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布地奈德对哮喘儿童血清IL-23水平的影响

2015-06-01 10:42刘琳砚闫修香叶海燕
重庆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布地奈德支气管

刘琳砚,闫 军,周 霞,闫修香,叶海燕,石 群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400050)

·经验交流·

吸入布地奈德对哮喘儿童血清IL-23水平的影响

刘琳砚,闫 军,周 霞,闫修香,叶海燕,石 群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400050)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的变化及布地奈德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该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76例为哮喘组(包括轻度哮喘组49例,中度哮喘组20例,重度哮喘组7例),其中接受吸入布地奈德治疗3个月患儿55例为治疗组,余21例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时期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7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检测对照组、哮喘组、治疗组、未治疗组患儿血清IL-23的水平。结果 哮喘组血清IL-23水平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为17.22(6.94~30.15) g/L,对照组为3.46(1.54~5.89)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重度哮喘组IL-23水平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增高(P<0.05);治疗组在吸入布地奈德前IL-23水平为15.89(6.12~31.47)g/L,治疗后为7.91(4.33~15.02)g/L,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23水平升高,吸入布地奈德可降低IL-23水平。

哮喘;白细胞介素23;布地奈德;儿童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呼吸道结构细胞(呼吸道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等)和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Th2占优势的Th1/Th2失衡被认为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白细胞介素23(IL-23)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因子,研究表明IL-23在Th1细胞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前炎性反应的活性[1-2]。为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本文观察哮喘患儿血清IL-23的水平以及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前后IL-23的变化,以了解IL-23与哮喘的相关性和布地奈德在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76例为哮喘组,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组2003年哮喘诊治、症状指南制定的诊疗标准[3];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1~14岁,病程1~72个月;6岁以下48例,6岁以上28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9例,呼气峰流速仪监测阳性45例,皮肤过敏原检测阳性60例,过敏性鼻炎37例,有药物过敏史13例,家族中一级及二级亲属有过敏性疾病史28例,均未曾接受过激素治疗。哮喘组均为急性发作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分为轻度哮喘组49例,中度哮喘组20例,重度哮喘组7例。哮喘组中接受吸入激素治疗3个月哮喘患儿55例为治疗组,余21例为未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7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1~14岁,均无个人过敏史,一级及二级亲属无家族过敏史。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布地奈德气雾剂(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吸入,由专科医生指导患儿用药,首次吸入最小剂量为200 mg/d,分2次吸入,最大剂量800 mg/d,治疗期间门诊定期复诊,根据临床症状、呼气峰值流速(PEF)逐渐减至最小维持剂量,平均量为200 mg/d,吸药时间3个月至1年。

1.2.2 标本采集 研究对象均抽取静脉血5 mL,室温放置1 h,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20 ℃冻存。其中治疗组及未治疗组患儿于治疗结束3个月后再次抽血,方法同上。

1.2.3 IL-23的检测 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IL-23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制品公司。操作步骤均按试剂盒内所附说明书进行,采用酶联免疫分析仪(德国MR5000)以450 nm波长处读取OD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治疗前后两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量采用中位数M(Median)及四分位数间距P25~P75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哮喘组与对照组血清IL-23水平比较 哮喘组血清IL-23水平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为17.22(6.94~30.15) mg/L;对照组为3.46(1.54~5.89)mg/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哮喘组与对照组IL-23水平的比较

2.2 轻、中、重度哮喘儿童血清IL-23水平比较 轻度哮喘组血清IL-23水平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为13.15(5.78~29.04)mg/L;中度哮喘组为19.69(8.53~34.28)mg/L;重度哮喘组为30.40(25.13~36.67)mg/L。各组IL-23水平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轻、中、重度哮喘血清IL-23水平的比较

2.3 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前后血清IL-23水平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IL-23水平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为15.89(6.12~28.47)mg/L,未治疗组为16.54(5.08~24.10)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为7.91(4.33~15.02)mg/L,未治疗组为14.09(6.32~22.35)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前后血清IL-23水平的比较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4]。哮喘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现在认为Th1/Th2的比例和功能失衡是哮喘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免疫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时,这种平衡被打破,Th0细胞主要向Th2方向分化,使Th2功能亢进,而Th1功能减弱,导致Th1和Th2细胞在数量、活化和功能上比例失调,从而介导了依赖IgE的速发变态反应和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迟发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生。

