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窑影青瓷之美

2015-05-30 10:48赵童
收藏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青釉坯体釉色

赵童

隋唐大运河考古成果名震中外,大量古陶瓷的出土无疑是亮点之一,其中囊括了二十多个窑口的瓷器,宋代景德镇的影青瓷器即是其中之一。安徽淮北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隋唐大运河考古出土的宋代影青瓷,今选出4件介绍予读者,并借此谈谈对影青瓷的一些认识。

一、隋唐大运河出土景德镇窑影青瓷品鉴

宋影青釉瓜棱花口瓶(图1)高15.4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7.6厘米。口部以连弧线分成八瓣花口,向外翻卷,束颈,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凹凸弧线,将瓶身分成瓜棱形,圈足外撇,造型别致。胎薄,可透指影,通体施影青釉,釉色晶莹。

宋影青釉葵口碗(图2)通高4.3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4.6厘米。敞口,六葵口,内出筋,弧腹,圈足,整体造型精美规整,形制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除外底均施影青釉,色泽匀静润泽如凝胎。内底饰刻划有牡丹花纹,纹饰刻划的深浅相宜,纹理细腻,纹样清雅,刀法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影青釉的精妙所在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影青釉瓜棱形执壶(图3)通高9.5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4.9厘米。是影青瓷中的代表之作。釉色呈淡青绿色,极薄而透明。壶敞口呈花形,短颈,壶腹饱满圆润,压印十六条纵向凹槽,作出数瓣纵贯腹部的弧形凸棱。外撇长流和执把形制优雅流畅,上端高度相等,圈足。

宋影青釉素盏托(图4)通高9厘米,杯口径7厘米,足径3.5厘米,托腹径12厘米,足径6.4厘米。杯为敞口,深腹,高圈足外撇。托为折沿口,台阶式浅腹,高圈足,托中央设一高台,台边缘凸起一周托圈,圈内仅容杯足于内。杯与托通体施白中带青的影青釉,仅底部露胎。杯足积釉较厚,造型简约,线条流畅,光素无纹饰。器型清秀典雅。宋代点茶之风盛行,盏托可说是宋人饮茶的必备之物。

二、关于影青瓷的几点认识

“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shanzhi)之器,洁白不疵,故鬻(yu)于他处,皆有‘饶玉之称。”南宋蒋祈在其著作《陶记》中对青白瓷这样赞誉。自此之后,我们的陶瓷典籍中,青白瓷“饶玉”之说一直沿用,有口皆碑,成为定论。

宋人彭汝砺在一首诗中写道:“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景德镇宋时属饶州府浮梁县辖区,琼玖为玉名。诗句赞颂了瓷工的心灵手巧,制作的青白瓷可与美玉相媲美。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亦有“佳节又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词中的“玉枕”指的就是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枕。青白瓷器美如玉,在宋元时期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共识。晚清时,人们将青白瓷称为“影青瓷”,“影青”一词更显文雅,更能体现青白瓷美轮美奂的意境。

笔者曾求学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对风靡瓷苑的影青瓷情有独钟。借一句董必武先生初访景德镇时留下的诗句“青白釉倩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殊;艺精雕削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来倾述笔者心中那光致茂美、影韵风雅的影青瓷在釉色、纹饰、技艺、造型等方面独树一帜的特别之美。它的制造工艺、造型款式和装饰纹样等无不凝聚着当时社会先进的科技成就和崭新的思想意识。

1.胎质温润如玉,釉色清雅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如图1、图2;二是淡青闪黄,如图3、图4,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

影青釉瓷器胎骨洁白,釉色清丽淡雅,青中有白、白中显青,釉面晶莹透彻,釉质温润如玉,胎质坚致腻白,胎体细薄玲珑,常在器壁雕有精美的纹饰。由于釉面玻璃质感强,因此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呈色较深,当光线透过器壁,与雕饰图案阴影交迭,呈色变化丰富,可映现出青色的雕花纹影。许之衡先生的《饮流斋说瓷》一书说:“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道出了影青瓷釉素胎薄、对光见影的特点。

