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出发:东南向东南

2015-05-30 10:48林瀚
海峡旅游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莱泉州瓷器

林瀚

在文莱发现泉州

今年2月,笔者作为海交馆的工作人员,参与了中文两国联合举办“碧海丝路 东方之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莱特展”,借机探访了诸多文莱与古代泉州之间的通商遗迹,试图从中窥见一星半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碎片。

在今年地处加里曼丹岛西北部的文莱国,古称勃泥、渤泥,全名是文莱达鲁萨兰国(Brunei Darussalam),其实“勃泥”的翻译更符合Brunei的发音。据说Brunei一词来源于梵文,意为“航海者”,当地马来人将之解释为“海上生意人”;Darussalam出自阿拉伯语,转译为英文则是Abode Of Peace,意即“和平的土地”,串起来翻译就是“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贸易者”。1521年,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远航至此,随行的历史学家安东尼奥在《首次周游世界》一书中,被文莱河上架起成片高脚木屋的水村所震撼,称之为“东方威尼斯”。

而在文莱存留下来的华人史迹,几乎都跟泉州有关联。

1972年3月,德国著名汉学家傅吾康先生到文莱寻访华人文化古迹,蒐集庙碑和墓刻时,在当时文莱博物馆馆长赛里弗丁及其助手阿都拉狄的指引下,在文莱河爱丁堡桥附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地中,发现了一方宋代汉文墓碑,经辨识,碑文所刻内容为:“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应甲立”。景定为南宋理宗所用的最后一个年号,而甲子又是该年号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264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遗存于东南亚最为古老的汉文碑刻,距今七百多年。经傅吾康、陈铁凡两先生考证,认为墓主“蒲公也许原为阿拉伯人”,“他们的家属可能同蒲寿庚的家属一样,已中国化,但仍保持他们的穆斯林信仰,并已好几代继续从事与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海上贸易。”

在文莱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法蒂玛女士的引领下,我们怀着朝圣的心理来到墓地,借着夕阳的余晖,摩挲石碑,得以与七百多年前的古人对话,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离蒲公碑不远处,还有一方清光绪二年(1876)的永春籍华人墓碑,墓主李家滋,字智保,或许也是穆斯林,不然又怎么可以葬在穆斯林墓地中呢?不过关于李家滋的信息我们没能发现更多的资料,只能留待以后补证了。

来自闽南的神明

在斯里巴加湾市内,有文莱境内香火最盛的华人庙宇——腾云殿,殿内供奉的主神,正是祖庭位于泉州南安诗山凤山寺的广泽尊王,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除了境主广泽尊王外,殿内还奉祀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保生大帝、中檀元帅、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爷公等。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福德正神”与八月廿二日境主“广泽尊王”千秋圣诞,腾云殿董事会都会搭起临时戏台,并重金聘请高甲戏团和道士到殿前做酬神演出,为境内善男信女祈福,以保境内信众得到神明的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时建庙的初衷,一方面是为方便善男信女的祭拜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为练习高甲戏提供演练场所。我们问了在焚烧纸钱的两位华裔青年,当地马来人是否听得懂闽南戏曲中的内容?他们笑笑说:“不一定听得明白,但大致看得懂,当地华人也乐意帮忙做讲解,文化是共通的”。他们烧的纸钱,也都还保留着福建本土的样式。

最初文莱广泽尊王的香火是由几个崇信佛教的金门人带过来的,上世纪初建的庙宇也只是叫寺,还达不到殿的级别。二战中,文莱也饱受炮弹的洗礼,据说当时庙宇周围如池塘大小的弹坑比比皆是。附近的文莱市场也被夷为平地,说也神奇,只有腾云寺没受到破坏,依然屹立在残垣瓦砾之中。当年腾云寺被拆解后,十一块方型与圆形参半的大柱石墩被保留下来,现陈列在腾云殿内龙虎屏两旁做为装饰。这些石头雕像柱础,还是靠当年的传统木帆船作为运输工具,从遥远的福建运到文莱的。

文莱与泉州的贸易往来

中国与文莱的贸易往来由来已久,中国的商船从文莱运回当地的藤木、黑木、檀香木、沉香、降真香、松香、樟脑、梅花脑、白胡椒、肉桂、玳瑁、龟壳、黄蜡等香料物产,而从福建运来瓷器、色缎、建阳锦、五色绢、白银、铜、铁、牙箱、琉璃珠、网坠、胭脂、酒、粗盐等。在文莱境内,近代以来曾有过四次重大考古发现,而出土的文物又多与泉州有关,且以瓷器为大宗。