IL-23是IL-12家族的新成员,由p19和p40两个亚基组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泌产生[5]。目前证实,IL-23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抗肿瘤及抗肿瘤转移、抗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郭彤等[6]报道IL-23在3′UTR区域存在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可能与哮喘的发病有关。国外动物实验研究报道IL-23的过度表达可促进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气道高反应性,用抗IL-23抗体中和IL-23可以降低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和Th2细胞因子的产生,提示其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7-9]。也有研究提示IL-23可能在哮喘发病中发挥促炎的作用[10],而它的生物学作用广泛,尤其是诱导Th1发展的作用,并且可以诱导如IL-10,IL-12等在哮喘发病中起拮抗作用的细胞因子[11]。

本研究通过检测哮喘儿童与健康儿童血清IL-23水平,并观察布地奈德治疗前后IL-23水平的变化,探讨IL-23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IL-23水平明显增高,并且与哮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哮喘越重IL-23表达水平越高,说明了IL-23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治疗后血清IL-23水平下降,提示IL-23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促进气道炎症的作用。IL-23在哮喘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促进记忆性T细胞的增殖,诱导炎症介质IL-17的产生,促进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活化。哮喘儿童血清IL-23水平增加可能是由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从而导致IL-23的分泌大量增加。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目前唯一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治疗哮喘的一线用药,雾化吸入后,使雾化液颗粒保持在0.4~5 μm,从而以较高浓度顺利到达下气道,与气道上皮细胞激素受体直接结合,迅速发挥强有力的局部抗炎作用和抗过敏作用[12]。糖皮质激素对树突状细胞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能诱导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因此能降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IL-23的分泌,从而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表达。本文将IL-23作为观察的指标,证实了其在哮喘的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监测病情和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IL-2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布地奈德所起的抗炎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明。

[1]Thakker P,Leach MW,Kuang W,et al.IL-23 is critical in the induction but not in the effector phase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J].J Immunol,2007,178(4):2589-2598.

[2]Annunziato F,Cosmi L,Santarlasci V,et al.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human Th17 cells[J].J Exp Med,2007,204(8):1849-1861.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4.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 年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0.

[5]Oppmann B,Lesley R,Blom B,et al.Novel p19 protein engages IL-12p40 to form a cytokine,IL-23,with biological activities similar as well as distinct from IL-12[J].Immunity,2002,13(5):715-725.

[6]郭彤,赵宏霞,杨勇,等.白细胞介素-2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2,33(13):1975-1977.

[7]Bastos KR,Marinho CR,Barbeza R,et al.What kind of message does IL-12/IL-23 bring to macrophages and dendritic cells?[J].Microbes Infect,2004,6(6):630-636.

[8]Stark MA,Huo Y,Burcin TL,et al.Phagocytosis of apoptotic neutrophils regulates granulopoiesis via IL-23 and IL-17[J].Immunity,2005,22(3):285-294.

[9]Li Y,Sun M,Cheng H,et al.Silencing IL-23 expression by a small hairpin RNA protects against asthma in mice[J].Exp Mol Med,2011,43(4):197-204.

[10]赵丽娜,刘丽,鲁继荣,等.白细胞介素23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2):165-167.

[11]赵凯姝,张云峰,成焕吉,等.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17在支气管哮喘小鼠发病中的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9):639-642.

[12]郭阳,王慧.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评价[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36-38.

刘琳砚(1982-),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方向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5.01.035

R725.6

B

1671-8348(2015)01-0099-02

2014-08-26

2014-10-16)

猜你喜欢
布地奈德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慢阻肺的临床效果
大剂量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
手术加曲安奈德注射结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的疗效观察
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
手术加曲安奈德注射结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的效果观察
布地奈德结合综合护理治疗支气管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