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基本内涵及其延伸研究述评

2015-05-30 10:48林剑
开发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创意

林剑

内容提要:创意是知识经济不断纵深发展的驱动因素。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研究梳理,提出创意的定义,创意具有自主性、普遍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分析创意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认为创意是创新和创业的本源,创新是创意和创业的动力,创业是创意和创新的实现手段。提出创意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来自创意系统网络成员的匹配,协作共生是价值实现过程的主导机制。

关键词:创意;创意管理;创意价值;价值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4-0067-04

一、引言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创意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强劲动力,创意现象更是引来人们的普遍关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以“创意”为核心的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创意企业以及创意人才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意问题研究视角多元、成果丰富,但将创意纳入到管理范畴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创意定义研究的梳理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来对创意属性及价值进行系统阐述,以期能为创意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深层次的思维框架,同时为创意领域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行动指南。

二、创意概念的界定

(一)心理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心理学派对创意的研究起源较早,将创意界定为一种创造力的思维过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心理过程分析以及创造力培养方法两个方面。Bono将创意定义为一种“天才神话”,他认为,创意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智力,是艺术创造领域最稀缺最珍贵的资源。Bono还提出了著名的“水平思维法”及“六顶思考帽”,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及企业管理领域。Anna和Peter从学习阈的角度出发对创意进行界定,认为创意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结果。国内学者林崇德和胡卫平将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进行分类,指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的社会背景是创意的内涵。

心理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隐藏于人内心的思维过程的探索,突出了人脑神经物理过程的生态属性,并为创意能力的孕育及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就关于创意究竟是所有人共有的普遍特征还是特定人群原创思想的一种心理过程这一问题,至今还没达成共识。

(二)应用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应用学派认为,创意是一项对创意产品进行构思、甄选和运用的实用性工作,如作家、编剧、艺术家、设计师。Dorsta和Crossb在对工业设计成果的评判中发现,创意思维的有效发挥是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指出创意是工业设计师工作的最主要内容。Micael等认为“创意”能够给广告提供附加功能,即富有创意的广告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并扩大品牌知名度。国内学者李喆提出创意劳动这一概念,指出这是源于知识长期积累的一种复杂性脑力劳动。

应用学派的观点将创意能力集中在某些特殊群体身上,专注于个体工作能力、行为方式以及思维过程,带有将创意“专利化”的倾向。

(三)经济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经济学派认为,创意是一种生产要素,能够创造就业、汇聚财富和振兴经济。由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指出,创意是能够引导技术、商业实践或营销手段等方面创新的动态过程,与获得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密切关联。关于创意的经济学内涵,还有的学者认为,创意是一种测量经济活动成果的指标体系。如Florida和Tinagli在对欧洲地区的创意现状进行评价时,提出应该从人才、技术以及包容性三个方面来测量创意经济活动的成效。2004年11月,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香港创意指数研究》,提出了“5Cs”创意指数支架。该研究主张通过结构及制度资本(structur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资本指数(culturalcapital)来衡量创意成果(manifestations of creativity)。国内学者吕庆华和芦红也对创意是经济要素这一观点持认同态度。

相较于心理学派和应用学派的研究观点,主张创意是经济资源的观点摆脱了围绕个体或者某个团体探讨创意机理的线性思维,而是开始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对创意价值的探讨上,是对“创意”内涵研究的一次质的突破。

(四)管理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管理学派认为,创意虽然是依托个人的思维创造而产生的行为过程,但由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也必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尤其是与经济组织有关联,因此,创意也就成为产业组织所关注的对象。Bihon较早提出创意管理这一概念。他指出创意价值的实现与升级离不开产业框架和管理机制的影响,创意是一个被管理的过程,而管理是一项创意工作。Fangqi和Tu-dort认为创意活动与企业管理行为并不是对立关系,主张通过创意管理方式来实现东西方管理方式的融合。我国学者刘友金、赵瑞霞等从创意价值链的研究入手,强调企业家是所有创意环节中最具资源整合能力的主体,进一步突出了创意管理的重要作用。杨张博和高山行分析了创意企业在创意产业链不同阶段存在的管理风险问题,并主张利用知识产权和合同管理等法律手段来规避创意风险,以提升创意企业的绩效水平。

管理学派的观点一方面延续了经济学派对创意商业价值的认可,同时又突出了企业管理手段对创意的影响作用。既考虑了创意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点,又兼顾了管理机制的能动性,顺应了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焦点的转变,是当前研究创意理论的主流。

