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遗失的美好

2015-06-02 15:40梁保远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22期
关键词:创造美大语文

梁保远

【内容提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老师囿于教参、教辅、《考试说明》,进行程式化的训练,而语文课堂中乐趣被湮没在“题海”之中,笔者建议,回归本真课堂,重拾遗失的美好,构建大语文思维,把语文课上得津津乐道,趣乐无穷。

【关键词】语文乐趣 七彩课堂 大语文 创造美 细节美 人情美

应试教育中,受教育者,关注的是分数立竿见影的提高,教育者往往急功近利,把一篇篇课文肢解为零碎的考点、变成应试的“敲门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被阉割殆尽,我们语文课堂处以尴尬的境地。我觉得,把眼光放远点,去领略大语文的浩瀚美;把脚步放缓些,来欣赏大语文的灵动美;把心变的柔软点,来来感受大语文的真善美。美一直都在,一起重拾遗失的美好。

一、构建大语文的七彩课堂,领略创造美

要想有收获,必须打破应试的藩篱,立足长远,注重学生视野的开拓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的积累,进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他一个舞台,让他找到自己的节拍,快乐的舞起来。语文课堂为我们提供太多好的素材,学习《祝福》和《套中人》时,布置学生查阅案件审理的相关知识,模拟法庭,审理祥林嫂和别里科夫死亡案件,学生积极性很高,查资料,做调查,心中的思想发而为声、形诸文字,使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证明;找演员,做道具,做彩排,团结中彰显个性,创造中彰显智慧。《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雷雨》的话剧表演,反响热烈,剧情活泼,人物个性鲜明,有同学的在剧作中加入自己的才艺或飙歌或热舞,活力四射,这才是高中生应有的风采啊!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优势,我们分了兴趣组,诵读组,演讲组,写作组,板报组,根据需要适时活动,平时学生在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好创意经学生精心整理,交付打印,成了全班同学的报纸,这里是学生智慧的体现情感的流露。一起欣赏下学生灵动的文字吧!《舌尖上的蒙城》:慵懒的面团在擀面杖温情的呼唤下,张开了怀抱,任由一颗颗顽皮的芝麻在胸怀中撒娇磨蹭,然后一双大手将她托起,蘸些许清水,她便稳稳的吸附在温暖的炉壁上。面团一边贪婪的吮吸炭火的温度,一边打开了珍藏已久的香囊,于是乎,麦的醇香、碳的厚重、芝麻的芬芳合为一体,化为一股人间美味。这是仿照舌尖体我们学生写了蒙城的特色美食——烧饼。《我的父亲母亲》演讲会上有位同学这样描写他的妈妈“银白色的头发,她已不再是当年的她,如花的容颜随岁月的桨声远去,却将我们摆渡到幸福的彼岸”。这样的描述比粗糙的手,眼角的皱纹更易打动人,那个妈妈不曾貌美如花,时间都去哪了?灵动的句子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学生有想法,也想表达,给学生个空间,让他们在五彩缤纷的知识文化背景中学习,岂不美哉,岂不乐哉?

二、组织大语文的务实课堂,领略细节美

语文课堂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地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如何领略这些美?

1.要读,还要美读

“美读”就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就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通过美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以及想象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而感悟作品美的意境。朗读就应该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投入,那样忘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李白《将进酒》一文,授课时倾听名家范读,开篇一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下子就将学生拉入到高亢辽远,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壮阔情景之中,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跟读、试读,再配以多媒体图像,就会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俱佳的艺术氛围。在比如戴望舒的《雨巷》,由歌曲《雨巷》引入,定下诗歌的调子,淡淡的哀愁,再通过朗读,可以创设凄迷伤感的情境,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悠长的雨巷,颓圮的篱墙进而把握作者怅惘的情感。反复阅读中,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美的享受。

2.文本研读鉴赏美

(1)美的结构。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语文教学应高屋建瓴,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还要注意它的结构。优秀的散文和小说,总是给文学阅读和写作一些好的启发。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情感上和行踪上的圆形结构;郁达夫《故都的秋》围绕清静悲凉的首尾呼应;《囚绿记》绿的线索。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阅读和写作实践。

(2)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鉴赏教材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捕捉语言信息,有自己的领悟。如教《荷塘月色》时,让学生反复品读下列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同样戏剧语言中丰富的潜台词也值得品玩,《雷雨》中周朴园让下人们打鲁大海时,鲁侍萍:“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 ——凭——凭什么打我儿子?”这段话包含了侍萍极其复杂的感情,她先是震惊,接着猛醒,继而愤怒,最后怒诉,一系列感情的急剧变化过程全部在这一个皆音“凭”字的巧妙运用。从这可以看出鲁侍萍善良、有尊严、欲抗争但又挣脱不了种种现状地牵伴的当时社会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信息点,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就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3)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如泪光点点,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美貌多情的叛逆的宝玉。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三、探究大语文的人文课堂,领略人情美

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美育正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不懂得感恩,不会与人分享,往往骄傲自满,唯我独尊,对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善视而不见,甚至认为别人为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灰色的:阴霾的天空,冷漠的面孔……所以写起文章来也满纸的伤感与抱怨。花一样的年纪,生命之光却如此黯淡。可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启发他们发现美、感悟美是非常必要的。有句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高中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触颇深: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异样的表情,及时和他们沟通,你会发现无论他们怎样的固执叛逆都是那样的渴望真情。我们的语文课堂恰好为学生打开了这样一扇温情的门。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每吟诵这首小诗,学生脸上都会写满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渴望或享受着这如阳光般温暖的爱。还有朱自清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给学生带来文学上的享受,同时也在精神上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有舍身求法的……这是中国的脊梁”。为了收复河山,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为了保家为国,王昌龄笔下的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坚守理想,谭嗣同高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举起了炸药包、黄继光一跃而起堵住敌人的机关枪——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首首惊世骇俗的正气歌,这些丹青史上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的精神美。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课文,同学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真、善、美,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们在心理形成共鸣,帮助他们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美的使者,在课堂上撒播美的种子。

美一直都在,语文课一直都是一门有着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又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一直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所以我们不要因紧张的高考,而乱了步子;不要因提高教学成绩,硬华了我们柔软丰富的心灵。让我们带着学生一起去发现美,感受,创造美,让语文像春雨滋润荒漠的心田,像夏风唤醒昂扬的斗志;像秋果丰富单调的生活;像暖阳打亮生命的底色。此时此刻,不要犹豫不要徘徊,拾起遗失的美好。

猜你喜欢
创造美大语文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