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实践中收获自信

2015-05-30 10:48王红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观鱼花港朴素

王红

“杭州西湖有一座美丽的花港观鱼公园,公园里的景名碑刻有‘花港观鱼四个字,上面的‘鱼字为繁体字,但是四点却少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是不是古代的‘鱼就是这样写的?”

“是不是石匠刻错了呢?”

“是不是刻字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忘记刻了?”

……

这是我在执教校本课程明代吴从先的《花港观鱼》时的情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就在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之时,我适时揭开了谜底。“这里有一个典故呢!”我不紧不慢地说。“碑文所写的四个字为康熙皇帝的手迹。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康熙皇帝信佛,认为鱼下有四点,则表示鱼儿在火里煎熬,于是心中不忍,故改成三点,希望鱼儿在水里畅游,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有趣的典故。”

“真有这回事?”孩子们听了,半信半疑。“周日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果然,周一回校,一个孩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宣布:“我去花港观鱼看过了,刻在石碑上的‘鱼字下面的确是三点。王老师,我告诉您,昨天我还给爸爸妈妈讲了‘鱼字下面为什么写三点的典故呢!” 在孩子挂满得意的笑脸上,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在简单、自然、朴素的言语实践中收获的自信。朴者无敌,素者至美。在这种“天然去雕饰”的言语实践中,彰显着对语文教学“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的本真追求。

这份朴素和本真,来自于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追问。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劲来?或许有时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了一点趣味,少了一抹生动。没有温度,机械枯燥的言语操练只会慢慢冷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学之无趣,行而不远。引动兴趣,课堂是关键。课堂上,我会耍些“课堂小心机”,在未知处卖关子,让学生觉得我的课堂有趣、好玩。当语文课的色彩鲜亮起来,线条流转得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这份朴素和本真,还源自于对撬动学生的深度体验的追寻。学习语文要入境入情、情景交融。在学习、运用、发展语言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深刻而持久的体验。有了体验这条纽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感和能力才不会被无情割裂。大道至简。发展语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唯有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走进生活,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接触、交流。我创设“花港观鱼典故”的言语实践情境,打开了生活这一语文学习的广角,抓住时机,激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及表达欲望,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正是一种简单朴素的教学策略。

兴趣的引动,体验的撬动,能够引发美丽的蝴蝶效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日益增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是主动的探究者,自觉的建构者,要激励学生从心底萌生出“我要学,我会学”的强烈意愿。本着这样一份追寻,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宽泛的表达平台,让他们克服不敢说、不愿说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自然朴素的言语实践中,自觉运用课堂中的语言进行表达,自主发现语言背后的规律,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情境中实现书面语言向自身语言的有效转化,体验一种高质量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自信。

猜你喜欢
观鱼花港朴素
隔离朴素
羁粤感怀步胜公韵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中部花港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花港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陈观鱼的关停生活(中篇小说)
笔架山下观鱼
花港过马一浮先生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