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2015-05-30 08:50谭欣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

谭欣

【摘 要】以校企合作为研究基点,深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选择具备大酒店人才观的酒店开展合作、遴选校企合作代表架起校企合作沟通的桥梁、校企互动共建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行业指导作用共建中高衔接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等策略,为酒店管理专业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中高职衔接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102-03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单靠中职学校或者高职院校培养,需要中职和高职两方面共同努力。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生涯发展基础、高端技能型酒店专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年来各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课程体系的衔接不紧密、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明晰等诸多问题,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较低,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如何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行业指导作用,对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出现,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继续升学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提高了我国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中高职衔接出现了1+1<2的现象。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由于我国酒店人才的紧缺,酒店职业就业出现低门槛化,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开始出现怠学厌学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步入高职阶段不久就提出提前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申请,有些学生甚至要求退学,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大量流失。这些现象的产生,从宏观的角度看,主要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中高职衔接体系。从具体的角度看,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办学的独立性,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导致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二是由于酒店业人才紧缺,酒店就业低门槛等的特点使中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出现重叠、缺失的现象严重。在中职学校,一方面由于酒店业的人才紧缺,促使部分学生希望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产业经济的转型需要职业教育学历高移化。因此,中职学校在设置旅游服务专业、餐饮服务专业等酒店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想满足部分学生从中职走上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要求,又想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继续升学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在高职院校,由于对教育部关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解上的偏差,同样把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与中职学校的课程相重叠,忽略高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选择升入高职的学生因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而产生怠学厌学甚至退学的情况。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顺应了时代潮流,改变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提高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一定的基础,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都摸索出了很多合作模式,但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毕业后依然需要酒店进行二次加工,重新培训,并没有真正实现院校培养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院校或酒店管理专业团队无法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由于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酒店管理专业多年来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行政干预的现象,合作企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指令性,院校或专业团队无法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合作企业,常常出现酒店的条件与校方的合作需求并不相符。比如校方的人才培养是面对高星级酒店培养人才,而合作酒店并没有达到高星级的档次,经营理念陈旧,无法给予学生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再如,酒店管理专业既包含餐饮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客房服务等其他领域人才的培养,但合作酒店存在着餐厅外包甚至没有餐厅等功能不健全的问题,使专业实践条件严重缺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合作企业缺乏大酒店人才观,重用人而轻育人。由于我国酒店业发展良莠不全,很多酒店重用人而轻育人,酒店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培为己用,时刻提防学生跳槽,因此不愿为学生的培养付出更多。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更多是为了解决自身用人的需要,学生的顶岗实习安置变成酒店使用劳动力的形式之一,企业只是在接待实习生时开展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但基本是本着够用为主的原则,不愿为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有序地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缺乏系统的培养。

第三,缺乏政策的引导,酒店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我国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有多年的时间,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育人的任务还是校方在承担主要的工作。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也不例外,由于酒店迫于经营目标的压力,参与专业建设的力度非常小,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建设工作还是校方自己闭门造车,没有把企业的资源融合到课程资源建设中,没有把企业的项目、工作任务真正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造成所教非所做,所学非所用,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酒店各岗位工作。

三、酒店管理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应该说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对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也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共识。然而,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始终无法与酒店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成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要想突破这个瓶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寻找突破口,才能在中高衔接这块新的试验田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选择具备大酒店人才观的酒店开展合作。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观与投入程度是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人才的关键。当前,由于我国酒店企业的发展尚不均衡,再加上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很多酒店普遍缺乏大酒店人才观。合作企业的合作诉求点更多是为了解决自身酒店用工紧缺的困境,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关注顶岗实习的安置及毕业后的服务承诺,而很少就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平台的建设、培养质量的评估与校方进行深度的合作,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流于表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大打折扣。