距离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约5 公里的特鲁桑古邦遗址(Terusan Kupang)曾是一处重要的居住地,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出土的瓷器碎片达数万件之多,其中以12 世纪至13 世纪的中国宋朝瓷器为大宗,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灰白瓷、绿瓷、黑瓷、金属釉瓷等。其中可分越窑瓷、青瓷、龙泉瓷三大种类。通过对出土瓷器进行辨识,该遗址出土的瓷器无论在釉色、图案采用的压制技法、还是器型,许多可与泉州窑口的同安窑、南安窑、泉州窑、德化窑、磁灶窑生产的产品配对上。

哥打巴都遗址(Kota Batu)位于文莱河畔,距离文莱湾约3公里,与现在首都斯里巴加湾的距离也不过5公里左右,历史上曾做过文莱的首都。作为曾经与中国及东南亚进行交易的重要商贸中心,该遗址出土的多是14 世纪至17 世纪的明朝瓷器。自1951年首次发现,到1967年正式采集,延至今日,共出土陶瓷碎片及完整器共十余万件,有产自越南、泰国、高棉、欧洲的,但最多的还是来自中国的瓷器。在所出土的瓷器中,青花瓷约占60%-70%,其中来自泉州窑口的有德化窑、安溪窑和永春窑等。

1997年5月24日,文莱B.V.亚洲石油公司在海上进行物理测量工作时,意外打捞到一艘沉船,这也是文莱境内发现的第一艘沉船,同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艘,这也成为文莱考古研究史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在沉船中,共发现15-16世纪初的文物14000件左右,出水文物包括瓷器、串珠、手镯、象牙、铜器、铁器等,其中瓷器占到总量的95%,而来自中国的又约占60%,泰国和越南的瓷器分别占35%和5%;器型包括碗、盘、碟、瓮、瓶、缸等,按釉色种类分又可分为青花瓷、青瓷、白瓷、宋卡洛瓷和越南瓷等。根据文莱当地考古学家的研究,推测这艘沉船应该是来自中国的木帆船,由中国东南港口泉州或广州装货出发,为补给食物和淡水,沿途在越南、泰国做过短暂停留,最后在文莱海域沉没。

2002年10月至2004年8月,在文莱河支流甜柑河畔,在长约两公里的河两岸、宽百余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青瓷、白瓷、影青瓷及陶器碎片,器型有执壶、碗、罐、酒杯、粉盒等,器底墨书“徐作”、“陈”、“库”、“××记”等文字;另外还出土中国年号铜钱如开元通宝、大观通宝等,此外还有金戒指、铜戒指、象牙手镯等饰品。其中较为完整的器物达5万余件,出土文物除少部分为唐代外,大部分是宋代的,产自泉州的瓷器有磁灶窑、德化窑、同安窑、安溪窑、南安窑等窑口的产品。这无疑为泉州与文莱商贸往来的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见证。

文莱出土的大量唐宋以来的中国文物,不仅见证了文莱昔日的强盛与繁荣,更展现了中国与文莱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深厚渊源。去年12月初,文莱国家博物馆局局长Karim博士及文莱国家海洋博物馆考古、文保研究工作人员Hanapi、Haji一行三人还到泉州来考察交流,并专程前往晋江磁灶窑、泉州东门窑、德化窑等窑址进行探访,更加肯定了文莱出土的文物与泉州的联系,这不仅为今后泉州与文莱在瓷器方面提供许多可以合作研究的课题,更说明了古代泉州在海外交通史上,与东南亚国家的密切来往痕迹。

航线

古代泉州与东南亚各国通航线路一览

泉州至交趾、占城、真腊航路

从泉州出发,舟行十余日可达交趾。由泉州港启航,通广州,过万里石塘,经交趾,顺风舟行20余日可达占城。占城使臣向宋朝朝贡,多搭乘泉州海商的船到中国。从泉州往真腊,顺风一个来月就能抵达,如从占城启程,大概需要五到七天的时间。

交趾(越南北部)所产有沉香、蓬莱香、珠、贝、木棉、吉贝等物,福建海商常往贸易,也有很多商人受到交趾国王的器重,被委以官职的,史称:“闽人附海舶往者,必厚遇之,因命之官,咨以决事。”值得一提的是,安南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祖籍来自泉州安海的国王。

