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标”表“卖”语源探

2015-05-30 10:48丁小豹
寻根 2015年5期
关键词:麦草文章

丁小豹

阅读古代白话小说,经常看见“草标”及其同类表达方式,比如:

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日:“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水浒传》第十二回)

只见外面一个人,手里拿着草书四幅,插个标儿要卖。高公心性既爱这行物事,眼里看见,就肯便放过了,叫取过来看。(《拍案惊奇》卷二十七)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到处找不到,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儒林外史》第三回)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茶馆》)

关于“草标”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汉代,有文章说:“其实若追根溯源,最起码也可究到汉代,在《三国志》中就有关羽轻视颜良,而称其为‘插标卖首耳的记载。”[晋公:《古往广告集萃》,中国商界(上半月),2008年第2期]遍查《三国志》并未见到类似说法,却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这句话,所以这种说法不足为据。另一种说法是源自晋代,“据说,插草代表出售,最早产生于晋代。彼时中国农村有了定期的集市,多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屋简易,以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随手拾一根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卖。因此,集市也叫草市”(王国华:《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春风文艺出版社)。这一种说法最为普遍,在有关文字中,都可以看到,递相引用,大同小异。但是草市指的是乡村集市,是相对城市而言。用的是草的粗劣、简陋的意思,并不是因为粮草交易得名。而且我们也没有发现早于元代的“草标”用例,所以这种说法也难以成立。

草标属于民俗现象,就应该从语言中寻找语源。有的人推论说:“过去卖东西的店铺都要有个幡,以为标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草标的习俗。当然这根草是稻草还是麦草,根据南北地域环境差异,种植不同,也是不一样的。杨志在当时的汴京城卖刀,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以种植小麦为主,因此杨志当时插的可能是麦草。”(刘永连等:《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这个猜测已经接近真相,最后的那层窗户纸,就是因为把“草标”和幡旗相结合而没能捅破。在待售的物品或人身上插上草,当是源于一种隐语暗示。根据这一习俗流行于北方的结论,再根据我们得出的有“卖”字在上下文中出现,由于中原地区是小麦种植区,“草标”之草,指的应该是麦草。所以我们推论,插“草标”,当是在待售物品上插上麦秸秆,因为“卖”“麦”二字同音,其中隐含了一个“卖”字。草是麦草的上义位,在北方,草有时特指麦草。《乡言解颐》中有关于“草帽工”的记载:“南人多用竹笠,北方则麦莛编成,谓之草帽子……爬疏之,选择之,其中最精白者,掐辫子用丝线编细草帽。”这里面的“草”就是指“麦莛”即麦秸秆。

“麦”在中古的入声变作去声,与“卖”为去声同,而且同属于皆来韵。“草标”最早的文例记载是在元曲中,二字同音出现的时代也是元代中原音系,作品用语属于北方官话方言,综上,我们得出插“草标”表示出卖当是在元初。

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汉人不止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受到压迫,“从元初起,‘所在商买,多为有势之家占据行市,豪夺民利”。临时售卖,不同于行商坐贾;劳动群众文化水平低,不识字;没落文人,认为有辱斯文,羞于开口;至于卖儿鬻女,出卖自己,更是难以言说,所以才产生了权宜之计,插上麦草,以“麦”谐“卖”,让买主知道是销售的商品。久而久之,被社会广泛运用,就形成一种习俗,人们一看见插有草标的物品,就明白是商品。在文学作品中文人给它一个称谓,叫作“草标”,成为出卖的固定表示方法,到今天就成为出售的标志了。

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草标”一词,这是根据民族语言意译过来的,各民族称呼不同。在苗族,“草标,苗语称为几排抽,扯黄茅草挽结而成”;而在侗族,“‘草标即侗语称的‘多标,就是将茅草或稻草打个活结,或直接在原地把草尾打个结作为特定的标志”。这与北方表示出售义的“草标”,只是文字上的偶合,是同形词关系。二者来源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这种草标,相当于结绳记事。尚未形成文字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语言受时空限制,为了表达各自的心态,互通消息而以物代语,是文字产生之前而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广泛应用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省区的苗族、瑶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

