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语文实用型一体化教学探索

2015-05-30 10:48尹航
职业·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实用性语文教学

尹航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提出,当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之时,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技工院校教学中地位日趋尴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基础性和实用性,实现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一体化教学 实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一体化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职业院校惯用的是三步走(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訓)技能培训教学模式。但三步走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针对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体化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引导型”转变;学生由“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尴尬处境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急剧减少,同时质量也不容乐观。加之在技术至上的驱使下,文化基础课程受到较大的冲击,语文课被“边缘化”的情况比较普遍。

一般在职业学校,语文等文化基础课成绩好的学生,其专业课成绩也比较好。这就体现了孔庆东先生的观点:语文不是一个学科,语文是道,语文通往所有的学科,领导所有的学科,覆盖所有的学科。现代的发展,对所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开启人的智慧、充实人的情感、培育人的精神并使人不断改造世界观的过程。因此语文等基础性学科在职业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职业教育学生们普遍对学习失去兴趣,不仅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自主动脑学习的能力也极度欠缺,加上对文化基础学科的轻视,对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的厌烦,导致学习基础不扎实,专业无法提高。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与语文教学有着不谋而合的特点。两者联合可以将这些优点发挥到极致。如何进行一体化的语文教学是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共有的难题。下面,笔者谈一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观点。

1.由理论学习重心转向实践练习

语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它既包括文学也包含语言。这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学会运用语言又要学会鉴赏文学。从简单的句子结构到复杂的长篇小说,都属于语文的范畴。学生所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将《一碗清汤荞麦面》《项链》放在一起进行模块学习让学生分析,学生可以得出这是两篇小说。让学生陈述这两篇课文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对比的分析、阐述个人观点、总结归纳小说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些过程不是在一堂课或者几堂课中就能实现的。作为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由浅入深,有所取舍,有的放矢。

2.由课本模板转向生活百科

在教学过程中有课本作为基准进行教学,所有内容都是课本上的。有的教师拘泥于课程计划、参考教案,使得原本有着丰富内容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分析。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除了讲好“例子”以外,还可以引进音乐、美术、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实现现代开放型语文教学。

3.由他人借鉴转向自己原创

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非要用原始的作文课来局限、压制学生的创作灵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书写个人想法,抒发个人感情。不论是说说、朋友圈,还是微博、博客都是可以利用的平台,实现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

四、小结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通过学习取得进步。所以在语文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语文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实用性语文教学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