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的生活化发展路径

2015-05-30 10:48范金林柏佳丽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生活化道德

范金林 柏佳丽

近年来,德育生活化这一观点在德育理论界逐渐被重视起来,其主要内容是指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并结合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理解社会道德的要求。要将德育融入生活,实现德育生活化,将德育的目标、方式以及内容与生活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正的生活,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影响力。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生活化发展路径如下:

1. 创新德育教学理念。要实现德育生活化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处理好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交流、讨论,这是有效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和学生在亦师亦友的教和学当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教师要处理好育人和育才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育人和育才两者是不存在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学校教育应创新德育教学理念,将授业传道与道德培养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彻底杜绝高分低能现象。

2 实现德育目标生活化。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引导学生做道德高尚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足以说明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的严重脱离,体现小学传统德育目标高、大、虚的特点,这样的德育理念不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同时也严重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动力。德育要向生活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实现德育目标生活化,要求学校德育目标要基于生活、源于生活,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体现德育的真正内涵,学生也只有身临其境,通过切身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得与失、成与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社会、与他人自己的关系,明确自己的选择,确定要履行的道德准则。德育目标生活化可以让高、大、虚的理论宣教转变为近、小、实,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实行,并逐渐向符合社会需求且满足远、大、高特点的德育目标方向发展。

3. 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道德来源于生活,所以道德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应该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如果强制性地将德育局限于课堂教学,剥离学生的生活,学生这样情况下只能学到抽象的道德知识,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仍然无法正确判断,而德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生活化发展一定实行德育内容生活化,让德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当中。例如教师可以以日常食堂就餐为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旧社会环境下为什么人们刻苦劳动还是没有东西吃?现在的人们为什么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过上了还日子……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到共产党的领导好,引导并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另外也可以通过话题讨论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品质。

4. 实现德育方式的生活化。德育要实现生活化发展就要摒弃传统的孤立性、封闭性、强制性以及填鸭式的德育方式,创建新的德育方式,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再让学生的生命活动和学习天性受到压抑,实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热爱社会、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在学校德育的实践工作当中,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生理特点的德育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和讲授数学、英语以及语文等学科涉及到的知识、文化、政治内容等来激发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可以借助重大节日以及重大事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或者是举办为敬老院以及贫困儿童献爱心活动等等。德育结合生活,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本身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德育从生活中来,还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德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实现德育生活化至关重要,只有采取有效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满足道德培养需求,实现良好道德的内化,最终达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生活化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