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究

2015-05-30 23:59孙萍
留学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新课改初中语文

孙萍

【摘    要】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作者:成武实验中学  274200

诗歌作为富有想象的艺术创造,它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巧绝妙的构思,深邃高远的意境,饱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铸造健全人格。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材料中,优美的唐诗,隽永的宋词,激情跳跃的现代诗,无一不散发着美好的气息。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探索诗歌教学新方法,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歌学习中培养语感素质,提高审美情趣,健全人格。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再如,教学《泊秦谁》(杜牧),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歸,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灭亡。”

二、诵读成韵,体会诗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诗讲究音韵和谐,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将“读”贯穿于学习始终,读诗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引导学生导读、泛读和反复读等,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诗歌时,为将诗歌意境更为形象融入到学生脑海中,学生在读的同时,还可配上音乐,在听觉上指引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全身心投入诗歌中领悟诗歌含义,进而巩固诗歌学习内容,领悟诗歌诗情意蕴。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时,为了凸显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可以配上《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其水流潺潺和意境优美的旋律正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繁华似锦气氛相对应,可以轻松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里,更深层次领会诗歌含义,巩固知识。如《乡愁》(余光中)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三、品味语言,领悟诗意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具体包括:

一是要巧抓“诗眼”,整体感知。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因为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句,犹如这首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旨所在。比如,学习《醉花阴》(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一词,“瘦”即为全词的词眼,是词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抓住“瘦”字,引导学生理解词的主旨。学生从开篇“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中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忧伤,领会到一个人把酒对菊,更添惆怅,已觉销魂。全文以“人比黄花瘦”结束全篇,这里“瘦”字与“愁”字相对,“瘦”是因“愁”而起。学生抓住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深刻理解了是那刻骨的离愁,使得其腰肢瘦损,怎一个“愁”字了得,生动形象的笔法使读者自然体味到相思之苦。

二是品味赏析,整体把握。诗歌诗讲求练字练句,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春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只有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整体把握。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四、体味意象,把握诗蕴

诗歌创作通常讲究凝练而含蓄,不是直接表露情感,往往是“立象以尽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借助一定客观外物来抒发思想情感,以意象搭建作者主观世界、内心情感与客观世界的沟通桥梁。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较多,如柳因柔长缠绵的特点特性,被视为多情之物,因此“折柳”常常寓意“惜别怀远”;如落花:花象征美好,好比青春。但落花恰在春末,象征青春不再、年华老去,有“悲春、伤春”之意;梧桐、落木、夕阳等意象象征悲伤、凄苦、凄凉;松柏、秋菊、寒梅等意象则寓意高洁品格。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物象特点,了解其共性,再结合生活经验与知识,更好的理解意象寓意,体会诗歌语境,为主旨思想的理解奠定基础。如《相见欢》(李煜)一文中,通过“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共同渲染出一种凄凉之境,强化了词人内心孤寂之情,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而又难以言喻的悲痛、沉郁与愁苦。《清平乐村居》(辛弃疾)一诗,通过“醉里蛮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朴素而温暖的细节场景描绘,勾勒出一幅淳朴、生动、有趣的农家生活画面,字里行间洋溢者辛弃疾对闲适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不断探究诗歌教学新方法,用优美的诗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诗海中畅游,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语感素质和审美情趣,陶冶思想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长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0(22)

[2]邢关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要[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李文婧.探究初中语文诗歌教学[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0)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新课改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