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2015-05-30 13:37肖奕
新课程·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情绪

肖奕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若不能及时调节,就会逐渐形成玩世不恭的心态,认为“工作也就那么回事”、“工作不认真又如何?”等。这种意识会渐渐地存在于倦怠教师的脑海中,这种意识使教师疲惫不堪,他们害怕工作,不关心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不满意,而且逃避工作。随着这种不可抑制的苦恼感的增强,各种问题都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克服,工作变现越来越糟糕,倦怠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无力胜任工作,经常请假,期盼周末、假期和退休。

高校教师一旦产生倦怠,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如爱唠叨工作中的不满,听不进他人的劝告,情不自禁地发脾气,甚至很容易对他人做负面解释,对同事、家人的言行多疑,导致同事关系疏远和家庭关系的紧张。倦怠教师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更容易产生挫折感,会觉得自己在学校无法和同事沟通协作,在班级管理中也觉得学生变得调皮,在家中也经常发火,对家人性格急躁,失去家庭温馨。

如此一来,倦怠教师对自己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教师面临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教师倦怠的情绪会使教师变得烦躁、抑郁、自卑,而这些灰色情绪一旦感染、迁怒学生,这种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倦怠教师很可能将自己在其他事件中遭遇的消极情绪,如愤怒、烦躁等,发泄给学生,或者在言辞中表现出来,或者忽视、冷落学生,用另一种冷暴力的方式伤害学生,这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自古中医学就说“病由心生”,从医学角度上说,职业倦怠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病症,从临床学角度来看,心理因素会直接导致健康恶化和心理疾病。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别于其他职业,由于讲话、站立、伏案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运动量较少等原因,倦怠教师常见的疾病有感冒、咽炎、颈椎病、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等。有部分教师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病症,但往往逃不出亚健康的状态,一直处在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生理机能低下状态,随时可能产生各种疾病。

因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正确面对职业倦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在意识上能正确了解自己,认知职业倦怠,了解自己对倦怠情绪的看法及职业倦怠的表现,这才是舒缓倦怠情绪的第一步。

各种调查都显示,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精力过度透支,大部分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指出,如果不改变工作时间过长、心理压力过大、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七成人将走在“过劳死”边缘,随时可能因为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

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要提高对职业倦怠的认识,首先,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教师还应该对自身的健康状况随时有清楚的了解,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要树立健康意识。最后,如果身體已经出现病症或者正处于亚健康状态,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保健方案,并持久的坚持下去。

2.寄情教育,每日反省,为心灵减压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由于评职称的压力、科研的压力等,使当今教师过多追求教学工作的附属价值,而忽视教学工作本身,就不能体会教学中的乐趣。因此,高校教师要摆脱职业倦怠情绪,可以将目光和心思放在教育教学本身,放下沉重的挫折感,以坚定平和的心态钻研和传播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享受教学活动中平凡和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全身心投入地体验教学中的独特乐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高校教师如果能在探究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究,实现探究与教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从中获得的乐趣必然更多。

“了解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反思”(reflective thinking)就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也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反思可使教师反省自身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新的理念,是一种对理念与实践不断思考、探究和更新的过程。反思也是一种品质,高校教师可以不断地挑战自己,破除旧识,更新理念。在高校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调整教学管理策略,不仅会让学生心悦诚服,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且也能让自己拥有好心情,避免产生倦怠情绪。

3.通过合理的专业期望抑制职业倦怠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认为是崇高职业,这在潜意识里影响了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很多新教师都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带着大学里构建的“乌托邦”式教育理念走进学校,并下定决心用自己全部的心力去践行理想和抱负。然而这是种脱离实际的抱负,在当今的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脱节的情况下,新教师很容易四处碰壁,经历了挫折和逆境,对本职工作产生倦怠情绪也在情理之中了。

教师应该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要认识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要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过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学生发展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和学校,还受到社会、社区和家庭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有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责任,也不要因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班级中的一些问题,更不要因此而产生耗竭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确立了适宜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才不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所扰,乃至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4.提升综合素质应对职业倦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卫灵公》)诚如以上所述,当今高校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因而需要具备多种教育学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教学情境。(1)教师要提高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互动,培养出全面发现、积极健康的学生。(2)教师应该具有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大教育学家孔子就是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论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教师应有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这也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3)教师要提升教学机智。当教师面对课堂里的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教师只要坚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就会有能力和底气摆托职业倦怠的纠缠,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标本兼治的问题解决策略。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应对教学困境,教师才不容易出现引发职业倦怠的各类诱因。

参考文献:

[1]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

[2]王以仁.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新工业出版社,1999.

[3]冯振举,戴丽丽.美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4]马利文,陈会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转型期教育研究,2003(02).

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情绪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情绪认同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