”这里的坐忘就是忘乎之前所学的知识,进入虚空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荀子虚壹而静的内涵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性恶论认为人天生有对物质的欲望。但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化性起伪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君势、明礼仪、用法以正人的本性。“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3]”认为人们的毛病,是被偏见所蒙蔽而不明白全面正确的道理,但是要怎么认识道呢?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3]”用心来了解道,心则虚空专一安静才能了解道。“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行也,自止也。[3]之所以心是了解道的,是因为心是形体的君主,精神的主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由它发号施令,但从不接受命令。

而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而又何为虚壹而静?梁启雄先生在译注中解释:“言不先入为主。所已藏,谓现在心识中的事物。所将受,谓将要学习的事物。虚,不是无藏的虚,而是旧藏不拒新受的虚。[4]”我比较认同他的看法,这里的虚的意思就是不用所储藏的认识来损害或者说是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就叫做虚空。这里荀子的虚就不同于老庄的虚,道家的虚更注重心里修养澄澈,荀子则更注重心里澄澈后再去学习接纳新的知识,这里也突出了荀子儒家教化的思想。梁启雄先生认为:“譬如研究孟、荀二子的人,专壹《孟子》时,拿出全力来钻研;专壹《荀子》时,也是一样,绝不相乱。[5]”我认为荀子的“壹”应该不是像梁先生说的对两种事物相同的态度,应该是在之前的认识中选择出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事物形成正确的理解。“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3]”躺下休息时心就做梦,“偷”则作为放松来解释,放松时则自由活动。又像《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也,万物无足以扰其心,故静也[2]”这里的静就像静止的水一样,不受流动所影响,水静则清,人的心和精神也一样静则明,从而做到圣人的静。

三、荀子虚壹而静的意义

首先荀子对认识论上心里方面虚壹而静的探讨是对前人虚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虽有差异,但是基本上继承了道家虚静理论的在心里上澄澈,对宇宙论认识,只是荀子更注重于把虚静应用和实践上。后来的儒家学者刘勰把虚静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上,试想通过虚壹而静的思想而达到其发作用的思想活跃。

其次对我们认识道,求得真理提供一种方法。我们应该充分清醒认识到人自身以及人的认识的局限性这是前提,我们要想全面领悟广大而常变的道,就不能局限于已有的成见,而应以虚壹之心,面对世界,求索真理。做到上文我们所提到“虚”和“壹”及“静”的内涵要求。最终达到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其次就是在心的修养上,要学习虚壹而静。家国天下之理想的现世抱负,重视人“心”之教化,才能安定和谐。志向抱负有助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富足。古代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中的八条目,儒士们以家、国、天下的兴盛和安定为抱负,当代人大多缺乏家庭、社会、国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感,应该加强精神层次的修养。像往圣有所学习与借鉴,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对心的修养,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用古代圣人一句话表示就像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6]”这样才能通过虚壹而静,来实现心灵的净化。

最后,对我们的学习和搞研究也有一些启发。我们所熟知的荀子就是其劝学篇,这篇文章作为高中读物,对鼓励学生学习,发愤图强,有积极作用。“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当下我们学习大部分都认为是比较枯燥的事,来完成作业或者写一篇论文也是比较苦恼的事,归根于自己的心不够专一,不够沉静。如果我们大都用一颗澄明的心去学习知识,阅读文章,专心一志于自己所学,应该会有所收获,心中豁然开朗的来搞学问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方勇,李波.荀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廖名春.《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J].孔子研究.2009.第一期

[5]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3:294.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3:270.

猜你喜欢
荀子
《孟子》《荀子》引《论语》考论
荀子弟子张苍考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和谐
荀子的生态环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