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2015-06-01 08:11胡成江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胡成江

摘要: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强大生力军。规模虽然扩大了,但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上还不高,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通过分析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后,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要解决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要提高高职人才质量,其根本途径是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对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全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3607

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二是普通高等学校,三是成人高等学校,四是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其中,研究生培养机构包括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和其他机构(点)。本文研究的高职教育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中的高职(专科)院校。

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分成宏观质量和微观质量两个部份。宏观质量属于国家层面,包括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等;微观质量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与建设、专业教学(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本文研究的质量是指高职教育的微观质量。

1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近些年来,由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截止2013年年底(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88所,比上年减少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含独立学院292所),比上年增加49所;成人高等学校297所,比上年减少5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70所,比上年增加25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比上年增加2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30个,其中普通高校548个,科研机构282个。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增长3.68%,其中,博士生招生7.05万人,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41万人,增长4.31%,其中,在学博士生29.83万人,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59%,其中,毕业博士生5.31万人,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99.83万人,比上年增加11.00万人,增长1.60%;在校生2468.07万人,比上年增加7676万人,增长3.21%;毕业生638.72万人,比上年增加13.99万人,增长2.24%。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56.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54万人;在校生626.41万人,比上年增加43.30万人;毕业生199.77万人,比上年增加4.34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766.30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73.42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958.7万人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814人,其中,本科学校14261人,高职(专科)学校5876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9.63万人,比上年增加4.19万人;专任教师149.69万人,比上年增加5.6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3∶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5.64万人,比上年减少9195人;专任教师3.36万人,比上年减少5746人。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包括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84154.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94.5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0958亿元,比上年增加374.21亿元。(上述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强大生力军,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但高职教育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以职业为特征、专业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任务要求,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人才培养质量如同企业产品质量一样,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可实际情况是,虽然现在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大了,但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上还不高,还很难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即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指出:“深化高等职业学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着力提升全面质量研究,尤其是要着力提升人才质量研究。

2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

2.1普通教职工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笔者对云南的三所高职院180名普通教职工(含专职教师、普通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进行了抽样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

请问您认为教育与管理学生应该是学院的哪些人(可多选)?

A.学院全体领导

B.学院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

C.班主任D.系领导E.任课教师

F.全体教师G.每一位教职工

其调查结果为:选择“学院全体领导”124人次,占69%;选择“学院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的均为180人次,占100%;选择“系领导”的160人次,占89%;选择“任课教师”的94人次,占52%;选择“全体教师”的52人次,占29%;选择“每一位教职工”的32人次,占19%。即选择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参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人员还不到1/5,说明我们有很多职工认为管理学生是学校相关领导和班主任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缺乏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意识,当然也就更不会有主动和自觉管理的行动。

2.2生源综合质量总体不高

近些年来,由于普通本科院校扩招(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2年普通本科招生数量为1587939人,2012年普通本科招生数量为3740574人,即2012年比2002年多招收2152635人,本科院校2012年的招生数量是2002年的2.36倍)、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增多(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2年高职院校只有767所,到2013年高职院校已达1321所,11年增加了554所,2013年高职院校的数量是2002年的1.72倍)。使得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艰苦行业、地理位置比较差的院校更是如此。为此,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为了生存,不得不下调录取线,降低生源标准。如云南某高职院校2013年在录取的1614名新生中,只有829人达到云南省划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占录取人数的51%,有近一半的人是通过降低录取线后补录的。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除文化基础差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学业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生活习惯差等特点。

2.3课程设置问题多

课程设置如同企业的产品设计,企业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先天质量,企业产品若设计存在问题就表明产品存在先天的质量不足。同样如此,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就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先天不足,可以想象,若“采矿(地下采煤方向)”专业课程设置缺少“煤矿开采方法”课程,或者教学课时不够,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地下采煤工作的需要吗。那现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如何呢?笔者随机搜集了三所高职高专院校三个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详见调查资料一、调查资料二和调查资料三所示。

调查资料一:从网络上随机搜索到的华南某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三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经整理后如表1所示。

调查资料二:从网络上随机搜索到的某高职院校2009届三年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经整理后如表2所示。

从上述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表中,至少能够反映出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训。

