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法浅探

2015-05-30 10:48田小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6期
关键词:引子文章作文

田小方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核心环节,也是难度较大、最具探索性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内外指导阅读,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一篇篇生动、丰满的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领略其中的美感;同时,还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启发他们想一想: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写作中可以借鉴的。要告诉学生,写好一篇能吸引读者的文章并不难,但必须从基本功开始练习,一点一点地积累,这样最后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有时,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美文,或向学生推介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精读。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也就为他们的写作储备了丰富的“食粮”,学生写起文章来便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了。每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或在写作上有了进步,教师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关键,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学生的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校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在有限的“接触”中仍可以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可以要求学生在放学路上观祭各种各样的行人,让学生运用静态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方法,观察行人的外貌、神情、动作,揣摩他们的职业、个性、心理,并及时记下这些观察结果,这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的有效形式之一。至于自然环境或景物,可以让学生就地取材,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树木或花草,记录它们的生态特征,并思考它们的内在气质。这样,使学生从没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一种需要,从而变被动的写作过程为主动的写作过程。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安排学生作文训练时,大多采用“写生"性的观察作文题。因此,可以让一位学生根据生活片段设计一分钟左右的、有情节的表演动作(包括神态),然后请几位学生口述表演者的外貌特征、神态及正在做什么,适当的地方可插入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观察、想象、判断、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而这些正是写作的基本能力。

三、及时点拨和引导,帮助搭架,掌握技巧

作文有话可写后,还要每周利用作文课时间及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搭好文章开头、层次、过渡、结尾的架子。例如,写《记班长二三事》这篇作文,可以要求学生按“总——分——总”搭架:即总起给人以悬念,然后分述所记的事,最后议论或抒情点题结尾。又如,指导学生练习写引申性议论文时,可以先教给学生该文体的一个基本模式:叙、议、联、结。叙即叙述引子(材料);议即围绕引子展开分析,提出论点或论题;联即由引子引申到对其他事物的论述;结即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这样引导后,学生就会在写作前,先给文章搭好架,写起文章来就不至于杂乱无章了。学生学会搭建文章的框架后,教师再对作文中一些必要的方法技巧进行指导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了。

四、放手让学生自己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所以,教师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自改作文训练是一项难度大、综合性强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改,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改,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扎扎实实地按步骤进行。

1.规范符号。教师先要教给学生一套修改符号。保证符号的规范、统一。如,对好的词句、精彩的语段、值得增、删、调、改之处,均应用统一的符号标记,这是学生自改作文的基础环节。

2.教师示范。教师选一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放大后悬挂在黑板上,当着学生的面修改。改完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或意见。学生通过看、想、问、答,就能初步摸清修改作文的路子。

3.集体评改。教师将一两篇待改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讨论文章的优劣,提出修改的方案。

4.独立自改。经过上述几项训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改作文,遇有疑难时,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需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猜你喜欢
引子文章作文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