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2015-05-30 05:50董文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研师生改革

董文汇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路子,但是改革艰难,效果甚微。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既适合我校发展又富有自身特色的教改之路?通过对我校改革现状的剖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想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现状出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105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着眼未来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震撼。我校力求以“271”为模板,以金太阳资源为支撑,构建具有响中特色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模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思想观念领域,更多的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惯性和惰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校仍然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等现象。下面就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看法。

一、教师的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让社会形成了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理念,所以,这场改革最先遇到的阻力就是教师对“满堂灌”的情有独钟和对新模式的怀疑否定。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就成了我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1.师生关系的转变。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我们要努力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人格平等,要摆脱对传统权利的依赖;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扶者和激励者,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单一性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重点应该是“学”而不是“教”。新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打分制激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适时点拨并纠正,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实现真正的“自己学”。

3.教研方式的转变。

新课堂要求体现以学为主,事实上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研,更加注重由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的转变。(1)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转变,研究怎么学,为学服务。(2)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研究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由传统教育模式研究向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研究转变。

二、学生的转变

1.转变合作方式。

我们应该努力训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展示的精神和本领,尤其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用心为本小组夺得高分,这样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2.转变学习方式。

新的课堂,就是要努力改变“教师表演化”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一锤定音,鼓励所有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因为只有学生学得好才是真正的好课,而不是教师“表演”得好。

3.转变作业方式。

“高分低能”现象告诫我们题海战术必定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缩小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现在的作业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纸质练习,而是变得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如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题,搜集各种信息资料;课内积极发言,提出疑问;课后摘抄并记忆相关资料,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4.转变交流方式。

师生之间只有年龄、角色的不同,而不存在人格的不平等,更不存在教师的绝对权威。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平等交流,分享心得。每隔一段时间,师生之间可以开展评价和交流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学校的转变

1.转变教师的考评机制。

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这样的评价体系很难确保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此,我们必须探索一种素质教育下全新的评价机制。(1)从是否使学生获得发展的角度,肯定教师的隐性工作。如是否重视与学生交流,是否只重视个别尖子生,是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2)教师的奉献精神、道德修养以及工作量、出勤量、批改作业量等都应该作为评价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2.转变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血液,骨干教师更是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为此,我校要从全局出发,增强骨干教师培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1)学校和个人都要制订相应计划,并认真落实。如开设公开课要达到一定数量,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

(2)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提供条件。如定期派教师到外校学习交流;督促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做好辅导,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对“师徒结对”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3.转变对教师的关怀理念。

学校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拓宽师生沟通平台,让教师深入学生的心灵,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热爱,从而更加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教研师生改革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改革创新(二)
麻辣师生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