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整体性思维视域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05-30 12:46唐献玲李敏
2015年49期
关键词:利益诉求逻辑关系价值导向

唐献玲 李敏

摘 要:应从整体性思维视域下全面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基础、逻辑关系、盼,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度。

关键词:“四个全面”;实践基础;逻辑关系;价值导向;利益诉求

“四个全面”是我党建立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依据当前中国最实际的国情提出的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以整体性思维的思考模式应对在发展的道路上会遇见的问题,很值得研究。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基础源于对国情民意整体把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一个全面的思想都来自于对实践的整体把握,经历了新中国几代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党先后确立了由温饱到小康,由小康到全面小康以及实现现代化的分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小康不只是在经济上的要求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负责,是全方位的覆盖,突出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其重点就是全面,正是因为全方位地改革才使得其难度加大和意义加深。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随实践不断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现代法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完善以适应国情民意。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要求,党的十八大把重点放在依法治国,其后四中全会更是对推进依法治国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总目标。在对国情民意的动态掌握中,我党的宗旨非常明确,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立法的科学性、执法的严格性、司法的公正性及全民守法的普遍性,力求做到整体规划、将政策计划尽可能地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此后的几次会议中都将重点对焦于“四个全面”,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再到“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党中央的各项举措都在强调“反腐”一直在路上。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辩证关系体现整体性

如果不能够全面地改革,那么社会主义的发展就缺乏有效的动力支持,会使社会处于僵硬而无活力的环境。如果不能够全面的按照法律的要求严格执行治理国家,那么整个国家和社会就会处于无序混沌的环境中,不能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安宁,更不能够使国家和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党是全国人民齐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核心,如果党不能够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办事,不能从严治党,那么就难以使全国人民自觉服从党所决策出的政策,就无法有效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从而造成国家政策措施不能有效地推广和执行,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全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每一个全面都与另外的全面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中国共产党逻辑辩证思维的整体性,要求我们继续思考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治系统,用改革与法治保障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利益。从逻辑演绎的过程看,他们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相互之间是关系逻辑的辩证统一,各自相对独立需要各自全面发展,又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导向具有整体性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不同层次具体和形象地概括了当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价值观,是对人的道德和行为导向做出了科学的凝练。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汲取前人经验、结合实际国情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价值取向正是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更好发展。“四个全面”在道德层次方面是与科学的价值观一致的。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2月阐述“四个全面”提出的原因时曾指是源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就是要实现民族兴旺、国富民安的愿望,这既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全面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促进社会民主、自由、平等与公正更好的实现;强调依法治国是因为法治既具有价值观的内容导向作用,也具有保障价值观实现的现实作用。法治领域各项改革举措,都是以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为落脚点,从造福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出发,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了人民。党中央提出的纠正“四风”措施,就是从群众中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再到群众中去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为价值导向,无论个人能力如何,都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在物质上是否富裕,都要使其与精神相统一;无论奉献多少,都要对自我展开批评,不断完善自身条件。在反腐斗争中要坚决查处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实施提升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在多元价值中澄清了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坚定前进方向、理想信念、正义良知等。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整体的立场上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哪些方面全面推进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导向具体清晰而明确有力,实现“价值自觉”。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利益诉求具有整体性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根本上体现了我党一心一意地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此布局重点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民带来和平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社会服务以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也在不断加强社会管理的力度,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全方位地为人民提供便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多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均指向人民利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水平。因为此次改革的覆盖面是宽广的,是全方位的,是涉及很多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总结改革经验,在原有的理论实践上创新,让改革的成果落实到人民的生活实际中,切实地让全部民族的人民都感受到国家的富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共同富裕。依照法律治理国家是推进社会公平的一条有效地路径。我国是具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多民族,复杂国情,要充分保障人民的整体利益,需要秉持法治的方式,法治昌明,国泰民安。法律的权威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信任建立起来的,如果人民不再信任法律所发挥的社会作用,那么法律也就是一堆无效的纸张。要使法律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科学地确立法案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要做到公平公正。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改变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组织中的不当不对之处,明确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杜绝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发生,使人民利益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引用名言,就是希望党员干部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能够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明确自己工作的目的和性质,知道自己是为谁工作,到底是谁给予你这个执行的权力。一切都为了人民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要在实践工作中体现,要明白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的赋予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我们党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到现在提出“四个全面”其整体利益诉求都是人们群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也得到人民积极主动的支持。“四个全面”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能够幸福安定的生活,能满足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指导具有整体性

從方法论的指导层面而言,此布局提出的需要是从人民利益整体把握,其中任何一个“全面”落实不到位,其他的就会受到影响,其战略实施就会出现短板影响整体。人民群众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创造者,也是改革过程中依法办事的主体,四个全面的内在结构有机联系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唯有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才能创造现有的社会,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现在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不能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国的永继发展。因此,我党一直要求党员干部们经常与人民群众多交流,倾听人民的心愿和诉求,将人民的要求作为工作的重点,力求解决人民群众所存在能解决的问题。“四个全面”在方法论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我们理解世情、国情、党情与民情的“变与不变”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方向的基本准绳。习近平同志在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要有整体地思考理念,要从大局考虑,要分轻重缓急,解决最主要的最本质的问题,要学会区分事物的性质,将统筹大局和兼顾差别相结合。以“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我们要承认矛盾进一步解决矛盾,善于用矛盾的方法论抓住工作的“牛鼻子”。四个全面要求我们分清事情的主次方面,要明白改革在小康的前头,党的自我完善是关键,不能让所有事情混在一起,要一步步解决,不能同步进行。我们要时刻牢记四个全面的思考模式,全方位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养成辩证地系统地思维习惯,在大局中把握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强调“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也要树立“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整体思想指导工作,注重各项政策方案的配套性和协调性。(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网,2015年2月2日.

[2]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教出版社2015年版,第143页.

猜你喜欢
利益诉求逻辑关系价值导向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社会管理要善于回应个人利益诉求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琅琊榜》浅评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