本文对创意的概念性内涵倾向于复合观点,认为创意是以人类创造力思维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文化为背景,以管理为手段的价值创造过程。该定义以“人”为主体展开研究,既考虑了创造力产生过程的复杂性,又注重了创意工作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该定义突出了创意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融合,彰显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艺术性和系统性,是对创意概念进行界定的一种新尝试。

三、创意的基本属性

创意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也正因如此,创意具有其特有的属性。首先,创意具有自主性。创意是一个神经物理过程,这种过程伴随着某种可以大幅提高人类独立思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复杂心理情绪而产生。从表面上看,创意产品是为了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满足或创造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从深层次上讲,创意强调突破常规,力求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来进行原创构思和设计,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其次,创意具有普遍性。创意主要是利用人们的一些普通能力,如想象力、判断力、语言能力、推理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在目前普通教育体系中被大力强化,甚至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日益受到重视。第三,创意具有关联性。创意要产生价值、发挥效用,就必须要和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竞争者发生联系,没有任何人能够脱离现实而凭空构造出毫无根据的事物。最后,创意具有系统性。创意思维更多地产生于不同的思维组合,多样性和互补性、妥协和合作是创意工作的另一层要求。创意工作本身也遵循一定的逻辑路径,如创意的准备、酝酿、启发和生成过程等。因此,将创意活动置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考虑创意个体、团队、组织以及环境之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将是研究创意的基本立足点。

四、创意与创新、创业的辨析

从基本内涵来看,创意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业则是将创意与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活动,是实现创意和创新商业价值的必要手段。从内在结构看,三者都强调“创”的过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创意突出原创性,创新强调再创性,而创业凸显实用性。

(一)创新与创意

Schumpeter(1912)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基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而产生的新型生产体系,包括在产品、技术、市场、原材料及组织等方面的新突破。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市场化渠道同内部系统相结合来实现价值创新。Filippetti认为在复杂的创新战略中,产品的设计研发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国内学者许庆瑞等提出“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和全面协同”的全面创新概念。宋刚和张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出创新2.0概念。目前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技术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制度、文化及战略等方面的新突破,更多地集中在企业内部来研究创新要素,与文化艺术、地域特点、城市氛围等因素联系较少。

从广义上看,创意和创新都具有较为类似甚至是相同之处。首先,从主体上讲,不论是创意还是创新,两种劳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承载者都始终离不开人类,都与人脑的创造性思维密不可分。其次,从来源上讲,两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基础之上。离开了专业知识的积累,缺少了创造技能的支持,远离了生活实践的积累,创意或是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从成果上讲,二者带有不确定性。由于产品的设计者或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工作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和反复实验,这就必然导致成果在问世之前,能否实现商业价值,能否被受众认可,都是未知数。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创意与创新的内涵却有所不同。首先,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从应用层面分析,创新所强调的是实用功能,在处理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上往往聚焦于“一次性”的创新,最终效果是通过对生产工艺及流程的改造来降低产品成本和提升劳动生产率。创意虽然也追求经济上的增值,但与创新最典型的区别就是,创意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经济资源融入企业生产要素中,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的价值总量。其次,两者对行为主体的要求不同。创意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复杂性劳动,需要文化积淀、知识保障、技术支撑和经验累积。而对于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中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革新等创新工作的劳动者而言,在综合能力要求上,更多的也只是强调专业技术水平的精湛和超前,从广度上来讲,远不如创意。第三,两者的表达形式不同。创意劳动者的工作方式首先发起于思维的革新,是内在的、个人的和主观的,而创新工作主要缘起于对既成事物的一种新组合,是外在的、客观的和更加具体的一种劳动。创意往往能通向创新,而创新却较少引发创意。

(二)创业与创意

Drucker认为创业是一种普遍行为而不是特定的人格特质。Ireland等把创业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创业战略的三维度,即创业历史、创业要素以及创业成果。Grégoire&Shepherd利用创业动机、创业知识与环境的互动构建出创业集成系统。我国学者对创业理论的研究正式开展的较晚,但研究成果丰富。林强、姜彦福等指出凡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的个人、团队或组织都有可能成为创业者。翟庆华、叶明海等提出创业是经济增长要素,并证实短期内创业活跃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明显。

