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丰登与丰碑

2015-05-30 10:48田君
寻根 2015年5期
关键词:土堆祭品礼器

田君

“豊”与“丰”,在古代是两个字。“豊”,字形由礼器中盛满祭玉而来,取盈满之义。“丰”与“封”,甲骨文是同一个字,生长茂盛的树植于土堆之上,此乃象形。这一本原字形,后来发展为两类意思,就所植之树而言,取草木茂盛之义,用“丰”来表示;就植树目的而言,是为了划分界限(“封邦建国”之封)。用“封”来表示。所以“丰”的本义,为草木茂盛,而且与划分界限紧密相关。后来“豊”与“丰”,都引申出“大”的意思,现代简化字,为了书写方便,于是将两者淆乱了。

弄清文字本义,对于研究礼学,进而理解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直到现在还常用的词语“五谷丰登”与“丰碑”。按“五谷丰登”,正确用法应该是“璺登”,现代却简化为“丰登”,已经遗失了本义。因为“豊”本义为祭玉盈满之状,“登”本义为进献祭品之态,,都与祭礼有关。“登”甲骨文写作,中间是豆(礼器),下部是双手捧豆,上部是两足向前,这属于会意字,合体表示升阶向神灵进献祭品的情状,甲骨文的简体写法,可省去双手,字形作,后世演化为“登”字。“五谷豊登”,本指农作物收成很好,年终向神灵进献祭品时,礼器里谷物盛得满满的,《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也是这个意思,“丰盛”的正确用法,应该是“豊盛”,本指盈满的祭器,内装黍稷等谷物祭品。(《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朱熹注“豊,成熟也”,这是朱子的误读,训“登”为成熟,是后起的引申义。“五谷不登”,本指农作物收成不好,年终无以向神灵进献谷物祭品。

又比如“丰碑”,现代认为,是“豊碑”的简写,这也是遗失了本义。“丰碑”本义,就应该用“丰”,而不是“豊”,。前文已论,“丰”的字源是在土堆上植大树,“丰碑”的本义正与此字源联系,而且与古代礼制相关。《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纤绕。天子六纤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从考古学可知,上古墓葬多是竖坑墓,有墓道的墓晚于竖坑墓。试想上古王侯的墓葬,墓坑很深,棺椁很大,起初又没有墓道可供牵引,棺椁直接投下去,岂不摔得碎裂?“丰碑”,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起重工具。“丰碑”原本材质不是石头,而是大木头,深深插入地里以求稳固,大木植于土上,正与“丰”的本义(土堆上植大树)相合,称作“碑”,只是形制如碑而已。“丰碑”立于棺椁前后四角,在用绳索牵引棺椁纵向进入墓坑时,作为地面的固定支点。“鹿卢”相当于物理学所讲的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重鹿卢”就是滑轮原理中的滑轮组合,省力程度呈级数增长(二分之一的n次方),这使得依靠人力垂直方向升降巨大棺椁,成为可能。所以“丰碑”的本义,其实是殡葬天子或诸侯时,用以下棺的木质起重工具,背后蕴含着古代葬礼制度,而葬制正是古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说“丰碑”,都是指高大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石碑,用来比喻伟大的功德业绩、不朽的杰作等具有永久价值的事物,其实这在古代应该称作“豊碑”,如《南史·王琳传》“豊碑式树,时留堕汨之人”,《隋书·杨素传》“记德豊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这是因为“豊”字引申出“大”的意思,扬雄《方言》卷二“凡物之大貌日豊。又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谓之豊人”。直到清代,“丰碑”与“豊碑”还是两个词,如朱彝尊《夜明木赋》有“如场之转碌碡,如纤之拽丰碑”。由于简化字运动,现在都以为“丰”与“豊”是一个字,将“丰碑”与“豊碑”等同,最终造成“丰碑”的本义被人们逐渐遗忘。只有弄清文字本义,并且结合古礼,才能掌握“丰碑下柩”这一历史文化信息,从而理解古代葬制的具体情况。

旧家社科基金“先秦乐道思想体系与文献研究”(15XZX010);四川省社科研究院“十二五”规划项目“李鼎祚易学研究”(SC14E034);四川省哲社研究重点基地儒学研究中心项目“李鼎祚易学研究”(RX14204);四川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儒学文献发展史”(Skqy20142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土堆祭品礼器
热情的小土堆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挑战大土堆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土堆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土堆惹的祸
独一无二的祭品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古罗马祭品搬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