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一例

2015-06-01 09:24都雪朝薛华丹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淋巴管骨关节原发性

都雪朝,薛华丹,吴 东,王 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一例

都雪朝,薛华丹,吴 东,王 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杵状指、骨赘形成和皮肤改变,且不伴发心血管、肝、肺及内分泌等疾病。2014年1月,本院收治1例PHO合并肠蛋白丢失症、骨髓纤维化及长期缺铁性贫血患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父母非近亲结婚,2014年1月因“贫血28年,腹泻10年,便血1月余”入住本院。

患者出生后5个月发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70~80 g/L),16岁时发现手指增粗呈杵状,伴膝关节疼痛,面部皮肤增厚,有额纹,面部多油、痤疮,头部尤其是枕部大汗,枕部头皮呈脑回状。18岁出现持续性腹泻,间断脐周腹痛。2007年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髓穿刺示骨髓纤维化 (20%),胃、肠镜检查未见异常;予长期补铁,治疗有效。2013年11月4日夜间12∶00突发腹痛,便血约800~1000 ml,次日就诊于外院,予补铁及营养支持治疗,腹泻、腹痛好转。11月27日因再次便血就诊于本院,予5-氨基水杨酸、肠道益生菌、输血、补充白蛋白、补钙等对症治疗,腹泻好转,血红蛋白达99 g/L,血清白蛋白28 g/L。12月17日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直接淋巴管造影示胸导管发育异常,肠失蛋白显像示肠蛋白丢失。为进一步治疗,于2014年1月2日再次就诊于本院。

既往史

患者自幼牙齿脱落2颗,幼年曾有“异食症”,1岁时曾患哮喘。起病以来否认脱发、皮疹、反复口腔及外阴溃疡,精神、食欲、睡眠可,小便正常,近2月体重无明显增减。否认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否认结核病、乙肝等传染病史。

入院查体

发育尚可,营养较差,贫血貌,面部粗陋、多油、痤疮,皮褶增多,枕部头皮呈脑回状,小腿和前臂远端增粗[膝关节周径 (髌骨上缘)左33 cm,右34 cm],皮下组织少,呈棒状感,可见杵状指/趾(中指末端指节体积左4 ml,右4.5 ml);双侧眼睑及手脚指甲苍白,口唇、睑结膜苍白;腹胀,可触及肠管内移动性气性包块,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心、肺正常。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8.11×109/L,中性粒细胞85.2% (↑),血红蛋白61 g/L(↓),血小板324×109/L(↑);网织红细胞 5.64%;高敏 C反应蛋白 23.42 mg/L (↑);血清总蛋白39 g/L,白蛋白21 g/L,总胆红素5.9 μmol/L,直接胆红素2.3 μmol/L,谷丙转氨酶14 U/L,前白蛋白131 mg/L,钙1.7 mmol/L(↓),磷0.23 mmol/L(↓),甲状旁腺素74.1 ng/L(↑),25羟维生素D313 nmol/L(↓)。

其他辅助检查

腹盆CT示小肠近全长肠壁增厚,第5~6组小肠肠壁黏膜异常强化,肠腔不规则扩张、狭窄;肠系膜、盆腔、腹股沟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胃体中远段及胃窦处胃壁增厚;肝脾增大;骶前肿物 (图1)。四肢X线片检查示右侧腕关节骨质稀疏,骨皮质增厚;左胫腓骨骨皮质增厚伴骨膜反应;双侧踝关节骨质稀疏,骨皮质增厚 (图2)。全身骨显像示全身骨骼摄取弥漫轻度增高,四肢长骨干显影异常清晰。

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多发溃疡及息肉样隆起,病理提示胃黏膜慢性炎;结肠镜检查示小肠及全结肠黏膜水肿,散在多发小糜烂灶,病理提示慢性炎;基因检测提示SLCO2A1基因突变。

外院直接淋巴管造影示胸导管发育异常,双静脉角引流,伴出口狭窄,近端扩张;外院肠失蛋白显像示肠蛋白丢失。

余胸片、心电图等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图1 腹盆CT检查结果

图2 四肢X线片检查结果

治疗

对症治疗,少渣及中链甘油三酯饮食,给予碳酸钙片 (协达利)1000 mg,每天3次口服;法莫替丁(高舒达)20 mg,每天3次口服;蒙脱石散 (思密达)3 g,每天3次口服。治疗约半个月,腹泻及贫血好转,遂出院。

