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学生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策略

2015-05-30 23:25黄颖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训练高职

黄颖

【摘 要】根据CBE理论关于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心智技能的构成与训练的相关论述,对沟通技巧课程进行课改,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高职 职业沟通能力 能力本位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45-02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仅仅培养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受教育者拥有一些职业的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的热点。作为核心能力之一的沟通能力越来越被许多高职院校所重视,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沟通技巧,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沟通能力。然而这一类课程一般是沿用本科的教材与教法,理论性强而操作性不够,教学内容安排与设计还不够科学与完善,更谈不上形成一套高职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目前的对沟通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多停留在策略上,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学生基本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财经管理类专业为对象,尝试借鉴CBE理论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以及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技能的形成与训练的相关论述,探讨如何通过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

一、与职业岗位结合,突出以能力为本位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开发,后来加拿大首先将其运用于职业技术教育,该理论强调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行为结果与具体操作技能,因此也称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教育。CBE理论中有关职业能力的论述对职业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指出人才培养要注意岗位的差异性,要结合相应的职业活动或职业情境进行训练,教学内容要具备应用性与针对性。同时,职业能力具有层次性,它是可以分解的又可以综合的、可操作的,基于这些特点,高职课堂教学内容可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设计。

根据CBE理论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要对沟通技巧单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就要首先对相关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的专业能力需要,然后对具体的岗位任务进行能力分析,把需要沟通能力支持的工作任务划分出来,接着确定典型的工作沟通情境作为训练的内容,即模块训练,最后把各典型工作沟通情境中所需的沟通能力进行逐层分解,确定岗位操作者必备的单项沟通技能及知识要点,即单元训练。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沟通训练内容就能由点到面,从单项技能训练到一个能力模块训练,最后把多种能力模块串连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沟通能力训练的内容结构。

二、“五步法”训练模式体现沟通技能特点

能力本位要突出能力,能力是在技能与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中形成与提高的。技能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是依靠学习知识即我们所说的理论,并进行反复练习而获得并巩固的。要培养沟通能力就要训练沟通技能,而这种训练不同于工科类的技能训练,有相应的模拟实训室,有专门的设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遵循教育科学,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按照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技能分成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或动作技能,常以外化的合乎法则的动作表现出来,是操作者的身体或器官发生位置移动的一种技能,如打字。心智技能又叫认知技能,是不需要身体或器官的位置移动,只需要在头脑中运用规则进行操作的技能,常以内化的认知能力体现出来,所以也可叫之为智力技能,如某种语言的学习。沟通技能是一种操作者按规范或约定俗成的原则与人交往的技能,在沟通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在头脑中运用相关的沟通规则与技巧,对自我角色进行感知,对面临的场景与对象进行一系列包括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观念性的、内隐的,所以说沟通技能主要是一种心智技能,因此必须采用与心智技能相适应的训练方式才能提高学习者的技能水平。

心智技能虽然是内隐的,但也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智力活动有五个阶段,后来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把这五个阶段简化为三阶段,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是原型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原型操作阶段,即物活活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原型内化阶段,包括有声语言、无声外部语言、内部语言三个小阶段。在进行心智技能训练时,第一步,要先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它的实践活动是怎样的,教师要模拟现实情景中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原型”;第二步,制作“规则”让学生进行原型操作,实际上就是“模拟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试图建立起一套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形成“条件化知识”,让学生可以按程序进行操作训练;最后一步是内化阶段,心智技能本身是内隐的观念性的技能,要重视其内部语言的形成,这就需要经过外部语言即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思维外化过程,然后是无声外部语言操作,最后才是真正的内部语言、自动化的内隐的心智操作的过程。简而言之,因为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高度简缩性”等特点,训练时比较难于让学生直接感知和把握,高职学生本身又具有直观、形象思维较好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沟通技能教学时要尽量将所学的知识模式化、程序化,以便于学生掌握与操作。

依据心智技能形成的特点及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进行了沟通技巧课程单元训练的改革,设计单元训练“五步法”,其中第一步“初认知”与第二步“明特点”属于“原型定向”阶段,第三步“建条件模式”与第四步“订立规则”属于“原型操作”阶段,第五步“化解规则”属“原型内化”阶段。

在进行沟通技能训练的第一步,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进行辨别,在课堂中主要通过视频欣赏、案例分析等形式,展示沟通情景片断,让学生对相关岗位的特征及沟通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建立某种“刺激”,建立初步的“定向原型”。

第二步就需要让学生明确“了解”相关岗位沟通技巧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纠错”形式,这其中错误的内容,一般也是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让学习者“发现学习”,从提供的素材当中自行发现知识。教师要适时进行归纳与总结,抽取出沟通技能的一些要点,让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原型定向”,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第三步,采用认知心理学中的“产生式”学习方式,将掌握的知识点分解为各种情景,向学生展示说明“当……条件下”,则我们“应……”,形成“条件化知识”。把所需掌握的技能细分成不同场景下,让学生掌握不同场景下的技能操作程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职场沟通工作中“条件——行动”的思维模式。

第四步,因为心智操作技能比较难在课堂中反复练习,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把心智操作“程序”外化成可操作的“规则”,以便于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操练。在课堂中教师要提炼一些“沟通技巧口诀”,通过口诀把沟通中复杂的内在的记忆、思维、情感等心智要求简化为外在的可拆解、可训练的步骤,相当于学习的“支架”,让学习者借助这种“支架”进行不断地练习,形成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当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学习者便可以逐渐放下教师设计的“支架”,独立地运用各种单一技能“规则”甚至复杂的“高级规则”着手解决真正工作场景中的任务。在这个阶段,对技能已经非常熟练的学习者碰到需要处理特定问题时,便可借助于头脑中的“内部言语”进行程序化的心智活动,而且以简缩、快速的方式进行,而不再需要按设定的步骤一步步地完成。

这种训练模式有以下特点:其一,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课堂教学内容尽量采用与岗位工作一致的内容,设计职业沟通情景,使学生充分体验职业角色的不同;其二,技能训练程序化学生容易掌握。在技能训练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模式,制订技能操作的“规则”,让技能“程序化”,学生练习起来非常容易,能较快速达到要求,学生也因为这种成就感而学习信心大增,学习的乐趣也突显出来;其三,这种训练方式循序渐进,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中工作的流程及沟通过程的各要素的组合,训练的方式比较科学。可以说采用新的训练模式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比传统的方法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以往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借鉴CBE理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模式[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胡连奎.运用CBE理论和方法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4]韩仁生.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5]曾玲娟.职业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惠亚爱.沟通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黄 颖(1976- ),女,壮族,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礼仪与人际沟通,民俗文化。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训练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