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下)

2015-05-30 10:48马善国
职业·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芜湖职教办学

马善国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优化结构、创建品牌、突出特色、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先后制订了《芜湖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通过调整、联合、撤并、新建、扶持等方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使学校形成规模效益,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激发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安徽省职教工作会议也于去年年底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基于作为安徽次中心城市的芜湖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本刊记者走进芜湖,走进校园,听这些职业学校的掌门人谈管理经验,谈所遇困惑,谈发展愿景,并把这些经验和做法记录下来,以期在安徽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芜湖师范学校校长夏效祥:

老校新颜天地宽

芜湖师范学校始建于1949年秋,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出中师毕业生近20000人,大部分现已成长为芜湖市及省内各地小学、幼儿园的教学骨干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著名影视明星赵薇也是从这里起步走向艺术殿堂的。如今的芜湖师范学校是“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已连续五届被授予芜湖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走进校园,小河贯穿南北,两岸杨柳依依,高楼大厦,亭阁小榭,错落有致,优雅大方,弥漫着芜湖“半城山半城水”的灵气,典雅与秀美相融、现代中透露着古朴,营造出难得的读书育人“小天地”。

面对新形势、新契机,学校正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校企融合推进工程、数字校园建设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工程、校校合作立交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着力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开放合作,强化实践;调整专业,服务地方;打造名师,塑造精品;建设数字化、高品位校园。

中等师范学校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序列,但它是中等职业教育大家庭中的特殊一员,与通常意义上说的职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师范教育的产品是“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保证师范教育的“产品”质量,“原材料”是第一要素。师范学生的职业目标是教师,其基本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道德品行对教师职业素质、职业情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在省示范高中、普通高中、民办高中各批次招生结束后,进入师范学校的生源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国家和各级政府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学校,但师范学校的吸引力何在?师范教育渴望优质生源、呼唤倾斜政策,令人遗憾的是,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时期,很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在设计时未考虑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让师范教育无缘惠及。在职教园地里,师范教育被边缘化、成为另类,师范类专业建设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处于劣势、居于下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政府部门对职业学校的管理应区别于普通教育学校,予以分类管理,师范学校相对其他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特殊性,应予以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及区别对待,应该体现在编制调整、师资引进、经费使用、物品采购、招生就业、实训实习、教育科研等方面,辅以特殊政策支持,给予学校实实在在的办学自主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职业素质和文化积淀、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人品修养、创新智慧等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为例,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师资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爱心、知识、技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是当前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目前五年制专科层次和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各有所长,但各自都先天不足。若将传统师范学前教育与本科学前教育衔接起来,即实行“3+4”分段培养模式,发挥中等师范学校在培养学生艺体素质和专业兴趣、奠定文化基础上的传统优势,发挥普通本科院校在专业理论、职业素养和学历层次提升方面的优势,相信一定能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等师范路在何方?教育部1999年发布《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提出师范院校“层次结构调整目标: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明确要求“稳步压缩中师教育规模,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市(地)教育学院与当地师范院校合并”“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为主,在有条件的市(地)推进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和中等师范学校合并”。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安徽省内一些地市师范学校纷纷撤并或升格,目前仅存11所中等师范学校。这些学校积淀的教育师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新建的教育设施、实训设备等均具有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和针对性,转型发展困难重重,但中专学历层次的师范教育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具备师范专科办学资质的中等师范学校,便不约而同地选择挂靠高校举办五年制高职专科教育维持生存。由于是挂靠合作办学,师范学校的招生专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等受到合作高校的严重制约,一些学校甚至迫不得已频繁更换挂靠学校,在师范教育阵地上举步维艰。挂靠五年制专科学历教育还能走多远?中专师范类专业能否拓展并做精做特做强?这是值得中师举办者、管理者深思并早作抉择的。

芜湖机械工程学校校长王心良:

乘势而上,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

芜湖机械工程学校是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自2007年整合以来,已逐渐成为区域范围内职业教育中坚力量,先后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安徽省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加强职教资源县级统筹

繁昌县原有黄浒职高、新港职高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另外还有隶属农委、卫生等系统的各种培训机构和学校,职教资源分散,隶属关系复杂,导致政府统筹乏力,办学效益不高。2007年8月,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撤销原黄浒职高、新港职高,整合全县资源新建职教中心,同时将农委系统下属农机校、卫生系统下属卫校的功能和人员整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在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加大职业教育县级投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理念。2007年,召开了全县职教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决定》。各种政策性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城市教育附加费每年按不低于30%足额拨付给学校,近五年县级财政拨款6930万元;对中央财政、省财政支持项目,县政府能按规定足额落实配套经费,目前又预算投入资金2000万用于学校发展。

