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当代挑战

2015-05-30 02:58殷姗
2015年47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理性挑战

殷姗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有的则相反。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去深思。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辩证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理性评价和取舍,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挑战;理性

虽然中国在悠久的历史画卷中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在时代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让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这种分歧下所形成的对其不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性,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并且结合中国的国情来对其精华的部分进行吸收和升华,而对于其糟粕的部分要舍弃。

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全球化的冲击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时,也要注意到其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主义为导向,强调自身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讲的是为大我而舍小我的“大无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有着重要的位置,在利和义之间的关系上持有“先义后利”的观点。如《孟子·告子上》中所写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何为“大丈夫”即“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由此容易滋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在全球化下得到迅速传播,社会上人们一切向金钱看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不再那么的重要,造成道德滑坡十分严重,甚至到了道德体系崩溃的局面。近几年高官落马现象的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受到个人主义下所滋生的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没有平衡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人们只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造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①局面的形成。

(二)网络文化上的霸权

西方国家始终坚持贯彻“文化霸权”政策,特别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网络这种不易让人察觉的方式将带有自己国家价值观的电影,电视剧,动漫,综艺节目等进行输出。影视产品可以作为某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的载体,以隐蔽的方式来传播,并且有时会出现曲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现象,从而让人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在误解中以形成对其的盲目崇拜的目的。

(三)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拥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心智、心理的不成熟性,因此容易出现思想混论。对于自小接受西式教育的青少年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因而在他们身上出现了断层,我们要正视这一问题。青少年是中坚力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来薪火相传。

在中国悠久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所包含的内容有:“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二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②。

中国传统意义上节日的设立有着特殊含义,如端午节指对一家人能够团圆的美好祝福,但是在青少年眼里等同于放假,并不重视其背后的含义;对我国传统节日态度上的冷淡,但却对西方国家的节日热情,如圣诞节,情人节,最后是对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著作上阅读量的不足。

(四)非物文化的保护不利

对于传统文化的虚则需要物质载体的存在来进行弥补,它是表达文化的一种形式,我们应给予它们保护,如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笔瑰宝,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对它们的保护不力所造成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国外。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勇提出:“不尽力抢救保护,再有10年,60%以上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将不复存在。③我们会看到一些代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物品出现在国外的博物馆里,属于自己国家的节日却让别的国家得到了注册。如韩嗣申报“江陵端午祭”的事件,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我们要反思的是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不足,否则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会随之流失而最终消亡。

二、理性对待被挑战的中国传统文化

面临挑战,我们更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来端正其态度,从而采取的态度是扬弃,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而对于其中的糟粕则应弃,做到“去粗取精”。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含进步和落后两个不同方面,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而在态度上出现了极端,如“民族虚无”论和“儒学复兴”论。

从唯物辩证法中我们知道,在看待任何事物时应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时要采取两点论,因而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是如此。文化都含有先进和落后两方面因素,文化是在历史沉淀下而逐渐形成的,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因此它和国家的经济基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用盲目崇拜,而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身人格的修养值得发扬,孟子主张“扬吾浩然之气”,周敦颐以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主张通过反省来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人际关系所主张的是通过待人宽厚,关爱他人,以对方为重来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周易》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指出:“宽则得众”、“仁者爱人”;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孟子有言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愿望;对社会的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也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那首著名联语种所说的“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④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需要借助于这些传统文化来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来抵制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反面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我们要将其舍弃,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落后的道德规范,以及一些封建思想的残余如官本位的思想等等,因此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以及对那些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要注意,我们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需求进行创造性的继承,这样的话才能保持其活力,进而鲜活的传承下去。(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注解:

①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228-230

②杨海平.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J].课外阅读:中旬,2011,(8):253-254

③刘源,孙宇鹏.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发展,2010,(3):50-55

④于增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J].中国科技博览,2012,(13):231

参考文献:

[1]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228-230

[2]杨海平.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J].课外阅读:中旬,2011,(8):253-254

[3]刘源,孙宇鹏.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发展,2010,10,(3):50-55

[4]于增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J].中国科技博览,2012,13:231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理性挑战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