讨论

肥大性骨关节病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HO),又称厚皮性骨关节病、肥大性骨膜增生症,以杵状指、骨赘形成和皮肤改变等为特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PHO约占3% ~5%[2],为先天性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PGE2、HPGD、SLCO2A1等基因突变有关[3],约25%~38%有家族史[4],其发病机制为前列腺素降解障碍导致循环和局部微环境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显著增高[5]。继发性HO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肺等疾病[6-7]。

PHO具有自限性,少年期及青春期活跃,至成年进入无症状稳定期。其病因尚不明确,1岁及15岁为发病高峰[8],男女发病率约为9∶1,且男性症状较女性严重[9-10]。1868年 Friedrich首次对本病进行了描述,1935年Touraine等将该病命名为厚皮性骨膜病(pacnydermoperiostosis,PDP)[6],1991 年 Matucci-Cerinic等提出PHO的诊断标准及分型[11]:3条主要标准 (杵状指/趾、皮肤增厚和骨膜增生)和9条次要标准 (皮脂溢、毛囊炎、多汗、关节炎/关节痛、指/趾端骨质溶解、胃溃疡/胃炎、植物神经综合征,如脸红、肥厚性胃病、脑回状头皮)。符合3条主要标准和数条次要标准为完全型,符合2条主要标准和数条次要标准为不完全型,符合1条主要标准和数条次要标准为轻型,临床上多见不完全型。本例患者有杵状指/趾、皮肤增厚 (尤其是面部)和骨膜增生(四肢远端为著),属于完全型。

PHO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杵状指、皮肤粗糙、面部粗陋、脑回状头皮、手足多汗、皮脂溢、关节肿痛及关节腔积液、男性女乳症等 (表1)[1,12-13];主要影像学表现为X线片示骨膜增生、骨赘形成、指趾末端骨质溶解 (多发生在发病10年后),骨扫描示骨骼摄取弥漫性增高 (表2)[1,12,14]。

随着对PHO认识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且以合并症为首发症状时,往往容易误诊、漏诊。PHO合并疾病主要包括:(1)造血系统疾病:贫血为主要表现,可由消化道出血、骨髓纤维化等多种原因引起[15]。骨髓纤维化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所致。目前仅有数篇文献对PHO合并骨髓纤维化进行过个案报道[6,15-16]。(2)胃肠道疾病:PHO可合并胃炎、胃肠道溃疡、Menetrier病、胃腺瘤等多种胃肠道疾病。Sethuraman等[4]曾首次报道该病合并因肠道淋巴管扩张引起的蛋白丢失性肠病。原发性肠道淋巴管扩张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可引起腹泻、脂溢等,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淋巴管破裂引起淋巴液流入肠道或腹腔导致蛋白及白细胞丢失。该病合并原发性肠道淋巴管扩张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生长因子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等,使其在肠黏膜内的淋巴管增生,引起梗阻。有文献报道,胃镜检查异常者约为27.6%[1]。(3)其他:有文献报道该病可合并空蝶鞍、尿道下裂[1]等。

本例患者以“贫血28年,腹泻10年,便血1月余”为主诉到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由于该患者病史长,多系统受累,临床上曾怀疑: (1)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但患者胃肠组织病理示非特异性炎症,遂排除。(2)腹盆CT检查示第5~6组小肠肠壁增厚伴黏膜异常强化,肠系膜、盆腔及腹股沟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肝脾体积增大,骶前肿物 (淋巴结?),且外院直接淋巴管造影示胸导管发育异常,失蛋白显像示肠蛋白丢失,临床曾怀疑为淋巴系统疾病。(3)患者出生5个月即发现贫血,21岁时外院诊断为骨髓纤维化,骶前肿物曾考虑为髓外造血可能,曾考虑血液系统疾病。(4)患者有低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偏高,曾考虑与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关。

最后根据患者存在蛋白丢失性肠病、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出生5个月即发现贫血,同时有骨髓纤维化原因未明、骶前占位性质待定,钙磷异常等,结合患者“面部粗陋,皮褶增多,小腿和前臂远端增粗,皮下组织少,呈棒状感,可见杵状指/趾”的临床表现,行四肢X线检查,发现四肢骨远端骨皮质增厚,考虑为PHO。采集患者及其母亲血液进行基因学检查,发现SLCO2A1基因突变,确诊为PHO。

目前,PHO尚无特殊治疗手段,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整形术等对症治疗。

表1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常见临床表现

表2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常见X线表现

[1]Jajic Z,Jajic I,Nemcic T.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clinical,radiologic,and scin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J].Arch Med Res,2001,32:136-142.