“影青”瓷还有“映青”、“隐青”、“罩青”之名。古陶瓷鉴赏家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记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映青,以其釉汁微带青色也。据言出自江西,为宋所制。”其记述的瓷质、釉色、产地、时代都与影青瓷吻合。

影青釉的出现即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浅素淡雅的风格选择和追求的结果,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更是人类社会风尚的更新和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体现。

2.装饰纹样清雅,韵味浓郁

影青釉瓷器常在器壁雕有精美的花饰,常见的图案有:人物、风景、瑞兽、祥禽、鱼藻及牡丹、荷莲、菊花、月梅、石榴、樱桃等。同时在器物上还有一些辅助性纹饰,主要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和圈足部位,多为二方连续图案,人们称其为“边角纹样”,常见的花纹有:水波纹、莲瓣纹、蕉叶纹、葵瓣纹、菊瓣纹、云雷纹、回纹、弦纹、鼓线纹、海浪纹、钱纹、圆圈纹、曲折纹等。

其中花卉纹饰主要以缠枝、折枝两种手法装饰。缠枝又称穿枝、转枝,是影青刻花应用较多的装饰手法。其构图原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缀叶子,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纹或缠枝花果纹。古代工匠对自然植物进行的这种变形处理,是一种具有较强装饰特色的艺术手法。折枝纹是在生坯胎上雕刻出花卉或花果的一枝或一部分,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纹饰简炼而主题突出,有着浓郁的民间韵味。

3.雕刻技法精湛,手法多样

随着宋代制瓷技艺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宋代影青瓷的装饰技法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镂空、贴花等。

刻花: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工具刻制出装饰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影青瓷刻花的刀法分为“单入侧刀法”和“双入正刀法”,前者刀锋一侧深,一侧浅,截面倾斜,又称“半刀泥”;后者刀锋两侧垂直。刻花线条宽窄不同、深浅不一,转折变化多样,兼有线和面的艺术效果。它用刀直接在坯体上刻制,整体感强,装饰效果颇佳。施釉烧成后,因刻划痕迹深浅不同,釉料填充厚薄不均,而釉色也浓淡不一,深厚处釉色呈青绿色,浅薄处釉色呈青白,釉与花纹相互映衬,纹饰生动流畅。“半刀泥”的装饰手法为景德镇窑青白瓷独有,如图2。

划花: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扦等工具浅划出线状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影青瓷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纤巧,纹饰简炼,多为水波纹、卷草纹、枝叶纹、云气纹等,纹饰较刻花浅而窄。也有用竹蔑为工具在半干半湿的坯体上刻刮出的纹样,多为弧形曲线,纹饰较竹签浅而宽。划花在影青瓷的装饰技法上一直占主要地位。

印花:以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如图5,然后入窑或施釉入窑烧制。影青印花纹饰规整,层次分明。

剔花:多见于器物外部,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多采用留地剔花技艺。即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再施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釉色、化妆土与胎地形成对比,具有浅浮雕感。

镂空:亦称“镂雕”、“透雕”。在器物坯体未干时,将瓷胎镂成浮雕状或将图案外的空间镂空雕透,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这种装饰手法主要用在一些炉、灯、盏的座和瓶足、盏托足壁以及盒、炉的盖上以及枕的装饰,如图6。

贴花:亦称“模印贴花”、“塑贴花”。其方法是先以胎泥为原料,将模印或捏塑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铺首等浅雕花纹图案的泥片,用泥浆粘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坯体表面,再施釉入窑焙烧,如图7。影青瓷贴花纹样生动逼真,立体感强。

4.造型优雅,精致玲珑

从影青瓷器的造型特点及胎釉变化分析,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北宋初期的四、五十年间。这时国家初定,经济复苏,是影青瓷初创时期,器形继承晚唐、五代风格,产量小。器型低矮,圈足浅矮而宽大,唇口及器壁较厚。为防止装烧时变形,器物口沿下常有一道厚纹,俗称“撑口泥”。有的器形仿金银器,多作瓜棱葵口式。主要采用单件仰烧法,以支钉垫烧。器皿主要以碗、盘、碟之类,也有钵、盒、注子、注碗等,器皿均为素面无雕饰,胎土白净,器壁厚实,釉色白中略微泛青。

