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5-05-30 10:48张艳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6期
关键词:电脑教学内容教材

张艳飞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项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到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初中阶段差异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对电脑很生疏,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解决策略:采取小组协作式教学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问题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解决策略: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基础,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谈中开辟学习版块,利用网络论谈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

问题三: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解决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问题四: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解决策略: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电脑教学内容教材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