三、按职教规律办学,探索办学模式改革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试行产教结合。遵循职教办学规律,积极探索办学模式改革,先后与露华春漫公司、国泰驾校、马仁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对动漫设计、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试行产教结合定向培养,采取师生全面参与生产过程,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实施量身定做订单培养,先后与美的集团、芜湖奇瑞、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合作,实行定向委培。根据企业的要求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企业还按计划承担一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参与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并为冠名班提供专用的实训设备、专项活动经费,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实训条件,也让学生感受了解企业,为企业预备了人力资源。

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积极搭建办学“立交桥”。学校是安徽电子技术职教集团和皖南机电职教集团理事单位,以再制造技术研究院为依托,牵头创立由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八家企业参与的安徽省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积极搭建办学“立交桥”,与安徽国际职业商务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阶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功创办“3+2”模式,提升了办学层次。

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家的意见,特别向用人单位调查各种岗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掌握的实际要求,形成能够反映专业特色并且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计算机技术应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数控车实习与考级”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

2.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创新“巡回特色课”的形式,探索文化课、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制定学校校本教材、校本课题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积极编订符合学校学生实际和区域企业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主动承担课题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美丽的家乡——繁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很受学生欢迎,一批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获奖。

3.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制订教师发展规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自学加培养”等模式,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努力造就一支品牌教师队伍。先后选派41名教师赴北京、河南、浙江、福建、湖南、江苏、广西、合肥等地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争取浮编计划,面向社会行业、企业选聘高级技工技师担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充实队伍。

芜湖河运学校校长鲍卫民:

谋求特色,实现“双元制”发展

芜湖河运学校座落在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天柱山大道上,毗邻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和省级示范中职学校。开设有船舶驾驶、轮机管理、船体建造与修理、船舶电气、船舶机械装置、旅游英语、电子技术、电子商务、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其应用等专业。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职业教育和特种培训“双元”发展的新思路,坚持“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能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双赢机制,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安徽省一流的中职学校。

坚持船舶类专业特色不动摇,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我校坚持把船舶类专业的特色体现出来,遵循“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专业建设理念,依托安徽省船舶建造业和机械制造业,与长航集团江东船厂紧密合作,重点建设轮机管理、船体建造与修理、船舶电气、船舶机械装置4个特色专业品牌,形成船舶特色鲜明的4个专业群,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成为安徽省船舶运输行业和船舶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

利用行业资源优势,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尝试,同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与长航集团江东船厂、芜湖长航船务公司、芜湖三安光电、芜湖美的制冷公司、芜湖中达电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定单式”培养。

船舶类专业学生在长航船务公司、江阴铁路轮渡、上海轮渡公司、中石化长燃公司、江东船厂等船舶企业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机械、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江东船厂、长航芜湖工业总公司、奇瑞公司、中达电子、三安光电、日立公司等企业基地开展顶岗实习。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使学校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推进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教师向“双师型”“综合型”的转化。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积极到高等院校引进青年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则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提高原有师资水平。每年投入一定资金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和培训,提高双师型比例,目前高级讲师6人,近80%的专业课教师获得高级以上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43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9%。

建立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再上新水平 。作为国家重点技校,我校积极探索在内部管理上如何建立和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从而使学校的管理更加先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2008年启动国家级重点技校“贯标”复评工作。学校工作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南,有章可循,管理规范,通过“贯标”在管理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使学校管理模式和质量同先进教育理念接轨。从而形成管理队伍、管理环境、管理理念三个维度的同步提高。

发挥一校多能作用,为地方经济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我校努力发掘办学潜能,发挥一校多能的作用,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服务、船员适任证书考前培训、内河船员等校职业培训、内河船员基本安全培训、水上运输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年均培训达到3000多人次,每年均超额完成劳动保障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

同时,我校还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芜湖的造船行业发展服务,近年来,学校为芜湖造船企业的岗位职工实施了2000多人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成功转移培训了约5000余名农民工到造船企业就业,积极开展特殊工种培训约1000余人,有效提高了行业工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芜湖职教办学
芜湖滨江天际线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