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自贸区建设的现存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5-05-30 21:06孙泓玮
2015年49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现存问题对策

孙泓玮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或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在当今世界,中印两国作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贸关系不断密切。两国求同存异,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促进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促进双边经济合作已经两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增强政治互信,促进政治合作,意义深远。但是现实中双方存在缺乏政治上的互信、民间往来交流,缺乏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印度对华的双重标准的问题,自贸区建设一度停滞。双方应从完善总体规划设计、增强政治互信、建立健全双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促进民间交流等方面,积极配合,共同推进中印自贸区的建设。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现存问题;对策

一、中印自贸区建设的提出

(一)2003年,时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在访华期间,提出建立“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二)2003年6月,中印正式签订边境贸易协议。

(三)2004年10月,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印度访问期间提出了建立中印自贸区的初步设想。

(四)2005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印度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这也促使中印自贸区建设的迅速升温。

(五)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孟买举行的“中印经贸投资合作峰会暨首席执行官论坛”时指出,中印两国应推动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六)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对中印自贸区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二、中心自贸区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政治关系束缚经贸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印政治上的一些悬而未决的因素,对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中印边界争端、中印巴关系问题以及核武器问题,成为萦绕在中印双方人民心中难以散去的阴影,成为阻碍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无形障碍。

(二)印度对华的贸易限制和双重标准。中印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但印度对华贸易常年出现赤字,这严重影响到双边贸易的发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对华的贸易限制措施。例如印度每年出口大量的木材等原材料,但却限制原材料的对华贸易,而中国对此有很大的需求。此外印度政府没有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即使在中国企业符合其他判定标准的情况下,也往往会因为国有供水、供电、供能等原因,难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然而,在印度,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同中国类似,在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印度采用了双重标准。

(三)缺乏规范有效的解决双方贸易摩擦的机制。随着近年来,中印贸易关系不断发展,双方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印度成为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目前,中印双方还没有对解决贸易摩擦,进行规范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众多贸易纠纷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恶化了中印贸易环境,严重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和自贸区的构建。

(四)中印缺乏民间交流与沟通。印度部分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有负面,使印度国民对中国的印象不佳,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近年来,随着学界、商界的往来增多,带回了些正面的了解,但总的来说,印度人对中国人的感情还是很复杂的。另一面,不少中国人对印度持有一种盲目的居高临下心理。认为印度社会文明程度低、经济水平差等。双方交流和沟通的缺乏,容易产生误解,造成民间的不信任,从而动摇了自贸区构建的基石。

三、推动中印自贸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印自贸区的总体建设战略规划。中印自贸区建立的必要前提是,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中印双方加强经贸合作的前提是中印双方都能从中获得经济增长的继续动力。双方应该本着互利共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应以此为契机,关注重点领域,互相取长补短,推动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加快中印相互投资。印度的外资政策不断开放,利用外资成为印度的基本国策,但是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仍有一定的限制。在印度投资的中国公司只有几十家,且大多数是以分支机构的形式存在,总投资额仅4000万美元。对此,印度应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开放中国对印投资的限制,中国也应加强对印投资。

2.开发中印技术合作潜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两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如中国的机电制造、印度的制药工业。两国应不断加深在这些领域的务实合作,取长补短,联合攻关,不断挖掘中印在技术合作方面的潜力。

3.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中印两国都是能源进口大国,应在能源供应方面展开合作。

(二)建立高效的双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构建合理的争端解决机制,有助于减少矛盾,促进双边贸易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中印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可以借鉴已有的较成熟的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机制,借鉴WTO的争端解决机制。2004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协议对双方贸易争端的解决原则、程序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构建有中印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时,可以引为参考。在建立中印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过程中,双方应该注意避免单纯提高区域内贸易比的倾向。区域内贸易比率衡量的是区域内贸易额在双方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率,这只是衡量区域内双方经济合作程度的其中一个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从贸易中获利源自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一国向最有利的市场出口,从最有效的市场进口一定是最有利的。在建立中印自贸区争端解決机制时,双方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三)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经贸环境。从自贸区发展的历程和经验看,要保证自贸区良性发展,成员方必须奉行市场经济、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自由贸易政策。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外贸政策的制定都要符合WTO精神,要透明,保证公平贸易的进行。尤其是在十八大之后,中国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强调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在经贸体制建设上,中国已经取得长足的转变。但在中印贸易中,仍有来自体制方面的众多限制,如至今印度仍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正在逐年增长等。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沟通,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公信力和竞争力。认真履行WTO有关协议安排,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水平。

(四)增强政治互信,加强民间往来交流。中印应本着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原则,加强两国间的互信。历史不应成为牵绊当下发展的绊脚石,在当今社会,中印作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切实合作,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话语权,也才能更好的解决双方间的争议。对此,中国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中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机会,增强印度对中国经济体制、贸易法律法规的了解。并应大力鼓励加强中印民间的往来交流,加强学界、商界的往来交流,增加两国群众的相互了解,以消除误解,为经贸合作夯实地基。(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尹翔硕,《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 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汉林,《贸易摩擦多发下的应对策略》[N],国际商报,2005.1.12

[4] 杨文武 戴江涛,《对于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理性认识》,南亚研究 2006.1

[5] 杨思灵,《加快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对策建议》,中国发展,2011.1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现存问题对策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关于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