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研究

2015-06-01 17:52胡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信用风险评级

胡伟

摘要:

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表现及其控制方法与应用机理,并试图从信用风险评价方面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制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信用风险;控制;评价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9803

1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支付结算的中介,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完善资本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控制问题在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显得越来越突出,其对商业银行的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当前信用风险控制仍处于落后,其在方法和体制上均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探讨信用风险控制的机理,不断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日趋完善。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特点

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最大的来源就是信贷业务,除此之外还有承兑、担保等表里表外业务。单就信用风险控制而言,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

(1)风险具有潜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开放,很多濒临破产的企业,明知资不偿债还要借款,更有调查表明我国国企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0%左右,其中70%来自银行贷款,而且国企的还款意愿很低,这在无形之中形成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控制的长期性:在当前情况下,要想转变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对于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企业与银行要想达到契约型的默契,需要双方都付出,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3)信用风险控制的艰难性:当前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相当滞后,这与信贷风险预测、控制机制不健全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往往很多不良资产出现后,很多措施都无济于事了。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现状

从现有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现状,比较常见的两个指标是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其中不良贷款率是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其是指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其值越小说明银行经营越稳健,相反较高的不良贷款率预示着银行的高信用风险,其值的失衡对于整个银行业、金融体系乃至我国整个宏观经济体系都会产生巨大隐患。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内控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管理工具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从表面数据看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程度在不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不断加强,其经营安全性值得信赖,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显著的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背后有可能隐藏着不良贷款总额的上升,由于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全部贷款总额,有可能出现分母的增大超过分子增加的情况,因此尽管不良贷款率下降了,有可能不良贷款总额还处于上升状态,而且这种风险更大,因此在一系列金融政策和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良贷款总额的实际变化。

对于资本充足率,其值以达到28%为合适状态,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越来越高,呈现出资产良好的状态,可是这种表象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现阶段银行业为了应付金融监管机构的检查,通过再融资以取得满意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这种行为风险更大,因此后续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应该同时更多的关注其他因素指标。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加入WTO后,开始逐渐重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在制度方面表现为中央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商业银行实行的信用评级机制、自身信用风险评价机制等,尽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逐渐在完善,可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现状如下:

(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制机制还不成熟,信用风险评价所依赖的外部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

(2)信用风险控制基础较为薄弱,风险控制体系被条块所分割,缺乏统一的信用风险控制框架,且好多商业银行没有将信用风险控制作为日常性工作,缺乏独立的信用风险报告程序。

(3)信用风险控制缺乏统一的数据库,由于现行客户信息错综复杂,现有的信息量虽说可以弥补一部分客户信息,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且存在信息失真、粗糙、不及时情况。

(4)商业银行缺少对经营风险的意识,在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方法上比较落后,导致风险积聚,往往都是风险发生后才进行控制。

4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完善及建议

4.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完善

信用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制不健全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的一道大坎。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1)征信业发展不完善,我国征信业自1992年开始,1995年邓白氏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征信公司在我国开业,随后现存华安、华夏、新华信等数家国内征信公司,征信业规模较小,效益也很低,其征信公司取得信用数据缺乏有效渠道,成为阻碍我国征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仍依赖传统信贷部门,缺乏独立的、科学的评价机构。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信用风险评价专业知识,且时常出于争取客户存贷款业务的目的,擅自篡改客户信用状态,这在无形之中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隐患。

(3)信用风险评级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是内部运作,而不少商业银行对评级结果对外披露,这样就会受不少外界因素干扰,再加上本身财务资料的收集就有难度,这样会使评级结果含有其他因素,可信度不高。

(4)信用风险评级结果应用不到位,我国商业银行评级结果只应用与决策贷与不贷之间,没有应用到信用风险控制的全过程。endprint

4.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完善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主要是针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其不仅主观性较强且存在客户信息失真、评级迟滞、银行员工人为操作等一系列弊端。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增进,建立有效的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大概有专家方法、评级方法和信用评分法,其中专家方法较为传统,且其主观性较强,但是其能够较为灵活的处理定性评价及其指标;评级法以损失准备金为重要指标来衡量银行贷款等级,不同的等级赋予不同的损失准备金率;信用评分法为定量评价,前人对此研究也较多,其原理为对评价对象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数理分析,以模型输出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评价对象的风险。

以上三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金融改革的重要阶段,完全依赖定性与定量分析均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阶段情况。且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对银行契约的另一方即是客户的评价,缺少对银行本身的评价,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仅仅之来源于客户,其本身的经营环境以及员工素质等都对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从而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反映信用风险的各个单一因素评价纳入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中,通过实证确定各个因素指标的比例权重,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可信的评价方法。

4.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制的完善

建立一个高效的信用风险评价体制,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顺利完成的外在保障,在正确选择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后,应当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制度以保证评价方法的实施,商业银行还应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评价机构,配备专业的信用风险评级队伍,大力开展征信业务,同时应明确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保密性,使风险评级结果不仅应用于贷前控制,而且用于贷后业务调整、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4.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信息体系的完善

动态的信息体系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指标都是静态的,而信用风险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客户信用也是在不确定的变化着,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优势,构建信用风险全面控制体系,使信用风险控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外部环境的完善

从上述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如监管当局的治理不到位、银行的受支持程度不高,特步是银行内部存在职工素质不高、组织管理混乱等现象,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强化内部控制,不断增强员工的经营风险意识。

4.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方法的完善

以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方法较为保守,以信贷业务为例,商业银行只将对客户的评级结果作为贷与不贷的依据,没有将此结果运用到整个信用风险过程中,贷后又存在对客户不分业务种类、评级级别的同样控制,此控制方法弊端百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风险贷前控制:信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用风险控制是有效开展信用业务的重要前提,因不良贷款导致银行倒闭的案例已不在少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贷前控制,包括授信额度的确定、贷前授信资格准入、贷前风险限额等一系列环节。

(2)实行差别化贷后控制:就是根据信用客户的等级,在后续的信用风险控制中不同对待,合理配置资源,首先应确定客户综合贡献度,其值的确定不是一项业务的叠加,而是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的综合评测,其次根据客户不同的综合贡献度差别化对待,对于新开户用户,应按月度定期下户,对于正常客户应按季度进行下户,对于重点客户,要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如高层人员的更迭以及公司重大战略的调整要及时进行通报。

5结束语

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总结起来,应该在其信用风险评价方面实行方法层面及体制层面的融合,信用风险评价结果科学是信用风险控制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应建立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需要强大的信息数据库以保证实时监测,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谷增军.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控之道[J].甘肃金融,2015,(2).

[2]郭英见,吴冲.基于信息融合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9,(1):343.

[3]周春喜,任佳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4,(02).

[4]李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商业经济,2009,(1):318.

[5]舒海棠.试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J].金融与经济,2006,(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信用风险评级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
《钱经》月度公募基金评级
《钱经》月度私募基金评级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