我们还发现“立草为标”一词,其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也是在元代,如元杂剧《周公摄政》二[幺]:“伴君王坐朝问道,把微臣立草为标。”《风云会》二[尾]:“既然立草为标,必须坐朝问道。”《元曲释词》在“草标”条下,把这两条和前引《元曲·刘弘嫁婢》中的头插草标并列,并解释说“草标,旧时出卖物品(包括本人卖身)时,在上面插草作为标记,表示要出卖。这种标记叫作草标”。陈毅《赠郭沫若同志》诗云:“而是头插草标的自我叫卖。”现在农村中出卖物品时,还用这种标记。

明代冯惟敏的《改官谢恩》中[鹊踏枝]一曲也出现了“立草为标”一词:“圣天子重英豪,四海内集时髦。则恁这宰辅公卿,都是俺功绩勋劳。虽是俺文章欠好,索强如立草为标。”《散曲流派传·下》注释云:“索强如:元明俗语,意为‘比……强。立草为标:旧时不识字之人,将卖得东西系草为标记。”《元明散曲详注》注释说:“‘虽是俺文章欠好二句:虽说是我的文章不佳,但是比那些自卖自夸的人要好。立草为标,插上草作标志,表示出卖。”

以上把“立草为标”理解为“插草标”的同义表述,但是这违反了我们得出的第二条结论,动词用的是“立”,语境中没有出现“卖”字或者卖的同义词。陈俊山认为《风云会》中的“立草为标”是“借指明哲”。“立草为标”不等同于“草标”,这是对的。但是说“借指明哲”,有待商榷。这句话是赵匡胤被众将领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分配好众人的职责之后接着说的,原文说:“不是我依势夺权,使强欺弱。既然立草为标,必须坐朝问道:赏不问亲疏,罚须分善恶;有罪的加刑,有功的赠爵。不是我挟天子令诸侯、篡宗庙,恐民心变了把山河弃却,因此上权受取这一颗交天传国宝。”都是解释自己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强调自己要勤于政事。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木杪末也”,可以引申为顶端、高位、榜样的意思。所以“立草为标”句是说既然推立我这样卑微无才德的人成为皇帝,那我必须坐在朝堂上过问政事,而不是要求以上提及的明哲。

“立草为标”表达的都是把这样的微贱无才德之人作为标准榜样,(《周公摄政》中的“立草为标”前后文为“臣不敢奉先君诏。德不及夔龙禹稷,才不及伊尹皋陶。[幺篇]便交臣身居冢宰为阿保,这一遍公徒也不小。知他蒙先君寄命托微臣,不知的道有心待窥伺皇朝。休将军国咨臣下,能把文章教尔曹。(太后云了)(正末做不稳科,唱)臣坐则坐把不定心头跳。伴君王坐朝问道,把微臣立草为标。(云)臣钦依先君遗命,有所不免,忝当此位。”正是自谦自己摄政辅佐成王,上面说自己才德不及古人,加上备受猜忌,身居高位,心有不安,所以“立草为标”二句是说:协助成王处理朝堂政事,把自己这样的才浅德薄人身居高位。这是“立草为标”用于自谦之词。

把这种解释,放到其余出现“立草为标”的语料,才显得文从字顺。而[鹊踏枝]中的“虽是俺文章欠好,索强如立草为标”,则是说虽然俺的文章不是很好,但是也比任用那些卑微低贱无才无德的人为高官强得多,意在讽刺那些宰辅公卿,而不是说别人自卖自夸。

作者单位:曲阜师节大学

猜你喜欢
麦草文章
小麦-中间偃麦草2A/6St代换系014-459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三种新麦草材料农艺和生态特性研究
一根麦草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闪烁
麦草畏距离大宗除草剂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