占城(越南南部)土产有象牙、黄蜡、乌樠木、白藤、犀角等,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的中转站,在《涑水纪闻》一书中,首见泉州商人往占城的记载,北宋庆历三年(1043),泉州商人邵保“以私财募人之占城”。南宋时,又有泉州海商陈应、吴兵、王元懋等人到占城做生意。

真腊(柬埔寨)物产有象牙、暂速细香、粗熟香、翠毛、笃耨脑等物,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泉州与真腊就有贸易往来,南宋乾道七年(1171),也有四艘真腊海船往舶泉州的记录。宋元之际从泉州贩往真腊的,主要是泉州生产的青瓷器。

除此之外,泉州海商也曾前往罗斛(泰国)、蒲甘(缅甸)等国进行贸易,当时主要是从泉州运去五色缎、白丝、青白瓷等物,换取大米、木棉、细布匹等。景德元年(1004),蒲甘国遣使与三佛齐、大食国入贡;崇宁五年(1106)又入贡。

泉州至三佛齐、阇婆、渤泥等国航路

三佛齐在泉州之正南,冬天自泉州港启航,经凌牙门,由马来半岛往南可至三佛齐,或循占城航行往南亦可达。阇婆“于泉州为丙已方,率以冬月发船,盖借北风之便,顺风昼夜行月余可到。”渤泥“在泉之东南,去阇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齐四十日程,去占城与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顺风为则。”

三佛齐(苏门答腊东部)位于真腊、阇婆之间,为南海诸国中最大者,扼南海诸番交通之咽喉,舟舶辐辏,万商云集,因物流集散而成南洋最富有的国家。土地所产有瑇瑁、降真香、丁香等等,另外从大食运来的真珠、乳香、蔷薇水等物产也在此转售。南宋时三佛齐海商到泉州的也很多,史称“三佛齐之海贾,以富豪宅生于泉者,其人以十数。”可见泉州与三佛齐两地商贸往来之盛。

阇婆(爪哇),为泉州商人船只住泊的主要港口之一。其地出龙脑、茴香、胡椒等物,中国以川芎、硃砂、砒霜、漆器、青白瓷器与之交易。元代,改名爪哇,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朝出兵二万征爪哇,从泉州后渚港发舶千艘,遭风折损颇多,兵败后病卒百余人居留该地,与番人丛杂而居。

渤泥(文莱),泉州与渤泥往来由来已久,早在北宋元丰元年(1082)二月,渤泥王锡理麻惹就“遣使贡方物,其使乞从泉州乘海舶归国,从之。”可见当时泉州与渤泥的海上航线已经建立起来。

泉州至菲律宾航路

泉州至菲律宾航路有两条,一条从泉州出发,经广州、占城、渤泥、至麻逸;一条由泉州出发,经澎湖、琉求(台湾)至麻逸。由于后一条航路要横渡台湾海峡,风险较大,在宋代主要还是走前一条航路。

麻逸(菲律宾),在渤泥之北,土产黄蜡、吉贝、真珠、瑇瑁、药槟榔等,中国商人用瓷器、铁鼎、乌铅、五色琉璃珠等与之交易。宋代,泉州海商已开辟出两条前往麻逸的航道,两地贸易往来密切。三屿为麻逸属国,其地有加麻延、巴姥酉、巴吉弄等部落,泉州在宋元时期,曾以文身技艺驰名海外。据《岛夷志略》记载,当地人也曾磬其资囊前往泉州文身,相传这种文身风俗早自唐代就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里曼丹岛至菲律宾群岛一带,还广泛流传有“龙瓮”崇拜的习俗,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传统节日“龙瓮节”。明张燮《东西洋考》“文郎马神”条就写道:“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器。又好市华人磁器,画龙其外,人死,贮瓮中以葬。”所谓龙瓮者,盖瓮上绘有一龙盘绕故尔,据说这种龙瓮为爪哇、渤泥以及菲律宾的猎头部落所珍存,且代代相传。而这些龙瓮,又多为泉州晋江磁灶窑所产。

猜你喜欢
文莱泉州瓷器
中国文莱睦邻友好,从600多年前的这位国王开始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恒逸(文莱)项目二期模块化建造可行性分析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欧文莱广告页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