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三味

2015-05-30 10:48黄达隆
海峡旅游 2015年10期
关键词:调味牛排香料

黄达隆

泉州的饮食文化,是市井小食,也是生猛的海味。

香 异域留香

每天都有无数人到关岳庙前焚香祷告,闽南地区信仰繁多,也造成了对香的大量需求。

在经由泉州进入中国的所有大宗商品中,香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货物。早在唐五代时,泉州已经开始大量进口香料。而从中唐开始到明末,泉州进入了香料的进口阶段,无数史料记载并且反映了香料在泉州的进口状况。宋代进口的香料主要来自大食(伊朗)、真腊(柬埔寨)、占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进口的品种包括麝香、沉香、檀香、丁香等等。而到了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从泉州进口的香料更是高达200多种。

永春达埔晒香的工人。

泉州与香料之间的联系,并不止于贸易,泉州本土的消费量也日益增多。从中唐到元初,随着泉州港口功能不断扩大,城市地位也不断上升。其中到了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时,朝廷将管理外部皇室的机构南外宗正司移往泉州,而进口香料被贵族、官僚大量运用于去除晦气、净化环境,以及在宗教仪式中使用,随着大量皇亲国戚来到泉州,也使得泉州本土对于各种香料的需求大量增加。

香料贸易在中国打开市场,让各种来自海外的番商在泉州觅得了商机,当时在泉州的香料贸易又集中于永春县。北宋时期,永春知县江公望便对当时大量香料的进口做了描述:“……珍珠、玳瑁、水银、沉檀等香,稀奇难得之宝,其实如委。巨商大贾,摩肩接足,相刃于道。”而其中最出名的蕃商又要数蒲寿庚家族,蒲寿庚家族善于经营海外贸易,号称“善蕃舶利三十年”,以世代经营香料为业。一直到明初开始迫害异族,传说蒲姓后人逃至永春等地,又继续经营香料。民国时期,蒲氏后人还到永春县五里街开设“蒲庆兰香室”,专制篾香,远销港澳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

吃牛肉,对泉州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街头巷尾的牛肉店,不分大小,口味如何,永远都是门庭若市,不乏食客。

虽然海丝已成过去,然而泉州用香、制香的传统却保留至今。如今的永春达埔仍是国内四大制香地之一,而这里又以出产祭祀、供奉所用的蔑香为主,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多。所谓蔑香,就是指现在的寺庙中最常见的祭拜香,因为香支以细小的竹篾作为香骨,所以取名为蔑香。除了藏传佛教地区,国内大多数省份的寺庙用香都出自达埔。

永春盛产蔑香,与闽南一代烧香拜神习俗盛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地处东南沿海的泉州又为发展制香业占尽天时地利。位于亚热带地区内的闽南一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为原料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物候条件。自古以来,傍海而居的福建人海洋活动丰富,为了出海保平安,又衍生出多种信仰,为制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直接条件。再加上泉州等地手工业发达,经商又以家族单位居多,工艺又如同蒲氏家族一样代代相传,直至现今。

辛 牛肉生猛

虽然难以考证,但泉州人爱吃牛肉,是与泉州对外交流所带来的饮食习惯有关的。一千年前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定居在中国的后裔就是今天的回族。因为《古兰经》中对猪肉的明令禁止,牛肉变成了阿拉伯人在泉州的主食,从而影响到了整个泉州的饮食习惯。再者,阿拉伯人喜欢在各种食物中放香料调味,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泉州牛肉中会出现咖喱等各种调味。现在的泉州,仅在市区中的牛肉店便不下两三百家,在整个福建省内也很常见。

牛排、牛肉羹,再加上一碗芥菜饭,就是泉州人最常见的“牛肉小吃三件套”。

泉州人吃牛肉,是家常便饭般的自然,这其中也多少让人感受到一种时空穿越的错乱。一份牛排,一碗牛肉羹,一碗咸饭,基本就是泉州人的配备。泉州城内有几家牛肉店在坊间颇有些名气,而这些牛肉店的制作方式,多少都有些相似,每天的饭点,这几家老店门口必然门庭若市,想吃上一口还得排一会儿队。

