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该如何搞

2015-05-30 13:37谭俊贤
新课程·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赛课学校课堂

谭俊贤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创新日新月异,基础教育这片热土,欣欣向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课改进入深水区,聚焦课堂成为致力于教育创新者的共同选择。于是,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各级各类赛课风起云涌,林林总总的教学流派和课堂模式纷纷登台亮相,令人目不暇接。赛课能够在有限时空中使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得以展示和分享,能够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体现为显性的教学行为,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光环褪尽,在一系列精彩的赛课“表演”背后,是参赛教师牺牲个人的独立教学主张,迎合团队意见和评委喜好,以至于手捧奖杯,却黯然神伤。

众所周知,为了准备赛课,各参赛单位及个人都要反复磨课。磨课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参赛者写出详尽的教学设计、教案、学案、PPT课件,先后经过备课组长主持下的备课组磨,教研组长主持下的教研组磨,教学副校长主持下的学校磨,教研员主持下的学区磨。大到教学设计的逻辑性、科学性、前沿性,教学素材的兴趣性、新颖性、激发性,小到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美性,甚至教学仪态、教学进程、教学语言、板书等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磨的范畴之内。参赛者围绕赛课课题,竭尽全力,在本校本年级各班反复演练。更有甚者,除了在本校预演,为了适应赛课时的陌生环境,还要通过层层关系,借其他学校的相应班级做赛前热身。随行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负责观察评委表情的,有负责以计时的方式把控教学节奏的,有负责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反馈信息的,分工协作,好不默契。如此千锤百炼,收获一堂“出彩”的课并不困难,收获一个团结的教研团队,似乎也是可以期待的。然而,这样的课能否成为教学生态的自然呈现,却并不让人乐观。

离开了带有政令色彩的团队支持,离开了教研人员的定向设计,回到工作岗位的赛课获奖者们,大多因欠缺钻研精神、依赖性强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机械地以教材为纲,过分依赖教材,不敢、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无视学生的学习力、兴趣点、无视与课堂相关的科技前沿、无视与核心内容相关的当前热点,奉教参为圭臬,以自主学习之形,奉教本主义之神,课堂依旧平淡、无趣、肤浅、低效。这样的赛课教师走下领奖台,不仅不会在教学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自身教学素养也不会有质的提升,很快就“泯然众人矣”。而这样的赛课,对于一些有志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来说,失去了按着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设计教学的机会,成为区域教研团队集体教学设计的“操盘手”,从而使教学的独立性和教师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在沿海某省的一次赛课中,参赛老师千辛万苦,终于磨出了一等奖。在随行团队欢呼雀跃的同时,这位自尊的获奖者,竟然因为没有一句话是他的原创,没有一个环节是他的设计,自己仅仅如木偶一般表演完了指导团队的智慧,而躲在教师休息室,伤心落泪。

华山论剑般的高端赛课,依靠的是组织者和所有参与者的真诚参与和无私奉献,体现的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信仰。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高层次赛课竟然变成了品牌学校的狩猎场,他们借此塑造、成就、搜罗甚至抢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组建了豪华的教师阵容,逐步形成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航母战队,直至发展成当下饱受诟病的超级学校。相反,对于薄弱学校而言,由于没有磨课的本钱和资源,参赛的机会和愿望一样渺茫,更别提获奖的信心了。学校建设的剪刀差竟然会因为志在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优质课大赛而扩大,这彻底违背了赛课的初衷,也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健康发展。

有鉴以上诸种怪相,倾力课改的教育界人士不禁要问:“赛课到底该如何搞?”

事实上,很多名校招聘老师的方式,为我们设计更加科学的赛课模式提供了借鉴。学校招聘教师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集中所有自愿调入的老师,现场给定课题,限时制作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然后抽签确定讲课顺序,结合评委老师和授课班级学生的意见,做出综合评判。因为是现场定题,限时备课,老师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素养都能够得到真实的体现。对于以甄别为主要功能的赛课而言,这种模式经过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是完全可以借鉴吸纳的。

笔者认为,改革赛课,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根据参赛教师所在学校的类别,確定不同的加权分值,薄弱学校的教师参赛要在成绩上乘以1.2的系数,以补偿其教育资源不足、教师得到指导的机会有限的弱点,鼓励薄弱学校的教师参赛,获奖机会向薄弱学校倾斜。如果两年内参赛者因获奖而调离薄弱学校,组委会有权收回获奖证书。

第二,课题在比赛前一天抽取,参赛选手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做准备,可以参考各种资料,包括网络资源的利用,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制作出个性化的教案、学案,组委会负责印制。

第三,赛课评委资格要严格把关,选择教育理念先进、一线经验丰富、责任心和原则性比较强的参与评课工作。赛前要把比赛标准公布给所有的参赛教师,并且要组织评委讨论评价实施细则,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公平。评委人数最好五人以上,采集分数居中的三人以上的评分为评委分数。

第四,可以把授课班级学生的问卷情况纳入评价范围,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第五,获奖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辑印成册,作为一线教师的研究素材。

教学比赛不是目的,只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才是赛课旨归。让教育摒弃浮躁,让赛课回归本真,才是对教育负责的行为。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赛课学校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妙趣横生的识字教学——观云阳县第八届小学语文赛课活动有感
学校推介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赛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众说纷纭话赛课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