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的温情面纱

2015-05-30 21:01乔石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父爱家庭教育

乔石

【摘要】《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款以表现父子亲情为主题的电视娱乐节目,从各种泛滥的相亲、选秀节目脱颖而出,获得了各年龄段观众的一致好评。但在其温情的面纱之后,笔者却认为我们不能忽略其作为电视娱乐节目的本质,不可因其混同父爱与母爱,更不能仅在一片娱乐声中去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电视娱乐节目;父爱;家庭教育

作为2013到2014年度最火热的综艺节目之一的《爸爸去哪儿》,从开播以来便掀起了一股“爸爸热”。据不完全统计,在播和待播的亲子类综艺节目有十几档。再到在电影寒假档期赢得7亿票房的同名电影《爸爸去哪儿》,还有近期开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爸爸去哪儿》可谓声名鹊起,同时也赚得盆钵满贯。但在主打父子温情牌赚得观众嬉笑感动的背后,其娱乐节目的本质却令人警醒,故而笔者试揭开《爸爸去哪儿》的温情面纱,在我们娱乐至死的兴奋时刻泼一点凉水,让“爸爸”们不再那么躁热。

一、呼唤父爱与制造缺失

《爸爸去哪儿》节目总导演谢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档节目有故事,有记录,有成长也有感悟。它呈现的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在点滴的相处细节中体现父子父女之间细水长流的感情,让观众觉得更贴近和温暖。”[1]那么我不得不问是因为父爱缺失才出现了《爸爸去哪儿》?还是因为《爸爸去哪儿》火了人们才意识到父爱缺失?答案很明显,致力于呼唤父爱的《爸爸去哪儿》实际上制造了现实生活中的父爱缺失。

难道我们生活中父爱就不缺失么?可是我们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得到母亲的关爱就是比父亲多,跟母亲相比,父亲好像经常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难道父爱没有缺失么?那么我们就必须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父爱与母爱是有区别的:父爱不是母爱的模仿与复制。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谈到:“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因为“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却“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2]故而我们再看《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内容时,我们可以发现节目中所表现的父爱好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父爱,而只是一种母爱的滑稽模仿。这警醒我们:父爱缺失不意味着父爱要以母爱的形式得到补偿,而《爸爸去哪儿》却在这条歧路上越走越远。

二、讨论的资格与场合

《爸爸去哪儿》引进的一个原因,据节目组的宣称是“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使父母和孩子间很难有机会共享天伦之乐,节目并不是为了秀一下‘星爸和‘星二代的生活八卦,而是为了给80后父母们展示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3]但绝大多数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却只关注到了“星爸”和“星二代”的生活八卦,对于节目组的“良苦用心”——天伦之乐和“生活教育百科全书”好像并不怎么领情。是观众的趣味太低级,还是观众的欣赏水平不够?为什么一个具有这么深刻教育意义的娱乐节目最后只剩下娱乐而没有教育了呢?

的确,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起来的一个复杂的工程。作为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参与到家庭教育的讨论中来,这本无可厚非,但《爸爸去哪儿》是否具有这样的资格去讨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呢?在这样一个娱乐节目中去讨论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否合适呢?

“星爸”“萌娃”组合所代表的并不是一般的家庭,父亲的明星身份,使得节目本身带有很强的表演性,与探究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的父亲教育的真实作用有着一定的矛盾。据节目组称在寻找明星家庭参与节目时,部分明星是拒绝参与的。除了隐私之外的原因,我想还可能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样的活动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

“电视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一点电视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即使是最激烈的辩论类节目,表演者在节目中观点碰撞,思想的火花激情四射,他们也仅仅是在表演,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观众的掌声,和收视率。”[4]如果是一群教育专家及其家庭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否仍然具有这样的吸引力与说服力?谁更有资格来讨论这样的问题?专家尚且需要谨慎,凭什么娱乐节目可以这样大义凛然?

三、质疑与炒作

自从《爸爸去哪儿》走红之后,关于它的负面报道也层出不穷。有新闻指出《爸爸去哪儿》造假,原因是明星爸爸并非独自带着孩子前往拍摄地,而是一路有老婆、保姆、语言老师跟随,这和节目所宣传的“离开妈妈的72小时”严重不符。其实,这对于《爸爸去哪儿》来说是一种助力而不是阻力,因为它是新闻炒作的一部分。可是为什么观众会有这样的疑惑呢?看来观众真的很投入,以至于忘了《爸爸去哪儿》本身就是一个电视娱乐节目。

首先,《爸爸去哪儿》的版权和模式是购自韩国MBC电视台,原名《爸爸!我们去哪儿?》。观众则可从各自角度各取所需,要治愈的可以看各色孩子卖萌,想学习的可以看各位三郎教子,很缺爱的可以看温馨亲子互动,喜欢纯情小言的可以看青梅竹马,甚至就连习惯宫斗的,也能从小盆友们的身上嗅出金枝欲孳的气息。

其次,《爸爸去哪儿》可视作今年“虐星”型节目之一:看炙手可热的明星怎么做糊涂老爹。从上纪80年代港台流行音乐开启的文化热潮,到今天各种山寨娱乐节目竞相亮相,“拜星”时代已渐行渐远,“虐星”正掀起挑逗大众神经的狂欢高潮。从《百变大咖秀》到《我是歌手》,再到《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中国综艺节目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三级跳——从草根选秀的“造星时代”,到明星自己参与的“真人秀时代”,再到把明星往死里整的“虐星时代”,而《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款运作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无疑暗合此道。

四、娱乐应该有其底线

尼尔·波兹曼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5]如果教育都可以变成娱乐,甚至是做成电视娱乐节目,那教育还有没有底线?我们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心灵鸡汤式的生活小贴士,更不应该作为电视娱乐节目炒作的新闻话题。

至此,我们一层层揭开《爸爸去哪儿》的温情面纱,或许我们会发现它作为电视娱乐节目在收视率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可是在父爱和家庭教育的问题无疑越界了,而这正是值得我们警醒之处。

注释:

[1]《亲子节目成为中国荧屏新宠》,新华网2013年10月12日。

[2][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3页。

[3]《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两个效益双丰收》,人民论坛网2013年3月21日。

[4][5][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4页。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父爱家庭教育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父爱如山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父爱的反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