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培养途径的探析

2015-05-30 02:16闫国君李景元
职业·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培养

闫国君?李景元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工科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为切入点,通过思想引导、职业生涯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等途径,提升工科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就工科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培养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生 职业使命感 培养

课 题: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改课题“职业使命感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这就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类人才。虽然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培养的工程科技类人才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再加上西方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的渗透,以及利益机制对人的驱动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大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更多地看重个人的理想前途和薪资待遇。而职业使命感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素质能力不能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纪晓黎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兴趣不浓厚等,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需要以职业使命感为切入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要把个人理想前途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信念统一起来,树立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国高等教育中应加大对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培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类人才。

一、职业使命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张春雨等人的研究中指出,使命在中国源于君命,终究是源于天命,都是至高无上的力量所命其或召其做的事。而职业使命感则是一种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强职业使命感的人会将自身的同一性与职业联系在一起,将工作和个人及社会意义有机统一起来,期望能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并从中获得乐趣。实证研究表明,职业使命感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认同都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高使命感的个体责任感更强烈,工作态度更积极,更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把工作做好。张春雨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职业使命感对人生意义体验、学业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职业使命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当前我国急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提升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其担负起应用的历史使命。吕海萍等人(2009)的研究明确指出工科学生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业务上肩负起三个使命,即技术使命、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这就需要在学生中进行使命感教育,促使学生为振兴中国,为我国成为工程强国而奋斗。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工科类大学生仅仅觉得工科好找工作,待遇好,这显然无法激发自身的潜力,无法促使个体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去。而职业使命感则能为大学生前进提供强大的动力,学生一旦意识到其所肩负的职业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促使自己竭尽全力地提升自身素质,为今后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因此,职业使命感的培养将极大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稳定性

当前工科类大学生离职率偏高,频繁跳槽,这不仅无利于学生竞争力的提升,更对国家工程知识的积累不能有很大的帮助,而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因此,抓紧抓好工科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让其主动体验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稳定性,扭转目前的现状。

二、工科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现状及分析

为科学开展职业使命感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研究首先对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使命感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为350人,其中有效问卷为335人。现将调查结果简析如下:

1.表示愿意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比例相差为较大

表示愿意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类工作的学生比例相差为较大,表明大部分工科类大学生还是想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类工作,情况相对比较乐观。对不想从事工程技术类工作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显示,不愿意从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专业是遵父母之命,非自己所爱。

(2)不感兴趣,与自己的性格不符。

(3)工科太枯燥,待遇较低。

(4)发展空间有限,社会地位不高。

2.大部分学生在职业使命感方面缺乏更高的追求

在愿意当工程师的学生中,其中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职业使命感;但大部分学生在职业使命感方面缺乏更高的追求,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迅速占领了高校毕业生的生活,部分工科类学生由于没有高考升学的压力,对未来迷失了方向,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再加上工科知识相对难学,学生中逐渐出现沉迷网络等现象,对自己的要求明显降低。

(2)有些学生出于种种原因,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不能安心学习,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丧失了信心,对自己逐渐放任自流,在学校中开始混日子。

(3)由于受传统的本位思想的影响,工科类大学生不愿从事工程技术类工作,觉得其低人一等,更愿意从事管理类工作。首先这表明工程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没有实显出来,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仰慕和关注,大家缺乏对工程技术类人才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的认知;其次工程技术类人才成长在生产第一线,任务繁重,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另外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处在产业链的下游,利润微薄,工程师的待遇整体不高。这一现象若不及时纠正,势必影响到我国工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制约我国工程教育的瓶颈所在。

三、工科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培养途径探析

1.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使命感教育关键在思想引导,着力点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思想问题。

(1)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校通过开办讲座、论坛和影片展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理想教育,加强学生对工程技术类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激发其对工程技术类职业的热爱与喜欢,从而树立长期做工程技术类工作的职业信念。

(3)学校应尝试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工科类大学生予以奖励,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念

工科多数课程相对抽象,不易理解,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首先,学校应积极搭建专业技能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相关的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其职业幸福感;积极搭建科技竞赛平台,科技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学校应以国际、国家、行业、学校的各级科技创新竞赛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其次,应积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实践,亲身领略本职业的魅力,了解本职业的特性及发展前景,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知,坚定信心;另外,应继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学、生产、科技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职业理想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得到定型,提升学生从事本职业的能力和信心。

3.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对本职工作的情绪体验,包括职业荣誉和职业幸福感等,直接影响着从业人的职业使命感。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理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更应加强职业情感教育。首先,加强学生对工程技术类工作的职业认知,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切实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类工作所必备的职业素质,注重按照社会需要去塑造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次,在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职业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激发其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憧憬,进而热爱自己所选专业和未来的职业。

4.持续改善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弱势地位,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荣誉感

当前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产业技术要上去,而掌握产业技术者则是企业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因此应改变其弱势地位,促使企业工程技术类人才更好地发明创造,企业、国家和社会密切合作和互动提升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弱势地位。首先,企业应明确技术突破的主要载体是企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重视企业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待遇,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改变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其次,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应以产业技术为核心和重点,形成以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为主体咨询机制,将更多科技投入投向企业,着重奖励有突出业绩的工程技术类人才,营造全员尊重关注工程技术类人才的舆论氛围,让工程技术类人才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程技术类人才社会地位的极大提升,必将促使更多青年学子报考工科类专业,提升工科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春雨,韦嘉,张进辅.Calling与使命:中西文化下的心理学界定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3).

[2]丁雪辉.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体系建设初探[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

[3]纪晓黎.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4(3).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