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试点评析

2015-05-30 10:48王海霞
社会与公益 2015年5期
关键词:个案评估儿童

王海霞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的那些孩子。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因其数量之大、分布广而分散、问题多元等广受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如何使其健康成长和培养成材成为关注焦点,的确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2014年7月1-10日,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的学生科研课题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亲自带领下,前往利川毛坝乡QY希望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心理援助服务。本文将对整个试点服务情况进行介绍、反思和评估,希望从实务操作层面给大家以启示,把理论关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援助点的基本情况

之所以选择在利川市毛坝乡出于三点考虑:地区特色突出、留守儿童集中、双方信任合作。这里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是最需要关注的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利川市毛坝乡位于湖北省恩施州最北端,上通巴蜀,下连湘黔;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即使最近的248省道也都是较窄的盘山路。土家族是这里的主体。由于耕作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每年大批青壮年远赴异地打工挣钱,不少去新疆和田、山西煤矿打工,几年才能回来一趟。只有老人、孩子、残障人士和少数女性留守在家。

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突出,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该乡留守儿童共有1148人,占所有儿童的80%以上,其中我们的试点——QYXW小学留守儿童占比高达90%以上。

心理援助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我们组建研究团队,申报研究计划,学校学工部门的审批通过。然后由联系人和指导教师负责,与当地教育局负责人和试点学校领导取得联系,掌握学校的环境和基本情况,了解对方的期待,及时沟通和交流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双发取得共识。为了表明诚意,老师自费购置体育器材和电热水壶,还组织小组成员征募图书、准备礼物。

同时,课题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紧锣密鼓地开展前期准备:设计问卷(留守儿童心理测量表和需求调查)、访谈大纲(包括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个案资料表、个案评估表和小组满意度量表等,在同学朋友中寻找 “曾经的留守儿童”开展试调查,反复修改、补充和完善。随后本队的带队兼督导教师、心理学指导教师、其他团队学生进行了4场系列培训;对小组活动进行了演练;准备道具和奖品,购置车票;按期赶赴试点学校。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中“案主自决”的原则,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真正做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我们首先根据结构性访谈大纲访谈了该校教职员工9人,以便了解教师的需要和各班情况,请老师梳理一下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介绍情况,提出期待。

同时,根据预先设计的前期心理测量量表和需求评估问卷开展测量与调查,用一天时间完成1-6年级学生问卷,回收率100%,其中合格问卷173份,有效百分比为98.69%。用了半天汇总统计完成,得出主要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孤僻、外向叛逆、报复心理等几种;需求是亲人关心、提升自信、同伴接纳、认识自我等。随后根据需求修改后续服务方案。

我们利用课间和自习时间为学生们辅导功课会,大家逐渐熟络,当我们预告活动的时候,反应十分热烈,纷纷表示参加活动,愿意支持我们。课题组成员与学生们初步建立信任关系,第二天开始,以班级为单位,先后为1年级学生完成两场活动,为2-5年级做了4场小组活动,分别是依次是“破冰之旅”、“认识自我”“心灵彩桥”、“携手合作”,小组活动的目标依次是打破坚冰、认识自我、沟通信任、合作共赢。活动主题由浅入深,让留守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与同辈群体形成良性互动,感受快乐与尊重,挖掘潜能,增强信心,能与团队密切合作,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

通过前期活动便于发现问题儿童,主动与之接近,建立专业关系,发掘其需求,在自愿前提下设计服务计划,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援助服务。

在随后的4天中,我们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适时开展个案服务,每人设法寻找服务对象,为3-4名学生提供服务,共完成个案29个。我们会利用用餐时间报告个案的实际情况和反应、总结上次服务的成败,讨论如何调整后期服务方案。督导教师随时提供督导,即使在服务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电话出谋划策。晚上队员们会及时填写个案服务表,确定每个案主下一步的服务计划。

根据社会生态理论,儿童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生态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进一步开展家访服务。首先向服务对象提出家访的想法,孩子们纷纷请求,踊跃带路。家访主要针对监护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询问个案在家里的表现,听取监护人对孩子的评价,了解其在抚养中遇到的困难(包括生活状况),交换意见,以监护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希望和建议。为了更好地提供跟进服务,我们还互留联系方式,约定每个月电话联系一次,至今还有7、8名学生与课题组成员保持联系。

心理援助服务效果评估

我们一边服务,一边通过服务对象口头分享、填写满意度量表等,为后期评估做准备。

主要分为小组活动评估和个案服务(又叫心理援助服务)评估。

1、小组活动评估

该学校教职员工一致表示,小组活动的方式在这里还是首次采用,原来带学生玩也是一门学问。Y老师说:“这种方式我们没有想过,看来学生蛮欢喜。看到学生玩的时候那么开心,就连我们班最不爱讲话的两个学生也参加活动,还知道笑了,实在不容易!”。

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只让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填写了满意度量表,低年级学生在最后的分享环节谈了自己的感受。统计结果显示,得分率都很高,不少人给了满分。一方面表明他们对这种方式的喜爱,另一方面对服务效果很满意。ZHH说:“玩得好开心!下次你们什么时候来?要是以后都这样上课就好了!”

