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种生存效率最优理论的高职特色课程内容改革

2015-05-30 23:25李卫宁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途径改革

【摘 要】以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讨论与物种生存效率最优理论契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内容改革,探索高职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的有效途径,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存效率 课程内容 改革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63-02

一、生存效率最优理论的内涵

在生命世界里任何生命的第一位目标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这就意味着物种的进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物种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即效率最优化过程。达尔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事实上也说明了物种进化与生存效率最优化之间的关系。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随着科技、技术的换代和升级,课程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升级。因此,课程内容更新升级实际上也是“优胜劣汰”,不断进化的过程,将物种生存效率最优理论引入课程内容改革,以推动课程内容改革。

二、与物种生存效率最优理论契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内容改革

生态意识即生态思维方式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理论源泉,已日渐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应用也早已不局限于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两大领域,许多学者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并得出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高职课程内容的实质是一个载体,以文本及媒介的形式存在,蕴涵知识、技术、技艺、工作任务、过程、行动、道德、价值、态度及精神等诸多元素。其存在和构成既不是一种单质的、绝对确定的、人为制造的物质实体,也不是完全不确定的所谓精神理念,而是一种物质性客观实质存在与精神性主观本质存在有机统一的具有活性活力的生命体存在。课程内容更新升级同样蕴涵着生物进化的动力,将物种生存效率最优理论引入课程内容改革,推动课程内容改革是可行的。课程内容改革与物种生存效率最优理论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凭借多样性与相对性达到生存效率最优在课程内容中的体现

生物在生存与繁衍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其最优效率。如单细胞生物病毒通过快速繁殖以数量取胜;有些通过速度捕捉与逃生;有些则通过智慧维生。单一物种在其栖息环境中如果遭逢灾难性变化,想要存活下来,凭借的就是基因的多样性。

邓泽民、王宽认为:“德国职业能力结构分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大类,其中,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从职业、技术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分析,高职教育课程内容蕴涵知识、技术、技艺、工作任务、过程、行动、道德、价值、态度及精神等诸多元素。这些元素要求课程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这就如同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多种多样的外部环境选择中,成功地适应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达到最优效率。在筛选课程内容过程中,有些是为了保证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些是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公民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知识,有些是关注学习者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传授经验作为学习基础和起点。

最优效率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最优效率的相对性与条件性。俗话所说的“鱼儿离不了水”“虎落平阳遭犬欺”,其实指的就是效率的条件性,效率的发挥不能脱离物种适应的环境。例如公共基础课和实验性课程的课程内容,公共基础课强调的是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实验性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经验和成长过程的质量。进入的视角不同,对于课程的价值取向便会不同,其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对学习者的贡献,表现出来的效率显然没有可比性,不该有高低等级之分。

(二)保持动态平衡体现生存效率最优符合课程内容更新升级的要求

在特定的环境中,物种生存效率绝对最优的结果是灾难。大家熟悉的已灭绝的恐龙,当适应恐龙生存的生态环境走向衰退,它们保持的“最优效率”反而会使它们最快走向灭亡。由此可见,现今仍然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它们的生存效率就是最优的,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是胜利者,也是这些胜利者保持了生态平衡。

在高职院校课程内容改革中,部分院校追求就业率,过分强调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人才,强调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直接引用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唯一重要标准。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知识内容,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培养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现出“生态失衡”。这样的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向高层次、复合型发展的方向。学生就业后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势必出现障碍,自身发展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提升,甚至会被企业淘汰。因此,课程内容更新升级既要求掌握专业知识,也要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效率就是最优的。

三、高职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达到“生存最优效率”的实现途径

(一)利用物种的“个性优位原则”开发鲜明个性的本土课程

没有个体也就没有整体,离开了整体的个体也就不存在。个体越是有特性越能显示优越,对整体的贡献越大。物种的个性优位是生物整体效率的保证,是保障物种生存效率的必要条件,使生物整体实现生存繁衍的目的。高职课程内容改革以“个性优位原则”为突破口,开发鲜明个性的本土课程,提高课程内容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效率,并与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以开发广西高职的公路工程造价本土课程内容为例,课程内容根据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革,发掘广西本土的课程资源。如收集广西与造价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广西公路工程成功案例的成套图纸和文件;反映广西目前的技术工艺水平的杂志和文献;目前在广西施工企业使用的工程造价软件和施工定额等。同时还应考虑到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广西配套的公路工程造价体系存在不完善、自主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课程内容改革中借鉴发达省份和地区的成功案例和造价体系,丰富本土的课程资源,完善本土课程内容。以鲜明个性的本土课程促进整体发展,达到提高课程内容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效率的目的。

(二)按物种“多样性原则”设计出课程内容的各种展现形式

多样性就是弹性、调适性与再生的能力。物种在其变化栖息环境想要存活下来,具有最优的生存效率,凭借的是其多样性。多样性是自然的特色,也是生态稳定的基础。

例如高职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基本上全部涵盖了该专业要求学习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识读图和制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工程量计算和常用的结构、力学应用计算能力,具备初步的工程质量通病和质量事故分析处理能力。遵循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展现形式,可以使该课程具有最优的生存效率。展现形式包括特色教材、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技术杂志和多媒体资料、标准图纸、成套工程案例、习题库等,形成“资源库”。在使用“资源库”中的这些资源时,要注意针对课程每项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训练进行,方便学习者、教育者使用。课程内容设计多样性的展现形式,体现出高职课程内容具有弹性、调适性与再生的能力,能成功适应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使高等职业教育蓬勃生长。

(三)“最大最小值原则”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联系

物种不该有高低等级之分,否则,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所谓的“高等”生命不能完全替代那些“低等”生命呢?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了“最大最小值原则”,即惠顾少数不幸者原则,对那些境况最差的物种进行补偿,改善不幸者的命运,形成更科学的生物进化“动力圈”,为物种生存发挥最优效率创造条件。

高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发展中,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使专业课程蓬勃发展。相比之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其机构设置、课程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远落后于专业课程。以“最大最小值”原则,纠正对高职公共基础课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偏差,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课建设。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实际,对专业的针对性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与工程测量相联系。论述Excel单元格和区域的引用,课程内容以拱轴线变形量计算为例子,通过Excel运算符、函数、公式的使用,编辑纵桥向与高程的坐标数据组,快速地完成批量拱轴线测量数据。以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数据作为数据例子,运用Excel软件的数据拟合功能对灰剂量、混凝土凝结时间测定和水泥碱含量测定进行数据处理和曲线拟合,方便快捷。

总之,提高课程内容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效率,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物种生存效率最优理论”遵循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内在规律,能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课程内容的制定特征。

【参考文献】

[1] 傅松涛.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态均衡[J].比较教育研究,2010(7)

[2]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雪.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3] 何绍福,李晓霞.论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5)

【作者简介】李卫宁(197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高级工程师。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途径改革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改革之路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