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彦:以展览的方式介入当代艺术史的书写

2015-05-30 17:58
财富堂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术史策展当代艺术

2015年春节前,《当代美术家》杂志社的编辑给我打电话,说新一期准备做一个与策展人相关的专题。

在我的印象中,这几年“策展人”似乎比较火。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每年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大大小小的展览就有上万个。按照当代艺术的惯例,既然有展览,就需要有策展人。所以,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一下子就涌现出大量的策展人。

当然,策展队伍的扩大自然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正迎来一个美术馆的时代,加之还有艺术市场化如火如荼的推动。但另一方面,策展人似乎也沦落为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批评家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当下,一个傻逼都可以成为一个策展人”。这话尽管难听,但多少也是事实。

更令人沮丧的是,在今天许多人的眼中,包括艺术圈中的人看来,“策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点也不神秘。

说到展览策划时,大家多少会有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就是有一位所谓的策展人,他/她选择了一些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作品展示,然后策展人会写一篇展览文章,如果再有一点学术性,那就是主持一场学术讨论会。如此一来,策展过程不就完成了吗?

对策展、对策展人的工作方式的“误解”,或许正是从这里开始的。然而,在我看来,展览是不同于展示的,它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规则,有自身的学理标准。展览有展览的制度,而策展人也有相应的学术规范。同时,展览还有自己的历史,即展览史。因此,对于我自己的策展工作而言,个人更希望能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在新的方法论意识的指导下,以展览的方式介入美术史的书写中。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位策展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学术兴趣也不尽相同。譬如,有的会强调史学意义,有的会注重对当下创作状态的呈现;有的会侧重群体现象,有的则突出个案研究;有的会重视展览的文本写作,有的则突出现场感;有的会更在意学术界内部的认可,有的则希望吸引更多的公众;有的会追求“明星效应”,有的则善于制造“事件”。因此,不同的策展人自然会决定展览的意义走向。

所以,在与《当代美术家》杂志编辑交流的时候,我谈到了我的工作方式——从2011年以来,我负责策划的大型展览,都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学术角度和个人的学术判断。

譬如,在“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的策划之初,我没有选择从语言、样式、风格、思潮、展览制度等角度切入,而是将“日常”作为突破口,去看待当代艺术创作在过去30多年里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与此同时,我希望展览的主题是十分明确的,是在一个美术史的上下文语境中展开的。从这个角度讲,策展人也就是一个语境创造者。语境来源于构建,但最原初的情景却离不开美术史的上下文。一方面,语境的创造离不开策展人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展览所引发的话题进行新的阐释。因为,没有阐释,就不会生成新的意义。

但另一方面,没有美术史的上下文,没有具体的艺术语境,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不确定的。所以,为展览营造一个有效的、新颖的艺术语境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再有就是注重叙述话语的建构,所谓的美术史实质即是话语的历史。一般而言,只有叙述才能形成历史。如果策展人有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叙述话语,那么自然就会出现新的美术史的书写方法。

故此,我希望我的展览能具有建设性,所讨论的学术话题也能在当代艺术史的维度中形成新的价值。

猜你喜欢
美术史策展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关于策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2017 艺术策展人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