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面临的困境

2015-05-30 21:06程小慧
2015年49期
关键词:困境

程小慧

摘 要:首都流通业有力地促进北京经济的发展,又因海外市场需求量大、容量巨大,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批发、零售产业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各种困境。

关键词:首都流通业;海外市场;困境

一、 首都流通业的现状

1、 流通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统计意义上的流通业分为三大产业:批发业、零售业和物流业。近几年,北京市流通业特别是批发零售业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7年的3800.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0338亿元,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见图1-1。

以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依托,首都流通业的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自2004年开始,零售和批发企业商品出口整体呈上涨趋势。从2006年开始,零售和批发企业出口规模急剧增大,至2012年出口额增长至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23.06% 。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商品出口額整体下降,但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全球贸易恢复带动北京市流通业出口的强势性增长,流通业的出口规模的扩张形式十分明显。

图1-1 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同比增长幅度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 流通业的空间布局不太合理,现代化水平偏低

虽然首都流通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首都流通业布局不合理,城市中心区商业设施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而郊区县商业设施发展远远跟不上北京市核心商业区商业设施的发展步伐,致使郊区县居民购买零售商品时还存在不便的情况。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商业相比,北京市连锁经营、超级大卖场、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又因流通产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竞争成本增大,经营效益得不到保障。

二、 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面临的困境

1、 首都流通业 “走出去”难

我国的零售企业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会面临各种困境。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交通运输便利,且交通成本低。在流通企业竞争方面,北京市拥有较多的大型商贸企业,又因逐年增加的市场需求量各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从内部因素来看,北京的零售企业甚至是我国大部分的零售企业都还局限于国内经营,不具备海外经营的条件和能力。又因首都流通业因行业发展不协调、空间布局不合理、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等因素,导致首都流通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存在国际竞争力不够的现状。从外部环境来看,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因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等因素,使我国的流通产业存在进入壁垒,这进一步致使首都流通业“走出去”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2、 首都流通业海外市场单一化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资零售业特别是以欧美为首的大型连锁零售业开始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根据这些发达国家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流通业进入的海外市场主分为两大类型,即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新加坡、泰国等)。 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之发展中国家更为合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更高,发达国家的流通业发展情况相比较发展中国家也更完善,因此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更倾向于这些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时存在市场单一化的潜在问题。

3、 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流通业是2004年中国加入WTO时承诺首批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首都流通业作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是明智选择,也是其必由之路。为促进首都流通业能够有序发展,北京陆续出台了流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方法》(京政发[2002]13号)等法规,保障首都流通业各企业能在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里有序发展。但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我国的流通业的准入存在进入壁垒,而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又不够完善,还不能够保障我国流通业在拓展海外市场面临风险困难时能捍卫自己的权利以及合法利益不够侵犯。因此,国家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保证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无后顾之忧。(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媛. 苏日娜. 李冰. 李晨. 浅析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因素及对策 [J]. 商界论坛. 2015, 12:219-220.

[2] 杨跃之.我国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8:1-3.

猜你喜欢
困境
夏日困境大“突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困境中的欧洲一体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