如果是泉州拿得出手的老店,必然还有一点故事可讲。拿好成财来说,这是一家传承了一百多年的老字号,以牛排及牛肉羹为主。老板黄财成祖籍泉州惠安,一百多年前,祖上离开家乡创南洋,去了菲律宾做厨师。民国初年回到家乡开了家牛肉馆。闯南洋的经历让黄财成的爷爷见识了西式牛排的做法,回到泉州后便对本地牛肉的做法进行了改良,没想到炖的全熟的牛肋排受到了客人的喜欢,于是这种做法便坚持下来。直到今天。经过祖上两代人的经营,黄记牛肉开始在坊间小有名气。直到八十年代末,黄财成才算接上了祖业,在泉州旧车站开了间牛排馆,九十年代中期又开了这家“好成财牛肉馆”。

若是从做法上说,好成财的牛肉是泉州本地传统牛肉的做法,店里从选材开始就花了心思,一般选用的是二、三岁的黄牛。但若是说到调味,则多少添了些南洋味道,牛肉中加入当归、姜、辣椒、八角、加饭酒等调味提香,至少要焖炖90分钟,而味道好坏的关键在选材和调味。食客最欲罢不能的就是那一根小小的牛排,牛肋骨上的精华全在于那一块肉,牛肉的香气中裹挟着一点中草药的香味,有点像南洋的肉骨茶味,咸辣恰到好处,咬下一口便回味无穷。

现在到泉州大小牛肉店走一圈,可仔细观察:若是泉州老饕吃牛排,牛排拿到手,先不着急吃,先要将汤汁均匀地洒在咸饭之上,搅拌两下,等牛肉的汁液裹满饭粒才开始动筷子。动作潇洒熟练,步骤缺一不可,方能构成一道既市井又生猛的“老兄食牛肉图”。

鲜 花生海外

伴随着大量的香料贸易而进入泉州的香料,有许多因为药用价值极高,而成为现在常见的药材。除药材之外,有许多我们熟悉、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卉、蔬果,它们曾经不属于这片土地。尽管“橘生淮南”与“生于淮北”最终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产品,然而这些不远万里漂洋过海的花卉蔬果,虽然不起眼,最终却成为了“海丝”在这片土地上为数不多依然具有生命力的象征之一。

素馨

关于素馨花,最常见的莫过于蟳埔女头上的花环。传说当年蒲寿庚叛宋降元后被追杀,藏身民间并广种各地花卉,特别是来自阿拉伯的名花,其中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蒲寿庚开始售卖花草,并将素馨花卖给蟳埔女,从而成为蟳埔女头上的花环。

芦荟

芦荟,为阿拉伯语allcoh演变而来,是一种来自阿拉伯的药草,传闻12世纪通过海上通道传入中国,因为药食两宜,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芦”其中文意为黑的意思,而“荟“是聚集的意思。

水仙

水仙花源于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应当用其中的一块来换取一朵水仙花。”可见水仙花在阿拉伯世界有着崇高的地位。现在中国传统春节中流行的百头水仙,便是古代阿拉伯商人经丝绸之路带到中国。

茉莉

茉莉花是随着洋船从大食运到泉州的舶来物,而茉莉有外来和本土出产两种考说,按植物分类来说,茉莉其实是素馨属类的一种。

胭脂花

胭脂花,又称紫茉莉。原产于中东地区,种子胚胎干后研细可制化妆粉用,也可作药用,又名宫粉花。

蟳埔女头上的花环头饰,其中就有域外传入的素馨花。

外来植物香料图鉴

蕃泻药与槟榔片

番泻药:产于热带,东非的近海及岛屿上,以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为刺激性泻药,药力凶猛。槟榔片:产自东南亚南洋群岛,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

小茴香与大茴香

小茴香: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多用作调味。

大茴香:大茴香即大料,也称“八角茴香”。

白豆蔻与春砂仁

白豆蔻:白豆蔻为姜科植物,主产于越南、泰国等地。春砂仁:原产地东南亚,果实可入药,还可以作为菜的佐料,营养价值极高。

胖大海与诃子

胖大海:产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多用于泡茶,可以起到降血压、润喉化痰的作用。诃子:产于缅甸,用于久嗽不止,咽痛音哑。

马兜铃与草果

马兜铃:原产日本,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名,有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草果:原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荫蔽潮湿的林中地带,果实味道浓郁辛辣,可做调味和中草药入药。

毕勃与白胡椒

毕勃,产自尼泊尔、不丹、印度海拔约600米的疏林中,可作药用。

白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产自阿拉伯。

猜你喜欢
调味牛排香料
《江苏调味副食品》稿约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香料之王
——香草传
如何合理分牛排
《江苏调味副食品》稿约
重庆火锅香飘世界
疯狂的牛排节
调味儿
味带的宽窄与调味
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