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破茧成蝶的日子

2015-05-30 14:21江学英
师道 2015年5期
关键词:湛江陈老师师范学院

江学英

年少时光,读宋朝词人蒋捷的《一剪梅》,每每读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都会心生感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很多人、很多事都已淡忘,但求学路上遇到的几个关口,那些画面至今还是那么鲜活。

初二第二学期期末,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散学典礼结束的时候,校长突然宣布初二年级的学生留下来,散学典礼瞬间变成了初三动员大会。校长在动员,大意是因为初三有升学考,要走好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所以要补课,并且分“快”“慢”班。闹哄哄的会场里,这个宣布却是那么清晰,大家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当时,我分到了“快班”,班主任是陈永共老师,教我们化学。陈老师平易近人,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帮助我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难题。临近中考时,家里突然出现状况,我的成绩急剧下降。陈老师为此和我谈心,次数多得都记不清了,还家访了三次。正是有他及时、得当的安慰和劝导,我很快从阴影里走出来。

那时候,上中专是很荣耀的事,分数也比高中分数线高出很多。当医生的姑姑觉得女孩子学医挺不错的,极力鼓动我报读卫校,妈妈也觉得挺好,就同意了。我自己却很犹豫,因为对于学医兴趣不高,但又不好违背妈妈和姑姑的意愿。

这时,陈老师又一次挺身而出,因为他一直认为我应该上大学深造,读中专可惜了。当时,我的父亲正在出差,陈老师很机智地联系上他。那时候电话并不普及,陈老师为了联系上我父亲,少不得要四处打听,不知打了多少个电话。正在会场开会的父亲被找出来听值班电话的时候,甚是疑惑。陈老师向父亲提起让我报考卫校还是高中的问题,并一再强调读高中的好处。父亲本来就有让我读高中的打算,听了陈老师一席话,当即斩钉截铁表示:“当然是读高中了!”父亲还嘱托陈老师要确保我的志愿填报曲江县一中。

就这样,在人生的第一个路口,陈老师非常及时而关键地拉了我一把。那一年,我顺利考上了一中,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陈老师无私的帮助同样非常关键。受陈老师那种处处为学生考虑的精神所熏陶和感染,从我迈进一中大门的那一刻起,想当一名老师的念头就已经在我心里扎根。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三年高中以后,报考了师范学院,走上了教育的道路。

多少次,我寻着记忆,回到高中时光,隔着岁月的千山万水,遥望那些消逝了的豆蔻年华。

至今我还记得高一时的班主任何育娟老师给我带来的温暖,她心疼我长期吃饭堂,伙食营养跟不上,给我配了她自己单身教师宿舍的钥匙,准备了电饭煲,让我随时可以去她宿舍煮东西吃;也记得高二的班主任何万里老师给我的关爱。他和同学们为我过生日,在我半夜生病的时候送我到医院急诊,守护到天明;更记得在高三,身为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的曾广钦老师的雪中送炭,在每个晚自修下课到关灯的一个小时里,义务帮我补习立体几何,长达一个月之久。这些让我温暖的人和事,更让深植心田的教师梦的种子,发芽、开花……所以,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我报的都是师范。

我尤其感激的是建议我填报英语教育专业的谢秀娟老师,这个建议影响了我一辈子。因为这个志愿的更改,我后来成为了英语老师而不是语文老师。

一直以来,我的语文和英语都很好,但我自己更喜欢语文,就想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谢老师找到我,向我建议:“为什么不选英语呢?你的语文特长和对文学的喜爱会帮助你在大学里自学语文,但放弃英语专业,你在大学是很难自学英语的。你看,如果你选报英语,自修语文,就相当于有两个专业,就相当于比人多了一个特长啊!”

就这样,我填报了英语教育专业。

谢老师在高考英语口语和听力加试之前一直用课余时间给我开小灶。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的英语加试成绩是当年韶关地区第一。这是谢老师的功劳。但最重要的是,这为我后来的大学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因为对语文的情有独钟,我一直笔耕不辍。在初中就开始发表“豆腐块”,高中担任文学社主编的基础上,我在大学期间创办了英语系的双语杂志《希望潮》。出来工作以后,我时有论文发表或获奖。这一切,就像谢秀娟老师当时所说的“相当于有两个专业,相当于比别人多了一个特长”。

如火的七月结束,成绩公榜。加上市优秀学生干部20分的加分,虽与最想上的首都师范大学失之交臂,我的高考分数比华南师范大学的分数线还是高出了25分。我正憧憬着,等来的,却是湛江师范学院的一纸录取通知书。