本文认为,创业是人类基于创造力思维和创新行为来开创建立新事业的系统过程。创业的内涵已从早期仅关注创业者特质向注重创业过程转变,研究层次也实现了由个体到团队、组织甚至社会层面的转变,同时,创业的系统化研究也日益彰显人、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与本文对创意的定义有耦合之处。创意是创业的源泉,而创业是实现创意的工具,两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首先,行为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同一性特征。不论是创意还是创业都不是属于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利,都具有普遍性特征。创意和创业既涉及个体、团队、企业,也与整个社会有关,全民创意、全民创业成为普遍现象。此外,“创意企业家”这一概念的兴起也印证了创意与创业主体的同一性。该概念被用来描述能够将想法转变为社会所需创意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家角色,文化创业者利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在文化环境和文化组织中寻找新的机会并开创新的事业。

其次,创意的基本内涵是创业的表现形式。在全球化日益蔓延的背景下,文化共用正成为一种潮流。在特定地理区域或虚拟领域内可以获得的智力资源体系,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文化区域和文化集群的演化。在博客、电子商务、推特网等新兴数字媒介的推动下,利用虚拟平台来寻找创业机会更成为一种共识,网商正悄然成为新兴创业群体。互联网创业依托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创业者通过对原有产品内涵和经营方式的创意和创新开展创业活动。

第三,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具有一致性。创意首先是建立在他人想法基础上,通过创业方式来实现创意也必然要求寻找与人合作的机会,协作创意和协作创业也已成为一种生存准则。此外,现代创业的价值已经不仅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生态创业。与简单的商品交易相比,个人情感的体验需求在创意产品和服务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开始成为创业价值得以实现的保障。

五、创意价值的实现过程

由于创意的产生往往源于个体的直觉、观察和体验,这些隐性知识是模糊的、难以表达的。因此,创意价值的生成过程本身就存在着难言性和不确定性。尽管学界目前对创意概念的认识还未达成共识,但在对创意价值的追求上,目标却是一致的。

Green(2001)较早对创意价值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他提出了“5I”创意程序(如图1所示)。在资讯阶段,创意者通过对已有信息模式的怀疑和否定,生成创意源;在酝酿阶段,创意者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试图打破常规,产生新图式;在启发阶段,创意者通过系统思维,将新图式与市场、文化、审美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相结合,初步呈现出新组合形态;在生成阶段,创意经过前期量能的积累后,在时间、环境和灵感相关因素的促成下,瞬间实现质变;在应用阶段,创意者需要将创意设计、服务、版权等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创意价值。这5个阶段是循环的过程,创意的应用又有可能对新的一种创意产生提供基础和来源。Howkins提出了“RIDER”序列,即创意要经历回顾(review)、孵化(incubation)、梦想(dream)、兴奋(excite.ment)以及现实检测(reality checks)5个阶段。Fjeldstad和Ke-tels提出了价值网络模型,指出企业价值的实现既依赖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传统产业构成,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Csikszentmihalyi认为创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创意过程主要由三个辅助系统来支撑,一个是创意所涉及的领域,一个是创意领域的转化条件,一个是创意人才,他强调创意人才是整个创意系统的核心,该群体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创意条件的合理利用以保证创意系统的稳定运行,最终达到创意价值永续的理想状态。

邢华在针对创意产业的价值生成与升级环节的研究中发现,网状的价值系统和线性的价值链是创意价值实现的两种主流模式。刘友金、赵瑞霞等提出创意价值链(creative valuechain,简称CVC)的概念,认为从创意源的产生到创意成果化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化过程,由诸如政府、企业、高校、文化服务机构等相关创意主体相互链接而成。同时将创意价值的生成细化为创意源、构思、设计、实验、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等六大过程。厉无畏从资本要素、价值链和价值实现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了创意价值系统(如图2所示)。刘捷萍以创意企业为出发点,构建了价值实现模型。她认为创意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让创意产品、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过程包括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以及售后服务多个环节,而创新是整个价值实现过程的动力。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对创意价值实现过程的研究视角已经开始由线性向系统和网状的转变。与传统价值链理论不同,创意网络的价值动力来源于网络成员间的匹配,更注重网络的整体价值,突出了协作共生机制在价值创造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思维将是目前研究企业创意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主要价值取向。

六、结语

创意是一个既富有历史积淀,又充满年轻活力的概念。通过几十年的纵深发展,创意研究已经逐步演变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对创意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基本属性的分析以及价值生成机制的探讨之后,本文认为,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较而言,创意理论研究仍显零散,对创意内涵、结构、形式、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化,尤其是要将创意纳入组织战略以及管理情境中,力求探索创意系统的动态稳定。可以预见,未来的创意研究必将在质疑和争论中继续前进。

责编:赵国军;校对:暮雪

猜你喜欢
创意
布艺“口金包”的拼接创意设计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略谈油画的风景写生技巧与创意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平面设计的创意与审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