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方式 “家庭式”预防为心脏护航

2015-05-30 10:48编辑部策划
健康人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家庭式心血管病心脏病

编辑部策划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我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堪忧。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仍在逐年增加,平均每5个居民中就有1个心血管病患者。每天因心血管病死亡逾9千人次,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

然而面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的严峻现状,该如何切实地让心血管疾病远离自己和家庭?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主任钱希明教授,探讨如何以“家庭”为单位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家庭模块”预防心血管病已成趋势

《健康人生》:面对不断高发的心血管疾病,提出“家庭式预防心脏病”这个理念,您认为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随诊有哪些积极意义?

钱希明:One Wold,One Home,One heart。社会关注心血管疾病,家庭更应当重视心血管疾病。关注心血管健康不仅是一个公众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家庭问题,只有带动了家庭这个小模块,才能带动社会这个大家庭。

在我看来,“家庭式”预防心血管疾病更能唤起全社会对心血管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重视。更能激励人们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定期到医院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

《健康人生》:在家庭中,有关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钱希明:在家庭中,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是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家庭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经常发现,一个家庭兄弟几个人,生活方式是一样的,饮食习惯是一样的,最后得心脏病的可能性也是一样的。之所以整个社会呈现心脏病高发的事态,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健康饮食、积极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戒除不良嗜好,如戒烟等都是家庭中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内容。

健康饮食很重要

《健康人生>:您认为,在生活中往往一个家庭不止一位成员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问题,除了与遗传因素外,生活习惯与其相关密切,那么请问共同生活的饮食习惯中,哪些是不科学的习惯?该如何改变?

钱希明: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聚集现象,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比如说都喜欢吃油腻、高热量或者高盐的食物。对家庭而言这样的不良饮食习惯就有可能会出现多个心血管病患者。

一个正常人应该吃五谷杂粮,各种食物应该平衡。但是有些家庭的饮食结构是很不平衡的,过多的能量摄人而缺乏微量元素,如,各种维生素、各种金属、微量元素,这些对身体的健康极为重要。我们现在吃的一些东西过度强调了精细、高热量、高能量。这些高热量、高能量的食物进到体内易形成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同时身体摄取了太少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诱发身体的疾病,成为亚健康状态。作为健康的饮食,要平衡饮食结构,荤素搭配合理,各种五谷杂粮都应该有,也可以咨询营养科专家,量身定制家庭专属饮食方案。

《健康人生》:都知道戒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如何实现在家庭里禁烟?避免其他成员尤其是儿童受二手烟甚至三手烟的危害。

钱希明:吸烟是一种习惯,但可以诱发各种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这些也是最能影响人类健康的几大疾病。目前公共场所已设立了一些吸烟区,从范围上进行限制。但是家庭作为人们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往往不愿意受到约束,因此被忽视。每一个家庭成员要为家庭的健康负责,因为吸烟不仅给自己带来健康问题,也给家庭带来健康问题。

二手烟的作用和抽烟者是一样的,尤其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正在生长发育期,他们对外来因素会更加敏感。同时,我觉得戒烟是家庭预防心脏病一个很容易做到的方面,但也是一件特别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提高每一个人的防病意识,要意识到吸烟给心脏和身体其他部位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哪些容易做到呢?随时强化自己戒烟的理由,危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等。如果烟瘾来的时候可以嚼无糖口香糖,让家人一起来监督。也可以制订一个戒烟计划,每天减少吸烟次数,安排体育活动,游泳、跑步、钓鱼等。这样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把心思花费在经常吸烟的思想念头上,这样可以减轻一些自己的痛苦。如果实在是有严重情况的可求助于医疗戒烟措施,比如一些药物进行控制。

迈开腿,多做有氧运动

《健康人生》:“管住嘴、迈开腿”是我们一直倡导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但是家庭成员中有老有幼,如何运动才最健康,最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钱希明:坚持运动这一点很多人是很难做到的,一般人都认为我可以少吃,但是我懒得运动。“迈开腿”要有很好的精神状态,如果天天熬夜,就没有很好的精神状态,就懒得运动。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把工作安排好,把压力减少到最小值,这样才能使自己经常运动。所以“迈开腿”是前提条件。

要创造积极、快乐的运动,对于家庭这个模块来说并非是非得去健身房才算是运动。家庭中老少之间在一起玩耍,或散步,或一家人周末到户外去活动,这种运动并不是单纯的运动,是伴随着愉悦的心情,是可以调节情绪的,不能为运动而强迫运动。

所有的运动都应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内容,但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把它当做任务去完成,强迫自己,这是我不提倡的。我反复强调运动是一种自发的、自己内心希望得到放松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被动的强迫性的运动。

我提倡的运动是全家一起参加,散步、爬山、游泳、打球等,这样会更有动力,也更容易做到。

清楚了解家人的体重( BMI)、血压值和血糖血脂水平

《健康人生》:知晓家庭成员中的各项指标,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非常重要,请问有哪些指标应该关注?体检有哪些建议?

