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作路径 助推校企发展

2015-05-30 02:29王妙娟
职业·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产学结合体验式校企合作

王妙娟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将两个独立的经济体融合,形成“捆绑”发展优势,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本文以浙江公路技师学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为例,从校企合作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改革三个维度,分析基于体验的校企合作新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体验式 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将两个独立的经济体融合,形成“捆绑”发展优势,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如何走出校企合作的新路子,从根本上打通企业和学校的壁垒,强化企业和学校的内生发展力,是职业院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应当在传统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上有所突破,扩大校企合作的内涵。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浙江公路技师学院以物流专业为试验田,探索和实践了基于体验的校企合作新路径。这一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含校企合作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改革三大层面的创新。

一、完善组织保障,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1.发挥校企优势,建“双元”执行层

企业一元,学校一元。要实现“双元”的深度合作和持续合作,必须从组织层面加以保障。因此,学院物流专业创造性地搭建了校企合作“双元”执行层平台——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物流管理系主任、部分专业教师、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部分企业骨干共同担任。截至目前,与学院物流专业合作的百世物流、德力西、慈溪太平鸟、沃尔玛杭州西溪山姆会员商店等企业都是委员会的成员单位。

2.坚持“二三”原则,深化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三”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三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三个环节”即: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合作过程监督。

3.改革企业架构,设立合作办公室

校企合作的深化,不仅需要依靠学校的变革,还要依托企业的“配套”改革,从企业架构上进行优化。目前,百世物流企业已经专门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项负责和统筹安排体验式工学结合的各项事宜。这是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多年来的一大突破,从根本上触动了企业的“心脏”,实现了双元育人的目标。

二、放大变革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体验式工学结合:课内外、校内外、在校学习与在职成长 “三结合”的育人模式

所谓体验式工学结合,即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所授知识的教、学、用三者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参与中切身感受到它是学为所用、学为即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实现思路是:在进入符合所传授知识具有较强相关性、实践可行性、适合多角色参与性三个要求的企业生产岗位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能,并按预定的行为规则即每个岗位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时间和互动机制约束下,按照实际的行为规则完成相应技能操作任务,并对操作结果根据预先确立的评价标准,结合企业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产生最终的评定结果。即紧紧围绕“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实施教学,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在体验式工学结合模式下,学院与百世物流率先形成“4+2+1”育人方式。合作中,学校保留班级建制,以班级为单位,40个学生同时进驻百世物流的海宁呼叫中心,同时,建立企业教室,每周岗位实践4天、专业课程学习2天、休息一天。整个企业实践活动横跨一个学期,跳出理实教学课程安排固有比例。“4+2+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形成了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合一、技能培养与职业鉴定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五合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在校学习与在职成长结合“三结合”的育人模式。

在工学结合、接力培养的运行过程中,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修订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得到了及时更新,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训,其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培养,由此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

2.企业教室:生产与教学合一型的实训平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由“双师型”教师担任基地负责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学院建设实训基地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物品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上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物流专业的实训设施突出“全真性”“仿真性”,为实训课程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实训中心内采用企业信息系统(阿里巴巴),确保实训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全网化。

在此基础上,物流专业探索在合作企业厂区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實训基地——企业教室。企业教室由教学区、工作区、培训区、成品陈列区、生活区等构成。企业教室使实践教学变传统的模拟教学环境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工作真实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在企业教室里,学生不仅要与普通员工一样,完成日常的工作和考勤,而且还要同步学习专业课程。此外,还要参加企业组织的为期两周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心理管理、客服软技巧、业务提升等内容。在企业教室,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学徒,拥有双重身份,因此也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考核与管理。

三、深化机制改革,丰富合作内涵

1.校企双主导的评价机制

企业需要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学生企业是否满意?这些问题需要校企共同来回答,而不能只凭学校的一张毕业证书说话。学院物流专业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品德修养、专业技能、与人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企业的评价,用企业的制度标准、管理标准、生产标准、用人标准评价学生的能力,让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在“4+2+1”体验式工学结合中,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与专业课程教学考核挂钩,形成了企业和学校双主导的评价机制。

目前,学院物流专业正和百世物流企业完善学生“毕业考”机制。如学生毕业必须通过行业、企业组织的考试。这种考试很特殊,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而是为期一个月的技能测试。题目没有概念、没有公式,全是工厂中的具体案例,请学生们制定解决方案。这就能够更好地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让企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第三方”机构。

2.教师资源的“打包置换”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特别注重技术和技能的职业院校来讲,双师型教师就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可以说,没有技术的职业院校是空壳,没有技能的教师是空身。要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教师队伍,物流专业创新建立起校企双方教师资源“打包置换”的机制,即鼓励校企双向流通。

一方面鼓励学校物流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使专业课教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保证每位专业教师至少有1个以上稳定的行业或企业联系点,专业教师每两年有不少于两个月的专业实践时间,每年学校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教师要带着课题、带着项目去企业实践,真正使教师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另一方面,特别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校外实训基地,他们大都具有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负责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校企教师资源的互换,大大加快了品牌专业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第一,企业教师的介入,使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要求更加融入,带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提高,促进了“理实一体”课改的升级;第二,老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学习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优化了学生管理的措施,为校内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活”的素材;第三,教师带着课题,深入企业内部,介入企业员工培训,诊断企业生产难题,合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学校智力支持。

学院物流专业长期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走“同建一门课、同写一本书、同管一基地、同育一方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实践条件,推动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有了明显的提高,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和就业稳定率均有提高,2014年就业对口率达到76%,远远高于2013年的42%。与此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创效,实现双赢。在合作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缩减了人力成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服务,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增强了企业实力。

参考文献:

[1]姜小军.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

[2]赵桂芹.基于“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体验式教学推广与实践研究——以《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课程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3]赵伟中,周雅静.对新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调查和思考(下)[J].河南教育,2013(11).

[4]郭江平.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作者單位:浙江公路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产学结合体验式校企合作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药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产学相互支撑校企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