在调查的学校中,普遍存在理论课时多,实训课时少的现象。比如华南某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三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训课时(学分)只占全部课时(学分)的25.8%(表1所示);某高职院校2009届三年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训课时只占全部课时的27.3%(表2所示);云南某高职院2013届三年制“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训课时只占全部课时的30.6%(表3所示);都不到三分之一。并且这些实训课中都包含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比重还很大(如,华南某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三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共32个学分的实训课程,毕业实习为24个学分,占到75%),根据调查,很多学校的毕业实习,除了有工作单位的学生直接到聘用单位上班外,绝大部分学生名为实习,实为找工作单位,很少有真正按照专业要求(很多学校没有专业要求)实习的,因此,毕业实习大多数名存实忘。

(2)公共课课时多,专业课课时少。

从调查资料一、调查资料二和调查资料三可知,公共课时的比重最多占到32.5%(表2所示),最少也占到25.8%(表1所示);而专业课最多的只占23.4%(表1所示),最少的不到课程的1/5,只占17.2%(表2所示)。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专业课上。对于公共课,不少课程在进入大学前都学过,所以在开设时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的原则开设。比如“英语”课程,很多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毕业出去后,几乎用不着,但从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占的比重还相当大,比如某高职院校2009届三年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其《英语》课时达188学时(表2所示),占到全部课程的7.43%,而学时最多的专业课《人力资源管理》也只有84学时(表2所示),只占到全部课程的3.32%,不到《英语》课时的一半;而大部分专业课程只有56学时(表2所示),只占到全部课程的2.21%,不到《英语》课时的1/3;对于这样的课程设置如何让学生学好专业,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3)缺乏“嵌入式”的课程设置。

所谓“嵌入式”的课程设置是指设置专业课程时,除了必须要考虑专业培养目标,考虑用人单位的需要等要求外,还应该将必要的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能进行学历教育,又能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比如根据《会计法》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按照《财政部第73号令》规定,自2013年7月1日起,必须要参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试,待考试合格后取得。根据这个规定,对会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必须设置《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外,还要考虑《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但华南某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三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云南某高职院2013届三年制“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均未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显然,其毕业生要想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仅靠学校学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在专业知识外参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培训。

2.4学生动手能力弱,离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的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理论与实践存在很大的差距,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可现实是由于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受到诸如教育经费、实训条件、教师动手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训(特别是企业现场实训),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应有的实训机会,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离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2.5师资队伍问题多,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不论是教师数量,专业课教师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动手能力等方面,大部分院校都不太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学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近些年来,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之学校受到教师数量编制的限制等因素,导致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按国家的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合理的师生比例为1∶14,但通过调查,许多学校都超过此比例。比如,云南某高职院,根据2014年6月份的统计资料,全院有专兼职教师19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5887人,其师生比例达1∶29.58;根据《职业技术教育》总335期提供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教育比较发达的浙江省,在2000年末,全省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普遍在1∶15以上,并且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到2001年底,最高的达1∶39.8。

(2)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

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也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云南某高职院,根据2014年9月份的统计资料,全校有“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656人,共有会计教师6人,其相关情况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情况,对于云南某高职院的“会计与审计”专业课教师至少能反映出三个结构问题:一是专业教师太少,师生结构比例严重不合理;二是6位教师中,只有1位高级讲师,3位讲师,没有一位是副教授或教授,缺乏学术带头人,职称结构不合理;三是全部教师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现场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很难培养出技能型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3)学校科研氛围不浓,教师科研观念不强。

通过调查,由于受体制、学校办学层次、科研经费、教师精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师,除了要申报职称,不得不撰写论文、编写教材、申报科研课题外,主动做科研的教师很少。从而使得很多学校没有开发出适合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的特色教材,公开发表论文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不多。另外,有的学校在科研方面定位不准确,盲目向本科院校学习,教师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注重实际应用方面的开发,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教师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率偏低。

为了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笔者对某高职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题面为:

请问您认为您们学院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请在您认可的下列选项中划“?”。

A.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好,很满意

B.课堂教学整体效果较好,比较满意

C.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一般,基本满意

D.堂教学整体效果较差,不满意

E.堂教学整体效果差,很不满意

根据对收回来的382份问卷进行统计,其调查结果如下表5所示。

2.6学风不太好,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云南某高职院2014年通过校园网对学校的学风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问卷的题面为:

你认为我校学生的学风如何?