钱希明:关于指标这一块,最直观的就是体重,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到,用地秤来称一下自己的体重,估算一下身体质量指数( BMI)。身体质量指数超重或者肥胖都是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信号。

除此之外,要重视一些常规的血化验指标,如血糖和血脂,血糖高、血脂升高都会引发心脏病。一般来说,要求把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控制在空腹血糖6.8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5.8mmol/L以下。

血脂要因人而异,如果得了心脏病之后,我们一般主张总胆固醇应该降到4.8mmol/L以下,或者低密度脂蛋白降到3.1mmol/L以下。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血压一般要降到140/7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你检查以后这些指标没有合格,应该咨询医生,努力把指标降得更加理想。

如果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我建议,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35岁以上,一年进行一次体检。家庭可以关注到的就是血压和体重,必要的时候要注意心电图、血脂等。

心脏病及中风的常见征兆

《健康人生》:如果在家庭中已经有了心血管病患者,在心脏病急性发作时有哪些表现是值得注意的?

钱希明:目前在我们国家高血压患者已经突破了2亿,在我们国家脑中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

中风发作的先兆症状,有的患者表现为头疼,这种头疼会比平常头疼更剧烈,有的也会表现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的脸部麻木,也有的表现为舌头麻木、嘴唇麻木,口齿不清,有的突然发生一侧的肢体无力或活动不利,如走路不协调,失去平衡甚至摔倒。有的病人甚至晕倒、精神的改变,有的病人会出现短暂意识的丧失,有的病人突然会出现视物不清,眼前发黑,有的时候会出现肢体不自主抽动等。这时候一定要马上到医院急诊,因为有可能会发生脑中风。

心血管病有的是已经明确的,有的是自己不知道的。对于长期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平时有一些胸闷和乏力,这种症状已经伴随多年,如果发现自己症状加重或者还出现这些之外的症状如胸痛或者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或者有脑中风的现象就应该马上去医院。另外一种是自己不清楚的,那就要注意了,往往是一些紧急状况,如突发主动脉夹层,发病非常急,往往表现为胸痛,难以忍受的胸痛,这时候就必须要减少患者肢体活动,既往有高血压的就赶紧服药,并且马上去医院急诊。

《健康人生》:如果父母有心脏病,子女自身应该关注哪些症状?

钱希明:家族中如果有高油高脂的饮食习惯,并且父母有心脏相关疾病,就存在遗传的风险。作为子女自身,就应该学习心血管疾病相关科普知识,预防心血管疾病。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一走路就胸闷、一爬楼梯就气短,走路走快了气急厉害,或者夜间睡觉突然一下胸口痛醒,都提示心脏病可能发生。同时,还有一些人心脏病症状并不表现在胸部,而是表现为牙疼,有些容易误认为是咽喉炎,还有些表现为胃疼。表现不一,非专业人员往往很难判断。所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才是预防之首。

家庭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

《健康人生》:如果一旦知道了自己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我们可以制订一个什么样具体的行动计划来改善心脏的健康?

钱希明:当怀疑得了心脏病以后,要做综合的评估。除了要接受医生给你的药物治疗以外,同时,要规划自己的诊疗方案,包括你的睡眠、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工作都要做相应的调整。如得了心脏病,洗澡时,不能插上门,一旦有问题家人可以进去救你。如果既往是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要告诉单位,我已经得心脏病,我要更换岗位。

其次,患者的整个家庭要制订一套饮食计划。家庭要反思家里的饮食结构是不是有问题,并加以改进。

《健康人生》:家庭里面已经有心脏病患者,家属应该学习哪些护理的知识?

钱希明:首先学会测量血压、血糖、体重,还要掌握一些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急救常识。在食物上做到低盐、低脂、低胆固醇。让患者多吃一些水果。在饮食习惯上避免老年患者暴饮暴食,以少食多餐为主。有的老年人容易便秘,排便时不要过分的用力,以避免造成病情的恶化。对吸烟的患者进行劝戒,减少心血管发病的诱因。对于一些特殊病人,还要注意饮食上的要求,如果患者出现心衰表现如双下肢水肿,就应当限制液体的摄人。

对于老年心脏病病人来说,平时运动不方便,家人要坚持每天协助做一些基础的康复运动,如平躺抬腿,上肢伸展,肌肉按摩等。同时,家庭成员从心理上的关心也很重要。

《健康人生》:心脏病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它需要复诊,具体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进行复诊、复诊会有哪些内容?

钱希明:当心血管病人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应随时就诊。当心血管病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般一至三个月做一次复诊。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当季节变换的时候要进行一次复诊,因为季节变化会带来血糖、血压的变化。复诊时,医生会采用心电图、心超、胸片、血化验等措施进行评估。

《健康人生》: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到什么值才算合理?

钱希明:正常血压是一个范围90-140/60-90毫米汞柱。一般来说高血压人群,使用药物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要求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以下。但如果只仅仅把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譬如139/89mmHg水平,那只是一个勉强及格水平的上限目标值,应该尽量把血压降得低一点,只要不出现低血压表现,受益会更大。

《健康人生》:如果患者开始服药治疗了,却不能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他什么时间应该返回医院复诊?

钱希明:如果用药一个月内还控制不到140/90毫米汞柱,就应该到医院心内科进行复诊。我们通常建议患者在家准备一个小本子,一个血压计。当然没有血压计也可以每天去社区医院测量。每天测量三次,并记录在本子上。复诊的时候交给医生。这样有利于医生调整用药,也有利于自己观察血压变化,避免血压骤升骤降带来的危害。

猜你喜欢
家庭式心血管病心脏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的建议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一校两区”格局下的大学生“家庭式”管理机制探究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