第二阶段为北宋中晚期(约为真宗景德至徽宗大观、政和年间)的百十年间。这一时期国内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旺发达。此时是影青瓷的大发展时期。瓷质晶莹,釉面纯正,器多体薄透光,制作玲珑剔透,已形成挺秀俏丽、玉立婷婷的艺术风格。釉多水青、粉青、天青之色,娇艳俊美。造型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腹壁斜弧。胎体上薄下厚,越近口沿胎壁越薄,越近底足胎壁越厚,聚重心于下部,这与前一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采用匣钵单件仰烧法,圈足内留有垫饼痕迹。外形处理上兼有金银器平薄劲挺、錾刻精致的风韵。这时期的器物,以盘、碟、碗等居多,较多见的还有注子注碗、盘、盏、盆、炉、钵、罐、盂、盒等,多葵瓣瓜腹,盛行高足碗、芒口碗、花口碗、侈口碗、斗笠碗等,此时器物大多饰有刻划花装饰,多饰于器内壁及底心,题材多为花卉、水波、虫鸟、婴戏等,并见镂花器、堆塑器。

第三阶段为北宋末至南宋中期的近百年间,两宋之交是我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金人入侵,宋廷南迁,民族经济凋败,制瓷等手工业亦面临衰退的不景气局面。瓷业出现紧缩窑位密集产品的窑事改革。高足器需多占窑位而不经济,遂向低足发展。并出现了芒口覆烧工艺,使有限的窑位发挥更大的功能。此时是影青瓷的繁盛与改革时期,器形多瘦削,器足变矮。这一时期的芒口器皿不仅口沿有芒(见图8),而且釉面泛黄发灰,晶莹度不佳。工艺质量有退化趋势,由于这时的碗类采用覆烧工艺即碗口向下烧制,采用覆烧法的碗口沿一周把釉刮掉露胎,底部全部上釉。为增加装烧量,圈足变矮。为防止覆烧时变形,口沿部分加厚,近底处则变薄,这与上一时期器物口薄底厚正好相反。

第四阶段是南宋中晚期至元代早中期。南宋末年,战乱频发,民族经济受到严重摧残,随着元代的确立,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也逐步恢复,民间手工业亦随之起落。时代特色明显的影青瓷器,经过发展、成熟,开始趋向衰退,又被新出现的瓷种所替代。

这一时期的影青瓷除有少量精品外,质量基本上日趋衰退。当时覆烧之法盛行,以求瓷业延续和供民间需求。后期在多数窑场出现涩圈叠烧法,这种方法是在器内底括一涩圈,可成批叠烧,而且器胎比覆烧器厚实耐用。这时瓷器胎土呈色不一,并有灰杂粗疏的。釉面发灰发黄泛暗的很多,有的釉色趋向乳浊状,无滋润感。饰纹简单疏略,见有菊瓣、折枝梅、浮禽等,偶见有堆塑及雕花装饰。入元以后,影青瓷曾有一度复苏,碗盏多见,花瓶出现连座的做法。但釉色开始向乳白色发展,为日后的卵白釉瓷打下了基础。这时釉下彩绘瓷——青花和釉里红瓷逐步成熟开始占领瓷坛,影青瓷即渐渐离开了百花争艳的瓷苑。

一种文化的繁荣,是历史和社会因素合力的产物。宋人推崇理学,追求一种恬静清白、淡泊隽永的格调。影青瓷,光致茂美,温润如玉,纹饰素净却不苍白,釉色单纯而不单调,这种不动声色的高雅和漫不经心的繁复,仿佛穿透时光,带我们梦回昔日年华。(责编:雨岚)

参考文献

1.陈定荣《影青瓷说》紫禁城出版社,1991。

2.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

3.李知宴《中国宋元瓷器收藏鉴赏全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猜你喜欢
青釉坯体釉色
石湾窑釉色对石湾陶文化的影响
如意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