A.优秀B.良好C.一般

D.有待改进E.较差

截止到2014年10月9日下午16:06,全院共有1199位师生员工参与了调查,其调查统计资料如下表6所示。

从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员中,认为学校学风良好及以上的人员不多,只占全部参与人员的37.03%(23.44%+13.59%),而认为有待改进和较差的占到了52.55%(17.60%+34.95%),超过一半,说明学校的学风是不太好的。由于学校学风不好,学生生源素质又普遍不高,教师队伍又有待改进,不少学校在管理上又存在漏洞,使得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学习的学生偏少。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上述问题,虽然是根据调查的个别高职院校提出来的,不一定能够代表全部高职教育的情况,但能够反映大部分高职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那如何解决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呢,其根本途径是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对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高职人才质量

3.1全面质量管理简介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国际标准化组织曾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将TQM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抓好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只重视产品某一环节的质量不行,必须从产品的设计、准备、制造、销售、使用等环节都要抓质量管理,即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另外,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只靠某位领导或某个部门不行,必须要动员企业的全体员工参加,使每个员工都树立产品质量意识,主动承担质量责任,即全员质量管理。这样就形成全过程、全体员工参加的质量管理,这样的质量管理实际上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其特点是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社会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提出后,很快就引起了日本人的极大兴趣,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日本企业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如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企业通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从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全面质量管理最早应用于商业和军事领域,但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质量成为西方社会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与招生和经费问题并列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三大中心议题。许多国家为改善高等教育质量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已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成为一项国际性运动。这时有学者就提出,要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等教育。同样如此,要不断提高高职人才质量,必须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职教育。那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否可行呢,回答是肯定的。

3.2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为用户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使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职教育成为可能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为用户服务,根据用户的需要和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样如此,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也是为自己的用户(用人单位)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和要求,通过不断的调整教学指导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与要求。

3.2.2高职教育产业化,使得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职教育成为可能

企业产品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产品设计——产品广告——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检验——产品出厂——产品质量跟踪等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已越来越具有产业性,高职人才的培养教育过程,可以概括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设计(产品设计)——招生宣传(产品广告)——招生(材料采购)——学校教育(产品制造)——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生离校(产品出厂)——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产品质量跟踪)等各个环节,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完全类似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既然与产品生产过程完全类似,将企业产品形成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就完全成为可能。

3.2.3本科院校的成功实施,让全面质量管理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成为可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国家与学术界就开始研究如何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用于高等教育,并且西方的一些高等学校已在学校成功的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我国的部份本科院校,如大连海事大学、集美航海学院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已在本科院校成功使用,则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必然可行。

3.3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特点,对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3.1要求全休教职员工参加,实施全员的质量管理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同样如此,高职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必须依靠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要使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树立起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中做到人人有责,主动承担质量责任。要让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必须要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培养人才的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部门人员要具体抓,各个部门协同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3.2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中“全过程质量管理”特点,要培养高素质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按照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的要求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包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设计——招生宣传——招生——学校教育——毕业考核与毕业生离校——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每一过程、每一个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过程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1)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设计质量。

企业的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企业的产品如果设计阶段就出现问题,产品生产工人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如同企业的产品设计,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不科学,说明人才设计出现问题,依据一个有问题的人才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和管理,是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因此,要保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必须要制定出科学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2)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生源质量。

招生宣传如同企业的产品广告,学校只有通过招生宣传,才能将自己的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验实训、图书、科研成果、学生管理、办学特色和优势等信息宣传出去,让广大考生、考生家长和社会知晓。招生宣传是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招生宣传工作,可以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报考生源,完成招生计划,提高生源质量。但在宣传时,一定不能出现虚假宣传,必须按照“阳光高考”的要求,真实、准确、全面的介绍学校的优势,介绍学校开设的专业、专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前景等考生关注的问题,必须让考生以及考生家长感觉到学校的宣传是真实可信的。另外,招生宣传还应该把考生释疑解惑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为考生选择和填报志愿提供信息保障,帮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好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好志愿。

