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形成与创作理念的辩证关系

2015-05-30 01:03申湘君
参花(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历理性理想

申湘君

人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在成长过程中,人不但会接收储存,同时也会排斥忘却很多东西,这是一个过滤的过程。过滤掉的会被摒弃,留下来的都会慢慢地积累下来。这些自身体验的积累让人更好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总结,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艺术创作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照搬生活客观写实;另一种是脱离生活的主观表现。这两种倾向违背了“艺术高于生活”的理念。艺术是客观生活的反映,但它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艺术是作者主观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不应脱离客观现实。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将情感寄托于理想的生活,两者相结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艺术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生活本身是多样的,是情感和经验的集合。艺术之所以高于生活,在于它比现实更加理想化。所谓的理想化,首先,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现艺术家的一些理想。因为人的生活都是既有劳动,又有愿望的。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一些愿望融入到劳动中去,艺术家也是如此。艺术家的理想包括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这必然会影响到其创作过程,因而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在其作品中有所表现,即按照他的理想塑造形象。其次,就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把现实理想化。艺术通过对具体人生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定本质和规律,即对现实生活概括和升华。如小说《红楼梦》,虽然描写的只是贾府内外的生活情景,但它却提供了整个封建末世的生活真实,又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某些本质和规律。从这一点看出,艺术能够反映生活,又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高度呈献。

第一,艺术家面对如此丰富而又多意的生活内容,必须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浓缩和取舍,才能够凝练主题,提纯思想,深化情感,深度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比如,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经历繁杂多变,如将他一天天的记录汇集起来会是庞大的资料,其中也会包括很多令人无法接受的东西,但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可以将其漫长的一生用很短的时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显然艺术作品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分散的漫长的事件精炼提纯。找到要表现的题材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与提炼。在提炼加工中需要真实情感的投人,需要发挥无限的想象。米罗说:“艺术家离开想象就像鸟儿离开了翅膀”。人们通过画面能透视出作者内心深层世界,没有想象就似相机一味的复制,没有想象就孤立了个体,脱离了生活。

第二,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美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之美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美,它不仅反映了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把生活的复杂和琐碎的东西剥离掉,留下更为纯粹,更为精炼的“内核”,即艺术家对生活的高度典型,高度浓缩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超出了个别性的体验,而是代表了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受。之所以艺术家成为人类生命体验的“代言人”,是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品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才会获得共鸣。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还在于他是对人类生命体验的强化。通过夸张、提纯,艺术家把人类的生命体验以一种放大、夸张,甚至是变形的方式加以表现,使得生命体验的深刻程度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的表现强度进一步加大,使观众更加清晰明了地把握艺术家的意图,也使得观众的共鸣感得以加强。著名现代派绘画大师保罗·克利把创作过程释解为出白艺术家光怪陆离精神世界的一种直觉行为。这一行为既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也受到想象的影响。我认为创作是一种冒险和惊奇的经历,是胆量的考验,是想象力与身外万物的同化,也是运用无比理性的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内心深处最隐秘、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象化。对艺术的创造不仅靠理性的推理,更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直觉能力,来自对生活的灵性顿悟。创作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总能得到启迪,从而使外界的经历和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这种有机的结合能充分地在创作中融入到作品当中。

创作不是简单的描绘事物,而是画者发白内心的,对人对事的真实体验及诉说。这样才能从创作中找到乐趣,得到回报。单纯的描摹不带有内心感受的去创作,那就会离开生活中得到的感受,也得不到创作的根本。创作基于生活的体验转化为热量的同时在创作中得到升华,并在此经历得到体会。创作是人生的经历,创作是从没有到有的过程,创作是一次风险的碰撞,又是一次思想的总结。我认为创作是一种冒险和惊奇的经历,是胆的考量,也是想象力与世间万物的同化;是运用无比理性的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内心深处最隐秘、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象化。对艺术的创造不仅靠理性的推理,更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直觉能力,来自对生活的灵性顿悟。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经历理性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