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分析

2015-06-01 12:25秦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胆囊癌病理学腺瘤

秦伟

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分析

秦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过彩超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1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超声图像资料。结果 11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胆固醇性息肉71 例, 炎性息肉 24例, 腺肌增生症 13例, 胆囊腺瘤7例, 胆囊腺癌1例。彩超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 超声检查漏诊4例, 误诊3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97%。结论 超声可依据胆囊息肉的大小、数目、回声及血供等情况, 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彩超 ;胆囊息肉;诊断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是指胆囊黏膜发生局部隆起的病变, 主要病理类型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样增生以及早期胆囊癌等病变。很多患者并无临床症状, 有些仅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本文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本院的1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变患者进行分析,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做过胆囊切除术及病理学检查的116 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 女51例, 年龄24~68 岁, 平均年龄(45.2±7.7)岁。116例患者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 42例由于胆囊排空不畅而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隐痛等与胃炎、慢性胆囊炎相似的症状, 肩背部放射性疼痛者14例, 消化不良者6例, 合并胆囊结石者3例。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应用迈瑞公司Mindray-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 患者空腹8~12 h, 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 于肋间及肋缘下多切面扫查, 重点观察胆囊内部病变回声、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及血供情况。

2 结果

2.1 腹部彩超诊断正确率 116例患者手术后经过病理学检查, 确诊胆固醇息肉71例, 炎性息肉24例, 腺肌增生13例,胆囊腺瘤7例, 胆囊腺癌1例。彩超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 诊断正确率为93.97%(109/116), 超声检查漏诊4例, 误诊3例, 漏、误诊率为6.03%(7/116)。

2.2 彩超声像图特征 不同病理学类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按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图像特征分为回声(低、中等、中强)、大小、部位(底、体、颈)、基底、单发、血流信号等特征。见表1。

表1 不同病理学类型患者的腹部彩超声像图表现( x-±s, n)

3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分为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胆囊癌及腺瘤性息肉;而非肿瘤性病变也称为良性病变, 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腺肌瘤等, 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1]。①本组中胆固醇性息肉71例, 占61.21%, 与文献报道相符。由于胆固醇代谢紊乱, 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黏膜, 呈颗粒状或乳头状, 大多<0.7 cm, 常多发, 以中高回声为主,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轻度增厚, 多发于体部,基底较窄或有蒂。②炎性息肉是由于炎症长期刺激, 造成组织间质的腺性上皮增生, 由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组成, 以中高回声为主,低回声较少见, 直径多≤0.7 cm, 本组未发现超过1 cm的病例。③腺肌增生, 是以胆囊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疾病。由于胆囊黏膜增生肥厚, 胆囊壁内罗-阿窦增殖侵入肌层,继而导致肌层增厚, 可达正常的3~5倍, 囊腔变小。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广泛型、阶段型和局限型, 其中以后者多见。④胆囊腺瘤分为单纯性腺瘤和乳头状腺瘤, 多为单发, 也可多发。单纯性腺瘤多呈圆形, 突出于黏膜下层;乳头状腺瘤则为乳头状或者分枝状, 多带短蒂。胆囊腺瘤多发生在体部和底部, 内部呈高回声或中等回声。直径一般<1.5 cm。目前胆囊腺瘤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较小的腺瘤要注意与胆囊息肉鉴别, 较大的腺瘤要与早期胆囊癌相鉴别。⑤胆囊癌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 直径一般>1.0 cm, 有血流信号, 动脉血流表现为“高速高阻”型。胆囊癌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病理学类型多为腺癌。超声图像表现为以下类型:① 小结节型:乳头状, 中等回声, 属于病变早期, 超声较难明确诊断;②蕈伞型:直径>1.0 cm, 中等回声, 后方有声衰减;③厚壁型: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④混合型:既有隆起又有厚壁声像图特征;⑤实块型:正常无回声囊腔消失, 代之以不均质团块充填, 是胆囊癌晚期表现。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一部分胆囊腺瘤性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恶变率为7%~22%[2,3], 还有研究认为, 病灶直径及并发结石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 病灶直径≥10 mm的病灶恶变风险是直径<10 mm的病灶的24倍, 高速低阻的血流信号, 也可作为胆囊息肉良恶性判断的指标。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对拟定治疗计划以及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容忽视[4]。 彩超可依据胆囊息肉的大小、数目、回声及血供等情况, 对其进行分型,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相比于胆囊造影和CT, 彩超由于具有无创性、经济方便, 可重复进行以便进行动态观察而成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1] 罗渝昆.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 9(1):2-4.

[2] 包利文, 罗衡, 李富, 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的比较研究.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4):513-514.

[3] 孙福金.CT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6):94-95.

[4] 施培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现代医院, 2009, 9(9):56-5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046

2015-01-04]

277103 山东省枣庄市立第二医院

猜你喜欢
胆囊癌病理学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