最后,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自评,指导老师进行了督导评估。两个评估得分率都比较高,因为事先都根据学生需要和特点,对策划方案进行过调整,活动当中发现问题也做了及时调整,应变能力较强。如第三次活动赶上暴雨,原本在室外进行的活动只能调整到室内,根据班级人数划分了场地,一些大型活动也根据目标进行了调整,最后较大程度地达到了原定目标。也有些地方与目标契合度不高,如参加活动的要求交代不清、游戏规则不够细化、奖品准备不足等,只有现场弥补和应对。及时评估每次活动很有意义,能帮助我们在后续活动中灵活应变、发挥优势,尽量达到预定目标。

2、个案服务评估

这一评估也是分层次进行的:监护人是通过访谈与填写服务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的,留守儿童是通过分享感受和服务结束前口头回答问题进行评估的。

监护人评估结果,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感动、感激,很少有人专门为孩子的事情登门拜访,了解家庭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困难;二是意外、改变,没想到家里的事对孩子影响那么大,以前对他们的想法没问过,这次有所触动,今后会多关心一些孩子学习以外的事。

留守儿童评估。一个是第一次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么多优点;二是发现交朋友好开心;三是敢说话了;四是同学和老师态度有变化,不像过去那样排挤自己了。由此看出,留守儿童对服务者的认可和认同。也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上感觉出来:短短10天,我们与师生和监护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与那些服务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时,不少孩子赶了2个多小时山路前来送行,抱着队员掉泪,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纪念品、绘制的心愿图、写着心里话的纸条,送给自己喜欢的哥哥姐姐。眼见汽车启动,为了多看一眼,不少孩子登上教学楼顶楼,趴在栏杆和窗台上,大声呼唤着我们的名字道别。

试点服务反思

我们的服务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需求大、服务少。根据需求评估和所能提供的服务相比,这次试点务只能是杯水车薪,大量需要陪伴成长的留守儿童迫切希望获得心理支持,希望大人能听听自己的心里话,遇到问题能得到正向的引导,现实条件却无法满足。

2、试点服务时间短,缺乏可持续性。告别时,许多孩子都有所担忧:“如果你们走了,又跟以前一样了?”、“本来当着你敢说,电话里怎么说?”。这里既体现了对服务的迫切需要,又反映了跟进方式变化带来的无奈。

3、缺乏经费支持。试点需要大量经费,而课题经费又以结题来算。我们只有自费进行,有时连道具都买不起,只能让当地师生一起想办法克服。同时,

4、服务者角色定位难。有时服务者也是案主由于大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缺乏实践经验,当遇到困难时,课题组成员很容易产生挫败感,需要及时支持和疏导,督导显得十分必要。

5、专业伦理困境。试点服务也会引发一些伦理困境,“你怎么说我还是不喜欢某个老师,他就不会像你那样好好讲话,就知道训人!”,就是我们的贴心服务会不会影响到当地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如案主刚有改善,服务就结束,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尺度该如何把握?等等。

可行性对策建议

为了让留守儿童在现有条件下能健康成长,迫切需要专人提供相关服务,如心理辅导、习惯养成、生命教育、普法宣传、学习方法提升、自我保护和维权等。

首先要鼓励社工专业人士开设专业机构,主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请社工机构根据需要选派专业社工进驻各个中小学,开展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内容、过程和效果由机构全程提供督导和评估,保证服务的专业性。

具体做法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留守儿童层面。

首先在社会层面。对师生员工和监护人进行政策宣传,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告知乡邻,把弱势群体的声音反映到上级相关部门,以职业敏感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为改善现状做出努力。呼吁政府允许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或企业献爱心的方式,为扶助留守儿童及家庭争取经费和各方面资源,开展技术培训及相关服务,资助和扶持贫困母亲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学校层面。在学校开班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等,然后为有需要的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消除其职业倦怠,缓解工作压力。设立信箱或各种信息平台,鼓励师生及时把一些问题情况反映给社工。通过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激发留守儿童参与的热情,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弥补了其社会环境中的缺陷。如,通过行为锻炼,在实践过程中对正向行为进行正强化,对负面行为进行负强化,使认识、情感、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得以转变,促使留守儿童养成习惯,磨练自己;通过角色模拟,使留守儿童置身于一种人为的角色情景中,使他们学习理解角色的规范,增进角色体验,增强社会性;通过竞赛激励,促进他们奋发向上,选择正常途径发挥自己优势。

家庭层面。让家人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通过开办家长课堂,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改善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及时沟通与理解,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以多种方式加强亲子沟通,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同时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自立、付出与感恩。

留守儿童层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相互信任,适时提供专业服务。在业余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开办各种小组活动或兴趣小组,如自我认知、潜力开发、行为矫治、社会交往、普法宣传、情绪管理、学习方法、自我保护、生命教育等小组;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案服务,缓解其学习压力,疏导其心理,建立其自信。真正做到以生命影响生命。

结语

本文以武陵连片特困山区的利川市毛坝乡QYXW小学的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在进行心理测量、了解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了10天的心理援助试点服务。首先介绍了服务设计、准备过程、服务的具体内容与过程;对小组活动和个案心理援助服务的效果从多角度进行了评估;然后进行服务反思:需求大服务少、时间短难持续、缺乏经费支持、角色定位不准、专业伦理困境等5方面,提出政府购买社工的方式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下,留守儿童问题能得到迅速缓解,他们的健康成长指日可待。S

猜你喜欢
个案评估儿童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留守儿童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六一儿童
评估依据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