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这里, 用这种方式陪伴你

2015-05-30 22:48袁卫星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王子陪伴读书

袁卫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学术、学科带头人,著有《爸爸在这里》《生命课》等专著。

女儿袁晓可依,毕业于苏州中学,现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就读经济学专业。

不能错在起跑线上

我和夫人都是中学教师,我俩在培养孩子上,有个共识: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孩子学习重要。我们还知道,学习上有个不等式,那就是状态远重于方法,方法远重于苦干。我们更知道,“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大不了的事,“错在起跑线上”才真正糟糕!因此,我们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不做孩子“学习的鞭子”而是“做人的向导”;不做孩子“生活的拐杖”而是“成长的榜样”;不做孩子“疏远的对象”而是“交心的朋友”。

在可依6岁之前,我们比较注重她感统训练。方法很简单:对孩子不能要求太多或太放纵;不过早用学步车,甚至尽量不用尿不湿;让孩子正常三餐,饿了吃饭才香,冷了穿衣服才暖……总之,让她充分体验不同的感觉,在她的感觉系统当中建立红绿灯概念。实践证明,可依在后来的成长中,有着很强的规则意识,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性也不错。

孩子上小学时,我们非常注重对她劳动意识的培养。因为我们知道, 6-12岁孩子正处在“勤奋期”,孩子愿意做事、喜欢做事,表现得非常勤奋;如果错过这段时间,也就错过了劳动教育的最好时机。在这个阶段,可依把做家务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她知道,这是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做家务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学习。因此,当别的孩子在上补习班的时候,可依在家里做家务。学业功课和兴趣特长,都放在完成家务之后。6-7岁,她能在我们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7-12岁,她能做简单的饭,用吸尘器吸地、用抹布擦地,能清理卫生间,等等。她在小学竞选班委会委员的时候,特地选择竞选劳动委员。实践证明,可依在后来的成长中,有着很强的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蛮强。

我们还有一个传统项目,那就是每年的年初六都会带上礼物,备上红包,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孩子。当我们手牵着手来到福利院,看到残疾孩子的时候,可依就想到,自己是一个健全的人,一定要珍惜生命,安全健康地成长;看到孤儿的时候,可依就想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定要珍惜拥有,懂得感恩和惜福。同时,她也渐渐地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弱势群体,他们和我们一样享有人格的尊严和平等,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主动地伸出手说出这句话:“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在我看来,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还是孩子的首席教师。要做好这个教师,最深情的告白就是陪伴。当下父亲们对孩子的教育,最缺的就是时间上的陪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那么,能不能换一种方式陪伴孩子呢?

从可依10岁开始,我开始备课,坚持一周一次和她上家庭课。一上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大半天。往往是清茗一杯,话题一个,随便扯来,任意东西。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就连续和她谈论过“我们都是幸存者”“生命只有一次”“责任也是一种本能”“感恩是一种循环”等话题;北京奥运会,当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旗手姚明和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大手牵小手走进鸟巢主会场;当赛艇现场,几经波折、终获参赛的伊拉克运动员由于没有比赛服,穿着自己的旧T恤衫持桨奋力;当领奖台上,德国选手马蒂亚斯·施泰纳手持金牌、鲜花和因车祸去世的妻子的照片,哽咽说出“我的金牌首先要献给我的妻子”……我们的话题,就油然而生。可依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说,她从这一堂堂的家庭课中学会了让脸蛋保持微笑的温度,学会了选择与放弃,懂得了人生而平等,甚至悟出了一点点向死而生、孤独宁静的真谛……

除了上家庭课,每年可依过生日,都会得到我给她写的长长的“生日书”,每封信都要写好几千字。可依说:“字里行间,我读到了幸福、健康、尊严、友谊、诚信、优雅等人生话题,学到了课本上、学校里难以学到的哲学、心理学、成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读到了爸爸深切的表达、亲情的寄托。如今,我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还是把这些纸短情长带在身边。在无数个青灯黄卷的夜晚,我展开它们,从那里一次又一次地领受爸爸那无价的馈赠。”

在孩子的关键年龄节点——15岁,我还请诸多朋友,结合各自的成长乃至成就经历,奉献人生体验,写下给我女儿的生日祝福信,从学会选择到寻找幸福,从追求完美到接受缺憾,从不忘初心到收获梦想……算是我献给女儿的一份大礼。

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在可依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引导她热爱两件事,那就是旅行和读书。旅行是身体在路上,感受旅行中不同的风光;读书是灵魂在路上,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旅行是我们一家暑期必做的功课。利用暑假悠闲的时光,充分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空气,充分领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无穷魅力,让孩子开阔了眼界。而一个人的眼界,往往会影响到他的心胸。

我们平时又把共读作为对孩子最好的陪伴。这里说的共读并不一定是和孩子都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孩子读书时,我们在孩子身边读自己的书,这也是共读。家里面读书的氛围一旦形成,孩子耳濡目染,便不会觉得读书是一件痛苦、枯燥的事情,而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神圣的事情。

作家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古人黄山谷也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在可依的阅读中,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外,我们高兴地看到,她还开始读传记。的确,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群星闪耀,撷取这璀璨星河中的几颗,来照亮我们精神的时空,让我们体验不同人生,进行生命的感悟与人生思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可依读得比较透的一本书,应当算是《小王子》。她在读高三时这样写道:“什么是本质的幸福?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小王子》告诉我们,幸福有两个类别:一是别人眼里的幸福,一是自己心里的幸福。只有自己心里的幸福,才是本质的幸福。什么是恒久的幸福?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小王子》同样还告诉我们,幸福有三个层次:一是需求满足,二是精神快乐,三是价值体现。而价值体现层面的幸福,是恒久的幸福。”

我相信,我的女儿迟早也会有属于她的“小王子”。当她的“小王子”出现,我只希望她明白一点:她的“小王子”爱她,但她的老爸比他早爱她、多爱她很多年!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猜你喜欢
小王子陪伴读书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小王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小王子的圣诞节
陪伴
呆萌小王子
我们一起读书吧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