(3)严格招生条件,保证生源质量。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增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差、艰苦行业院校更是如此,为此,有的院校为了增加生源,提高计划完成率,不断降低招生条件。生源如同企业产品的原材料,没有合格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企业是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同样如此,生源质量太差,学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也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在招生时,基本的招生条件还应该坚持,哪怕牺一点生源计划,也要保证生源的基本质量。

(4)做好学校教育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制造质量。

学校教育相当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实现产品设计意图、形成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样如此,学校教育工作是实现人才设计意图、形成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份,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其中,影响理论教学的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学生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促使学生热爱专业,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二是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专业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的薄弱环节是实践性教学部份。对于实践性教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五条有明确规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根据这一规定,笔者以为,学校要克服实践性教学这一薄弱环节,一是必须按照“重在应用”的要求制定教学指导方案、进行课程设置;二是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五是借鉴医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5)严格毕业考核,保证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

所谓严格毕业考核,就是指对学生毕业阶段的所有工作不开绿灯,严格把关。具体包括严格按考试纪律进行课程的毕业补考,按课程评分标准批阅补考试卷,按成绩报送要求报送毕业补考成绩;严格按照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要求批阅毕业论文、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评定毕业论文成绩;严格按照毕业教育要求做好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工作。绝对不搞人人毕业,对于任何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的毕业生坚决不予毕业,确保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都是合格毕业生。

(6)定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不断获取学生毕业后的信息。

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应该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质量如何,只有通过用人单位的使用后才能作出充分的评价。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从学校教育过程延伸到用人单位的使用过程,用人单位的使用过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归宿点”,又是下一轮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起点。为此,学校应建立一种定期跟踪调查毕业生的机制,定期掌握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3.3按照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实施教学管理

人们在做事情时,通常先有个设想,根据设想去安排计划,按照计划去实施,对计划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处理,这是做事情的一般规律。即做事情的一般规律可以简单总结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根据这四个阶段的英文字头,简称PDCA循环。因为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也叫戴明循环。理论和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为:

第一个阶段:制定计划阶段(P阶段)。制定计划阶段共有四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2)分析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3)分析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出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4)针对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出提高产品质量的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D阶段)。实施阶段只有一个步骤:

(5)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检查阶段(C阶段)。检查阶段也只有一个步骤:

(6)检查结果。即把实施的情况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第四阶段:处理阶段(A阶段)。处理阶段有两个步骤:

(7)把成功的经验制定成标准,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案,防止再次发生过去出现的问题;

(8)把本循环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作为下一个PDCA循环的计划目标。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可能还存在质量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产品质量问题,再通过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产品质量又有所提高,但可能还有产品质量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产品质量问题,再通过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产品质量又有新的提高,……,依此类推,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产品质量就不断得到提高。也就是说,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每完成一个循环就解决一部分产品质量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按照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实施教学管理的具体做法是:每一届学生毕业后,认真分析考查其毕业生的人才质量,找出其毕业生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毕业生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生源质量差、教学指导方案制定不科学、课程设置有问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条件达不到要求等,原因找出后,分析众多原因中造成毕业生人才质量差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找出的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提高下一届学生人才质量的计划(制定计划阶段);计划制定出来后,对下届学生就必须按计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即执行计划(实施阶段);等待本届学生完成全部学业时,将实施的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检查是否完成了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哪些经验是值得总结的,哪些是失败的教训(检查阶段);然后,把成功的经验制定成标准,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案,防止今后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发生过去出现的问题;对于本届学生在人才质量方面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到下一届学生中去,作为下一届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计划目标(处理阶段)。这样不断循环下去,每一届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都将比上一届学生好。

3.3.4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

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责任、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质量保证体系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可以将企业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纳入体系中,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积极行动起来,为确保产品质量而做出贡献;可以将企业的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可以使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和高效化。同样如此,要能使高职院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积极行动起来,为确保人才质量作出贡献;要想让学校的工作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和高效化,即学校要真正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4结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人才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高职人才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教职工方面必须要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实施全员的质量管理;在人才的培养教育过程上必须注重每一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在人才的培养程序上必须按照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不停的周而复始地进行,促使人才质量的提高工作永无止境;在管理体制上必须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http://www.moe.edu.cn.

[4]高海晨.企业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杨军.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李锦生.现代煤矿企业管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