具备大酒店人才观的酒店往往对酒店自身的实力更自信,也更认可人才的良性流动,他们相信只要酒店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最终会成为高质量人才流动的终点站。因此这样的酒店往往更重视人才本身的培养,能根据人才能力结构的需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系统地规划并系统地实施,与这样的酒店合作无疑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的外资品牌酒店往往比较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比如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酒店为每位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按计划在不同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当员工处于一线服务员时,除了进行必要的服务员操作技能与素质培训外,还安排了主管一级的技能与素质培训,使每个员工都成为酒店的储备人才,把培训工作做到用人之前,一旦管理岗位出现空缺,就能马上从一线员工中提拔补岗,而员工由于接受过主管级的技能与素质培训,也很快适应了主管岗位工作。希尔顿集团深知酒店人才流动是必要的,因此在进行员工培训时并不担心员工有朝一日会背叛企业,即使有个别员工离开酒店,相信会有更好的员工补充到酒店当中。希尔顿酒店集团旗下酒店的人才低流失率很好的证明了这点。与这样的酒店开展校企合作,学生才能得到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其培养质量自然也容易得到保证。因此,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时,应选择具备大酒店人才观的、符合本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酒店作为合作伙伴,才能确保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遴选校企合作代表,架起校企合作沟通的桥梁。校企合作推行多年,合作效果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大打折扣,很大一个原因是校企间沟通出现了阻塞。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并没有完全知晓,尤其是我国酒店市场发展迅速,对酒店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更显重要。要想保证校企间沟通的顺畅,就需要学校和酒店双方都遴选能真正成为校企沟通桥梁的代表。笔者认为,校方应该选择有行业工作经验的,熟悉酒店服务与管理流程,了解酒店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的专业一线老师作为校企合作的代表,才能把合作酒店对人才的需求传递到专业教学团队中,从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质量标准并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而酒店方则应遴选了解人才培养规律,熟悉教育行规的员工作为校企合作的代表,才能结合学校教育规律把酒店的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三)校企互动,共建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具有培养期长,学生可塑性强等优势,制定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当前很多院校与酒店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与合作企业衔接不够紧密,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更多是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状况或根据学院教学条件制定出来的,开什么样的课程更多的是看教师团队本身能不能胜任或有没有足以支撑的教学条件,而不是根据酒店人才能力结构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来制定,因此所制定的课程体系没有能完全体现用人企业的人才能力结构要求,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与用人企业有不少的差距,酒店在用人时还得重新进行培训。当然,也有些院校非常重视企业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参与,但由于企业本身有自身的经营管理压力,往往无法深入地参与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造成虽然课程体系中有企业的影子,但实施过程中又无法完全把企业的理念与要求贯彻其中。因此,要想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应相互理解,校方要理解企业人员参与到学校共建课程体系的难度,主动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走进企业让企业对课程体系做加减法、做选择,完善课程体系。而企业方也应当调度本企业人力资源,结合酒店各岗位工作操作流程,结合酒店各岗位人才能力结构要求对校方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让校方所制定的课程体系更能体现行业用人标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校企双方互动起来,才能建设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行业指导作用,共建中高衔接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严格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无不建立有严谨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也没有建立起第三方评估体系,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保障也与这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面,还基本是老师说了算,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水平不一致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水平参差不齐。酒店行业作为发展相对成熟的行业,尽管不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异,但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已经制定了一定的服务标准,各酒店企业的服务标准还是基本一致、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统一的。因此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共建中高衔接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改变当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说了算的现状。比如,拓宽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价功能,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意识,严格把关评价过程。同时,在就业资格准入方面,可以借鉴国家导游从业人员的就业准入制度,由旅游酒店行政主管部门建立酒店用人准入制度,严禁酒店录用未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认定的从业人员,从而保障酒店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职教论坛,2013(25)

[2]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1)

[3]刘加凤.宓秋锋.江苏省中高职对口单招课程衔接的探讨——以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4]田旺军.酒店管理专业“三二连读”人才培养对策分析[J].北京财职业学院学报,2013(10)

[5]张春娥.广东省酒店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思考——基于高职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

[6]逯铮.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诉求及国际借鉴[J].职教通讯,2013(7)

【作者简介】谭 欣(1973- ),女,广西贵港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酒店管理职业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