在那个使用纸质档案投档的年代,没有电子投档的透明。疑惑、困顿,咨询相关部门都说是没有我的档案,华南师大没录取,湛江师院把我补录了。再咨询,就没有了下文。

人生,有时轻似风,淡如水;有时浓似油,烈如酒;有时疼得不能言语,却也只能爬起,接受命运的挑战。迷茫、失落、委屈、沮丧、无奈、黯然、憔悴,高考失意的我,带着五味杂陈的心情,提着行李来到了起初并不想来的大学。

1994年的湛江师范学院只有一个校区,这是它专升本后的第三年。湛江师范学院以她特有的热情接纳了我。设在体育馆的新生接待处,师兄师姐周到的安排让沮丧的我心生温暖。

但这些许的暖意还未来得及将我“解冻”,湛江特有的湿热,就给新来乍到的我一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还没有完全从紧张的高三生活和失落沮丧的暑假生活中调整过来,也还未融入新的大学生活,甚至,军训都未结束,因为角膜炎,我被隔离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时被角膜炎折腾得够呛的我,却没有想到,这次隔离,竟成为重要的转折点。

隔离的独立空间和漫长时间里,百无聊赖的我开始思考自己“不死不活”的状态,大学四年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主人公这句经典独白,在那段时间,反复拷问着我。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起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的:“一个人只能被打倒,而不能被打败”,想起高三那些奋斗的岁月,那些激扬的梦想……

“不就是一次意外吗?不就是一次挫折吗?不就是没面子吗?不就是不公平吗?事已如此,你还能怎样?难道读湛江师范学院就意味着没有出路、就意味着被判死刑吗?正因为它是一所不出名、刚专升本的院校,你才需要比别的名牌大学的人更拼命、更具实力啊!”想到这里,当时的我打了一个激灵。“是啊!这样下去,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再加上浑浑沌沌的我,四年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况且”,我继续强迫自己往纵深处想:“即使勉强有了一份教书的工作,自己会不会误人子弟?不是一直都想成为像陈老师、谢老师一样的老师吗?这样怨天尤人,这样浑浑沌沌,不是高考掉档害了你,而是意志消沉害了你!不能改变的环境下,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调整自己!不改变,就没有人帮得了你!我要做回原来那个积极上进的自己!”

正是这番与心灵的对话,让我痛定思痛,认清了所处状况,重新调整了自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所以,还没有从被隔离中解放出来,我已经托同学从图书馆借了书,开始看了起来。

我是幸运的。当自己的“内驱力”被调动起来以后,湛江师范学院这个大环境又恰到好处地给了我很多提升的机会,搭建了众多展示自我的舞台。它虽然是刚刚专升本,其前身却可追溯到创办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可以说是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所崇尚的“雷阳文化”的精神——“崇德厚道、匡时济世、阳刚有为、追求卓越”亦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高考失意曾一度把我逼到死角,让我陷入绝望,但幸运的是,不屈的灵魂终能泅过命运的潮水,让我屹立在奋进的彼岸。梦醒时分,我告诉自己:感谢湛江师范学院在我人生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自己,“英雄莫问出处,奇迹在于人为”,将来,一定要让湛江师范学院以我为傲!

于是,那时刚走出迷茫的我,步履虽然蹒跚、歪斜、磕绊,却终究迈出了一步,在教育人生里留下了一段极为珍贵的成长轨迹。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大学四年,在湛江师范学院的校园里,留下了我不屈、抗争、上进与奋斗的行者姿态。

教育即生长。虽然高考掉档让我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但大学四年的不屈、抗争、上进与奋斗,夯实着我的教育人生底蕴,奠基着我作为教育行者将要迈出稳定步伐的坚实基础。

对于我来说,大学的这四年,是受到雷阳文化熏陶与浸染的四年,是智慧激活与开发的四年,是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四年,是人格塑造与升华的四年,是破茧成蝶的四年……我从最初的“高考失意者”,成为学生党员、“广东省南粤优秀师范生”、“广东省十大三好学生标兵”。1998年,我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创办了双语杂志《希望潮》,并在毕业时成为“明星毕业生”。

如今的我,已经由一名青涩的师范生,成为了珠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成为了一名对生态高效教育有自己理解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回想起求学路上的恩师,回忆起那些破茧成蝶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湛江陈老师师范学院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漫步湛江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洛阳师范学院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