[2]Nayak HK,Rajkumar VD,Kumar N,et al.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incomplete form)in young adult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BMJ Case Rep,2012.doi:10.1136/bcr-2012-007745.

[3]Seifert W,Kuhnisch J,Tuysuz B,et al.Mutations in the prostaglandin transporter encoding gene SLCO2A1 cause 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 and isolated digital clubbing[J].Hum Mutat,2012,33:660-664.

[4]Sethuraman G,Malhotra AK,Khaitan BK,et al.Familial pachydermoperiostosis in association with 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J].Clin Exp Dermatol,2006,31:531-534.

[5]张增,章振林.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7: 293-297.

[6]Herbert DA,Fessel WJ.Idiopathic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achydermoperiostosis) [J].West J Med,1981,134:354-357.

[7]Saghafi M,Azarian A,Nohesara N.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 with myelofibrosis[J].Rheumatol Int,2008,28:597-600.

[8]Kumar U,Bhatt SP,Misra A.Unusual associations of pachydermoperiostosis:a case Report[J].Indian J Med Sci,2008,62:65-68.

[9]程明,汤宇.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1例诊治分析[J].人民军医,2013,56:68.

[10]周南,王克平,张增俊.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1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789-790,797.

[11] 王海燕,赵美燕.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一例[J].新疆医学,2009,39:108-110.

[12]Matucci-Cerinic M,Lotti T,Jajic I,et al.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pachydermoperiostosis(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J].Medicine,1991,70:208-214.

[13]Poormoghim H,Hosseynian A,Javadi A.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J].Rheumatol Int,2012,32: 607-610.

[14]Jajic'Z,Jajic'I.Radiological changes of short and flat bones in 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J].Ann Rheum Dis,1998,57:747-748.

[15]Bachmeyer C,Blum L,Cadranel JF,et al.Myelofibrosis in a patient with pachydermoperiostosis[J].Clin Exp Dermatol,2005,30:646-648.

[16]Fontenay-Roupie M,Dupuy E,Berrou E,et al.Increased prolifer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fibroblasts in primitive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 with severe myelofibrosis[J].Blood,1995,85:3229-3238.

协和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顾问委员会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曹雪涛 陈 霖 陈润生 陈 竺 段树民 贺福初 贺 林 洪国藩 侯凡凡 孔祥复 梁智仁(香港)

林其谁 刘德培 刘彤华 刘以训 刘允怡(香港)毛江森 强伯勤 饶子和 尚永丰 沈 岩史轶蘩

苏国辉(香港)隋森芳 田 波 童坦君 汪忠镐 王大成 王世真 王志新 吴建屏 杨焕明 杨雄里

姚开泰 曾益新 张亚平 赵国屏

主编

赵玉沛

副主编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崔丽英 黄宇光 姜玉新 金征宇 郎景和 李汉忠 刘大为 邱贵兴 张奉春 张抒扬

常务副主编

朱燕宁

编 委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敖英芳 白春梅 柴建军 陈 杰 陈京立 程 雷 迟春花 崔丽英 崔全才 戴 晴 董方田 杜 斌

方 全 房静远 高志强 顾 晋 侯本祥 胡云建 黄宇光 霍 勇 季建林 贾继东 姜玉新 金大地

金征宇 郎景和 李冬晶 李 方 李汉忠 李单青 李太生 李兴旺 李雪梅 李玉珍 梁晓春 刘爱民

刘昌伟 刘大为 刘 进 刘 鹏 刘晓红 刘荫华 马长生 马恩陵 马 方 马晓春 梅 丹 苗 齐

蒲传强 钱家鸣 邱贵兴 邱海波 邱辉忠 桑新亭 沈 悌 宋红梅 孙 强 孙秋宁 唐宏宇 田嘉禾

王景文 王任直 王硕仁 王学美 王以朋 魏 镜 翁习生 吴欣娟 向炎珍 肖 毅 邢小平 徐英春

杨 志 尹 佳 于晓初 于学忠 曾学军 翟所迪 张奉春 张福泉 张洪君 张抒扬 张小明 张 益

赵继志 赵永强 赵玉沛 钟紫红 朱燕宁

R596.3

B

1674-9081(2015)03-0230-04

10.3969/j.issn.1674-9081.2015.03.014

2014-11-23)

薛华丹 电话:010-69159542,E-mail:bjdanna95@hotmail.com

猜你喜欢
淋巴管骨关节原发性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MSCTA在骨关节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骨关节结核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跟骨关节内骨折选择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研究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聚桂醇治疗左腋下巨大淋巴管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