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外婆的“双城记”

2015-05-30 10:44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褥子小辈双城记

外婆是个有意思的老太太,90多岁了,很精神;一双小脚,对于小辈们来说是个谜,没谁有胆子试图揭开那一层层裹着的布看一看,想都不敢想,甚至也不敢看。

小脚外婆自然走不快,很少出门,更难得去趟城里。她可以去两座城,一座是县城,一座是省城,这便是外婆的“双城”。

县城她一年能去几回,六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便去,上车、买票、下车,一路“点”到谁家就是谁家。儿子在城里,女儿也在城里,都住着楼房,日子过得还好,见老太太来了,一家子都高兴,儿孙满堂,凑齐了有十几口。老太太东瞅瞅、西看看,吃点这个,尝点那个,倒不贪心,吃饱就行。在儿子家老太太不说什么,儿子日子过得好,老娘一百个高兴,尤其见着孙子,更是喜不自禁,稳稳地从怀里掏出“私房钱”塞给孙子,孙子一把抓过去,连句感谢话都没有,这老太太也高兴,那是孙子呐。可在女儿家,老太太的心思就不对了,她掀开床上的褥子,见铺得厚,心里有想法,嘴上嘟囔,福烧得!她牵挂的是在乡下过得不好的儿子,恨不得把厚褥子馬上铺到儿子床上去。女儿心里一本账,老娘偏心眼!

八九十岁的时候,老太太还能自己到县城转,但孩子们不放心,要转,就联系车接车送。小辈们越长越大,好几个都有车,只要有时间,把老太太一拉,油门一踩,一眨巴眼就到了县城。

到省城就不太容易了。老太太一个人上省城是没可能的,她不识字,不认路,耳朵越来越背,平时跟她说话,孩子们都要俯在她耳边大声喊,有时还听不清。她就看你的嘴型,有时能猜出四五成。有时给你选择题,比如问你挣多少钱,一千、两千、三千……直到你点头,她就知道了,若她说到四五千你还不点头,她扑哧就笑了,我的娃,一个月挣这么多,可比你叔(舅)强多了,娃是谁呢?就是老太太儿子们的侄子或者外甥。老太太不是惦记小辈挣多少钱,有没有本事,而是时刻牵挂她的儿子挣钱少。要是把她一个人放到省城的大街上,准出事。一定要有人陪着,坐班车,或坐小车。她亲妹妹在省城,看来是她们这个家族有长寿基因,她妹妹也七八十了,面色红润,走路风风火火,哪里像个老年人。老太太基本上一年要去个一次半次,姐妹俩见面,有说有笑,尽管听不清楚,但一个说一个听,或者俩人都说,一个慢,一个快,或者各说各的,挺有意思。

但外婆这个人到哪儿都住不长,一两天,三五日,最长不过半月,就一定要回了,说什么都没用。你要是硬不让回,她提了包拉开防盗门在楼梯上嚷嚷着就走,你就没辙了,赶紧送。

外婆久居乡下,有个挺大的院子,种着梨树和苹果树,一到夏天,满枝头挂着果子,远远地就闻到了香气。那些果子从不打农药,长得不太好看,但味道真好,如今的城里人是吃不到那样的果子了,有钱也没地方买。有时一场大雨打落了果子,雨住天晴时,外婆踮着小脚俯身拾一个梨子或者果子,用手揩一揩上面的泥水便吃了起来,看似不讲究的外婆从没得过什么病,连感冒也极少,这让讲究的城里人想不通。

每到年节时,院子里便兜满了欢声笑语,子孙们从80里外的省城或20里外的县城赶过来,一时间其乐融融。有趣的是,外孙们给老太太的钱,老太太边推辞边揣到兜里,眉眼间笑意盈盈——然后在适当的机会塞给孙子。大家也都装作没看见,各尽各的心,给谁不给谁,那是老太太的自由。

(许锋/文,摘自《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褥子小辈双城记
等酢浆草开花的时候
小辈辈的小毛球
好事,好事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一枚硬币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